越了解越敬佩的伟大水利工程——都江堰(攻略及讲解)阅读:3862/7
相关目的地:都江堰
出发时间:2023-08-08
出行天数:1 天
人均: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4320000.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率众在
成都
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修建了
都江堰
水利工程。此工程以年代久远、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为特征,以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成为世界水利工程和水利文化的鼻祖。
其实,秦国修建
都江堰
工程在当时首要目的并不是水利灌溉,而是改善蜀地水路交通,利用巴蜀在长江上游的优势沿江而下进攻楚国,以实现秦国”浮江伐楚”的战略。
都江堰
修建前,岷江被称为“恶水”,
成都
平原水旱频仍,更别提水路运输;
都江堰
建成后,不仅有效治理了水旱灾害,确保水路安全畅通,还进一步完善了水运线路,上通
汶川
茂县
、中
连平
原各处、下接万里长江。史书载:“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捡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 “蜀守冰凿离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于
成都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百姓飨其利。”可见
都江堰
工程首先是用于“行舟”,“有余”才以灌溉。虽然,秦国”浮江伐楚”的战略最终失败,但是
都江堰
却在灌溉田畴、抗旱防洪、交通运输和民生用水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建堰两千两百多年来泽被一方、延绵千秋,
成都
平原从此由“泽国”“赤盆”变为“天府之国”。
今天的
都江堰
已蜚声中外,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在这些光鲜的名目下,又有多少后人真正了解先人的艰辛付出和
都江堰
工程的伟大之处?作为一名普通游客,真正走入
都江堰
后,随着了解的深入,越发感叹于这个伟大工程的神奇和古人智慧的高明,更让人敬佩不已的是古人在当时落后的条件下敢想敢做、善作善成的拼搏开拓精神!
本文瑾以亲身体验结合相关资料作一篇游记式的攻略和讲解,以此作为
都江堰
之行的留念,亦传先人之功德,表吾辈之敬意!
行程攻略
大交通:
1、自由行:从
成都
可在【犀浦】站座高铁至
都江堰
【离堆公园】站;
2、自驾:可将车停在景区大门附近停车场,如果酒店离景区近,也可停酒店;
购票:现场买或微信公众号【青城山
都江堰
】,旺季需要提前买。
1、蓝色线路为精华版。从高处秦堰楼入口进,一路向下游览,主要景点均覆盖,从景区大门出,不走回头路,优点是省时省力。到秦堰楼需要坐车上去。这也是比较常规的线路,适合老年人和不愿爬山的人。
2、橙色线路为全面版。从景区大门进入,最后经玉垒山回到景区大门,这个线路等于是游览了
都江堰
和玉垒山两个景区,并且可在玉垒阁俯视整个
都江堰
景区和市区,这个线路适合体力好又不赶时间的人。
我走的是蓝色线路,下面将详细解读。
秦堰楼
【秦堰楼】因
都江堰
建于秦国而得名。这里是眺望
都江堰
全景的最佳位置。秦堰楼依山而立,雄峙江岸,结构精巧,峻拨壮观。
秦堰楼
秦堰楼是一幢现代仿古建筑,但由于其建筑风格与二王庙保持一致,得到了广大游客及文物保护专家的认可,与
都江堰
景区、二王庙古建筑群浑然天成,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的组成部分,是青城山·
都江堰
世界遗产名目中唯一的非文物建筑。
登上秦堰楼极目眺望,
都江堰
三大主体工程(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安澜桥、二王庙、古驿道、玉垒雄关、岷岭雪山、青城群峰尽收眼底,甚为壮观。
在秦堰楼上俯视鱼嘴、安澜索桥以及沙
黑河
闸。
另一个方向可以看到飞沙堰、人字堤、南去的岷江主流以及玉垒山麓的一众景致。
江中央的小洲为人工建成的金刚堤,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 东边沿山脚的叫
内江
,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在“5·12地震”中,包括秦堰楼在内的二王庙建筑群受到严重破坏。经过文物专家的详细检查,秦堰楼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也受到了破坏,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同时,经过勘察发现,秦堰楼所处的地块仍位于滑坡体之上,需要对滑坡体进行治理。经各方专家论证,发现如果把秦堰楼全部推倒重建,花费资金比修复古建筑所采取的“修旧如旧”要节省得多,重建时间还要快一些。“最关键的是,秦堰楼不属于文物,是可以推倒重建的。”因此,专家组舍弃对秦堰楼的修复加固方案,采取拆除原址再建的方式进行重建。
新修建的秦堰楼基本保持原貌,依旧为5层。
左侧玉垒山上的宝塔就是玉垒阁,海拔865米,为钢木结构,地上6层六角形式塔楼,玉垒阁是千年古城的新地标,登上玉垒阁可俯瞰
都江堰
水利工程全景。战国时期玉垒山叫湔山,那个时候
都江堰
水利工程叫湔堋。
“堋”即今
都江堰
总体工程中之分水鱼嘴,系用满盛河卵石之竹笼于江心所筑人字形分水堤。
这是二王庙后面的一棵桢楠树,树高25.7米,胸围4.48米,树龄1000年。
二王庙
【二王庙】位于
都江堰
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麓,是纪念古代水利名家李冰父子的祀庙,是世界文化遗产
都江堰
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王庙初建于东汉,时为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朝齐明帝建武年间 (494—498),益州刺吏刘季连迁“望帝祠”于郫县,改祀李冰父子于此,称名“崇德庙”,后亦有“江渎庙”,“李公庙”、“王庙”、“秦太守李公祠”、“真常道院”、“川主庙”、“显英王庙”、“二王宫”之称,清乾隆时之《灌县志》中称“二郎庙”,后遂称之曰“二王庙”。唐、宋、元、明、清、民国年间均有修葺。
因为是从上往下游览,我们将从后门进入二王庙。
这是一棵殷商时期的阴沉木,1977年出土,自出土有3410年历史,为殷商时代的古木埋入古河床而形成。
从山商下来就是圣母元君殿,供奉圣母元君。
圣母殿往下左转就是二郎殿。
这是“少王庙”—— 二郎殿的前廊。殿内奉祀三眼二郎神。历史上,李冰没有儿子,百姓出于对他的爱戴,将二郎神虚构为他儿子,并供奉在大殿。二郎神是二王庙最主要的神祇。在二王庙的正殿中,供奉的正是神话人物二郎神,据《搜神记》、《列仙传》中所载:“二郎神杨戬系上界天神具三眼,身佩
三尖
两刃刀,哮天神犬追随其身。神通广大,变化莫测。巡视下界,驱邪扶正,掌管天曹巡察之职。” 《灌江定考》、《川主圣诞科仪》、《川主妙经》所载:“秦蜀合并,蜀西岷江连年江水为患,江妖为暴,沫水溢流,沃野岁灾,民受其害。始皇庚寅秋,涉正举荐
巴东
李冰,得其隐士遗术,智慧无穷,擅长水利之术。遂召为郡守至蜀,治理岷江水患。李冰治水之精神感动上苍,玉皇大帝派遣杨戬下界化身为“二郎”,斩妖治水,擒孽龙,助李冰凿离堆,修堰筑堤,分内外江,通九河,护国救民,平沫串,除害利民,立五犀三石人永镇恶水,造七桥应七星。蜀民感其德,立庙于灌
江口
,修真容而奉祀,镇守灌
江口
,称灌口二郎神。
轩棚驼峰上刻李冰治水“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殿前还有忠实的哮天犬铜像。
二王庙
因前后蜀的造神运动,灌口二郎同蜀地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关系,王小波、李顺起事,就借用了灌口二郎作为旗帜。为隔断二郎神与蜀地的联系,宋仁宗朝(1023—1063)将二郎神改造成了李冰儿子。
宋朱熹亦言:“神翼之事,民间传说颇多。”
川西
平原沃野千里,利济后世,功垂不朽。道教为多神教,凡有功于人民之伟人,皆奉敬为神,立庙以祀之,以便人民瞻仰和怀念。唐宋以来皆有封赐,清雍正赐封李冰“敷泽与济通佑王。”宋元赐封二郎神为“清源妙
道真
君”,清雍正又被赐封为“承绩广惠显英王”。府县立庙以祀之,“二王庙”由此而得名。在历史的演变中二王庙成了二郎神的主祭之地,也是二郎神庙的祖庙,大殿供奉二郎神像,二殿供奉李冰夫妇神像。而伏龙观成了李冰的主祭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