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皖、苏三省自由行之逛江苏----海州古城东海名郡,孔子登山望海孔望山阅读:1329/10
相关目的地:连云港
出发时间:2016-10-28
出行天数:42 天
人均:7930RMB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1853000.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孔望山摩崖石刻
离开海清寺阿育王塔,我回到路边的公交站,登上了花果山开往海州区的游2路公交车。到了海州区,知道这里就是过去的新浦,让我想起小时候回老家的情景,便一心想着去寻亲。记起新浦下火车后,要坐汽车去板浦,我找人一打听,果然有去板浦的公交车。
板浦镇离海州区有18公里,我到板浦时,天已经黑了下来,就先找了一家民宿住下。房东是对老夫妻,很热情亲切,让我住进他孙女的房间,告诉我孙女在外地读大学,儿子媳妇也在外打工,家里这栋小楼老俩口住着空荡荡的就开了民宿。我想到过去父亲和老家通信的地址是下车公社,就向老俩口打听,他们告诉我现在叫下车乡,镇上开往大伊山的班车会路过,明天吃过早饭刚好赶上午的班车。
安顿好后,我下楼到街上吃晚餐,没想到不远处就是一条灯火辉煌的美食街。后来和大表哥说起,他说:“当地早就有民谣:逛海州,吃板浦,南城有个土财主......”。晚上躺在床上,我拿着手机,先查了板浦,知道了古典文学名著《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19岁时来到板浦,在这里娶妻生子,并用半生精力完成《镜花缘》等传世著作。当年李汝珍住处附近的一座庭院,被辟为李汝珍纪念馆。可惜第二天我走得太早,纪念馆没有开门。
李汝珍纪念馆
我还查了下车乡,知道了这个地名的来历。当年乾隆南巡走到这一带,因道路很烂,马车颠簸得坐不住人,只好下车步行。此后,乾隆皇帝下车的地方,被叫做下车乡,200多年来一直沿用至今。第二天从县道上下来,走到乡道和村道,我也尝到了苦头,这一带的土质特别松软,道路上都是深深的车辙。
次日清晨,我上了板浦开往大伊山的班车,我一直后悔在中途下车。其实出行前,我做的攻略,大伊山也在行程中。《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
东海
之外,大荒之中,有山曰大言,日月所出。”大言山就是大伊山,我原打算到这个素有“
淮北
平川第一神山”美称的地方看看,真不该改变行程。后来还听大表哥的女儿说,前两天陈坤也到了大伊山,为他的新剧做宣传。
在班车上,我与当地人搭讪,说到自己来寻亲,只是在50年前来过,后来一直没有联系,不知怎么找。车上不少热心人给我出主意,告诉我下车的地方就是乡派出所,可以到那里去查。下了车,我就直奔派出所,说明来意后,工作人员很热情,马上打开电脑,帮我在辖区内的村子查找。很快就找到大伯的儿子,这位堂弟一听说,马上就开着车来接我。他家住在路边,班车就从他家门口经过。他们不仅在家门口挂了衣服售卖,早上还烙大饼卖,守着故土日子过得很实在。
中共灌云县下车乡委员会
小时候常听父亲说,老家分前庄和后庄,大伯是过继到前庄去的,我们的老家是后庄。在堂弟家住了一晚,我就去了后庄。海州城里的大表哥也赶了过来,姑母虽然不在了,大表哥经常会来乡下看舅舅们。看到村里的小河,让我想到10岁那年的暑假,我来老家住了1个月,还在这条河里摘过菱角。此时站在河边,倍感熟悉和亲切。
中共灌云县下车乡委员会
转到这座石桥,想起当年我和堂兄弟们站在桥上往河里扎猛子。这些遥远的记忆,如今都成了亲切的怀念。不过那时候村里都是低矮的土屋,现在全是两层的小楼,还有院墙和大门。如果不是见到小河和石桥,这里已经完全没了过去的痕迹。
中共灌云县下车乡委员会
父亲四兄弟,他是老三,二伯和老叔还健在,都是90多岁的高龄了。二伯家孩子最多四男四女,看到他的全家福,真是好大一家子。在老家住了3天,堂兄弟们轮流请着吃饭,血脉相连的亲情,没有因为时间和距离的久远而淡去。
中共灌云县下车乡委员会
我感谢大家的一再挽留,3天后我和大表哥先去了住在不远处的二表哥家。在他家吃了中饭,大表哥的儿子就开车来接我们,回到大表哥在海州的家,结束了我在老家的寻亲探访。
中共灌云县下车乡委员会
走马海州古城
从乡下回到海州城已是傍晚。次日吃过早餐,大表哥就用电驴子带着我逛海州。远远就见气势壮观的“海州古城”牌坊,海州古城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秦汉时期,海州就是能停泊数十只商船的开放商埠。秦始皇五次东巡,三次途径海州,使之成为当时唯一对海外开放的门户。
海州古城
来到牌坊的背面,见写着“
东海
名郡”。古海州经济繁荣,商贸云集,风光秀丽,名胜众多,素以“淮口巨镇”、“
东海
名郡”著称。
海州古城
我坐在大表哥的电驴子上,驶过海州中大街。中大街是海州古城的核心,岁月像一块磨刀石,打磨出不同城市的特色和光彩。在这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们在古城中缓缓行驶,有一种时光穿梭的错觉。在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中,每一处地方,无不烙着历史的痕迹。
海州古城
我们来到了钟鼓楼。海州城最早建筑于公元512年(梁武帝天监十一年),海州城南边是山,北边是海,所以最早只有东西两门,东门今已不存,西门就是眼前的钟鼓楼。
海州古城
所以钟鼓楼以东是老城,即南北朝以前的朐县,钟鼓楼以西是
新城
,是唐宋时期增修。公元1162年(宋
绍兴
23年),金兵大举南侵,到达海州城下时,攀上白虎山窥视城内动静。义军魏胜抗金守城,为加强守备,带领兵士、民众筑外城,把白虎山纳入城中,昔日州城的西门钟鼓楼,便成了州城的中心。
海州古城
宋代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做诗《登海州城楼》:“城外沧溟日夜流,城南山直对城头。溪雨田足禾先熟,海树风高叶易秋。”从这四句诗里,可以看到海州城内外的大致情景。
海州古城
元代时西城废。明代初,重又沿西城故址筑土城。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海州城加砌砖石,周长约4600米,高约8米,四个城门分别是:东门靠海,叫镇海;西门
通河
,称通淮;南门位于高坡之上,直对朐山,称朐阳;北门对着临洪口,称临洪。
海州古城
近代以来,古海州城经历1668年
郯城
地震和1939年日军轰炸等,古城逐渐消逝。1991年,
连云港
市海州区对方圆2平方公里的海州古城实施了改造,建成、恢复古街巷8条,恢复了朐阳门,修复了钟鼓楼。修复后的钟鼓楼更名为
镇远
楼。2014年10月修缮后,恢复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日寇炸毁前钟鼓楼上的八角风铃。
海州古城
城门上原有钟鼓楼建筑,久圮无存。唯有明代海州知州王同所立《重修钟鼓楼台记碑》,至今尚完好。碑额作弧形,高2.5米,宽1.03米,厚0.28米。碑的另一面,为明正德年间的《
新建
海道碑记》。根据《海州志》和此碑刻所载,海州钟鼓楼筑于明初。按南北朝至唐宋间的史书和明代《海州志》的记载,此门原为秦汉朐县城和南北朝朐山县城西门,是仅存的古海州城门。
海州古城
离开钟鼓楼,向北行驶514米,来到幸福路与
新建
路交汇处。秦始皇统一
中国
后,公元前212年在海州建朐县,并立石阙,作为“秦东门”。
海州古城
城雕是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的史实建成。2016年,秦东门石雕搬迁至秦代时秦东门所在孔望山山脚下的秦东门广场。
海州古城
孔望山摩崖造像
过了秦东门,很快就来到孔望山脚下。最先见到的就是“孔望山古城遗址”石碑,这是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古城的北城垣沿孔望山山脊修建而成,从城垣断面显示的叠压、城垣底部出土的瓷片、砌筑台阶的青砖以及城垣外筑有马面判断,此城筑于宋代,而且是一座全国罕见的宋代军事城堡。
孔望山摩崖石刻
大表哥存放好电驴子,便陪着我沿着山脚往前走。我们来到孔望
山南
麓西端,见靠山崖立了一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望山摩崖造像”的石碑。相传孔子曾登临这座山以望
东海
,故名孔望山。
孔望山摩崖石刻
旁边还立了一块原石打磨的碑,上面刻着“东汉摩崖石刻,世界文化瑰宝”。只见依山岩的自然形势,石壁上雕刻着各种形态的造像。对造像的时代,有的认为是东汉晚期;有的认为从造像的主体来看,可认为是东汉遗物。经鉴定,摩崖画像比
敦煌
莫高窟壁画早200多年,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佛像石刻。
孔望山摩崖石刻
见是2000多年前的东汉遗物,我不禁仔细观摩起来。摩崖造像分13个组体,刻在东西长17米,高8米的峭崖上。共有108个人像,最大的人像高1.54米,最小的头像仅10厘米。
孔望山摩崖石刻
造像的内容,有饮宴图、迭罗汉图,还有佛教的涅槃图、舍身饲虎图及佛像、
菩萨
弟子、力士和供养人构成整个画面。对造像群题材,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古圣贤遗像”,清《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认为是“诸贤摩崖像”;《汉代画像全集》认为是“人事起居”;还有人认为是“士大夫阶层的人物和武士”。
孔望山摩崖石刻
1980年
中国
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史树清首次指出有佛教内容。概括起来有三方面内容:一是佛教造像,像群中有高肉髻、顶光、莲花、施无畏印、结跏跌坐等,并有表现佛本生故事的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图。
孔望山摩崖石刻
二是道教造像,三尊各自独立存在的正面像,分别于造像群的最高处,是摩崖中最大的造像,其衣冠同汉代常见的世俗服饰,有的像下有“莲座”、“香炉”和“灯碗”灯设置。三是世俗画像,即汉画像石中常见的“进谒”、“宴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