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考察 | 遇见东方美学,穿越古今的对话阅读:4.3w/135
相关目的地:苏州
出发时间:2023-06-26
出行天数:4 天
人均:1400RMB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4293817.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前言
若干年前,翔哥曾去过一趟
苏州
。
还记得,那时去过虎丘,去过山塘街,去过
平江
路,但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几个
苏州
园林。虽然那时翔哥对鉴赏园林尚未形成体系的认识,但拙政园里妙趣横生的曲桥廊道、
狮子
林玲珑精巧的湖石假山、留园壁立当空的庭院石峰,依然在心中留下了烙印。
阔别多年后,翔哥又一次来到
苏州
。
尽管这次呆的时间不长,实际游玩时间只有两天半,但翔哥的目标很明确,在有限的时间里,将
苏州
城里九个最具代表性的园林游了个遍。
这次
苏州
园林考察,不能不说是感触良多。或许是因为这些年阅历渐长,又看了相关的书籍,增长了一点空间审美和文化积淀,翔哥对
苏州
园林有了比以前更深刻的解读。
不仅
苏州
园林的美学价值让我叹服,在领悟了古典园林与
中国
文学的盘根错节后,更仿佛感觉自己与造园者进行了一场穿越古今的对话。
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翔哥斗胆写下这篇
苏州
园林考察游记,尝试从一个人文历史和艺术爱好者的角度,浅浅讲一讲自己对
苏州
园林的感悟。
什么是苏州园林?
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说过,“
苏州
园林艺术,能看懂就不容易,是经过几代人的琢磨又有很深厚的文化,我们现代的建筑师们是学不会,也造不出了。”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园林绝对不是亭台楼阁、风花雪月那么简单,更重要的它还是中华文化的载体,
中国
园林与
中国
文学盘根错节,难分难离。
所以你必须承认,无论是园林的营造,还是园林的赏鉴,都是有门槛的。
拙政园
翔哥曾经看过一篇文章,里面有这么一段话:
园林的繁体“園”字,外面的“口”是围墙。
墙内的“土”似屋宇平面,居中的“口”是一泓清池。
剩下的笔画,则如石如木。
——一个“園”字,就概括了构成
中国
古典园林的基本要素。
狮子林
园林,可以说是最高级的东方美学,也可以说是每个
中国
人的理想居所。
中国
古典园林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三大类,其中私家园林多集中在长江下游的
江南
地区。
亭台楼阁,叠山理水,不仅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亦是在表达园主对人生的理解和对世界的认识。而居住在
江南
的文人士大夫,更是深谙此道。
留园
苏州
作为
江南
私家园林的首善之城,其园林质量和数量都是全国之冠。陈从周先生就在他编著的《
苏州
园林》一书中,赞美到:“
江南
园林甲天下,
苏州
园林甲
江南
”。
ps:被收录在小学课本中的《〈
苏州
园林〉序》,就是叶圣陶为陈从周《
苏州
园林》作的序文。
网师园
自晋室南迁后,
苏州
一带就有造园的记载。直到宋代,造园之风盛极一时,
苏州
四大园林之一的沧浪亭就改建于北宋。
北宋诗人苏舜钦蒙冤被贬,闲居
苏州
,他花四万钱买了座荒园,临水筑亭取名“沧浪亭”,取意《楚辞·渔父》中的《沧浪之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宋、元以后的
苏州
园林,园主多是文人。他们在构园时常采撷古代诗赋名句,意在借助其原型意象来触发和感悟意境。
例如拙政园扇面亭的题名“与谁同坐轩”,是引用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的词句。留园的书斋“还我读书处”,取意于陶渊明《读山海经》中的“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很显然对这些文人来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就是地上之文章。当你读懂了这些诗赋,基本上也就能想象出园主当时的心境了。
沧浪亭
到了明、清两朝,
苏州
的造园活动到达了一个新的高潮。
这段时期
苏州
园林达到鼎盛的原因,一方面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萌芽,
苏州
成为
江南
头等富庶繁华的地方,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据说清代
苏州
考中状元的人数是全国最多的。这些
苏州
籍的知识分子一旦官场失意或告老还乡,便大肆购买土地修宅筑园。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
苏州
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
江南
水乡河道纵横,即使在城内依然是水网交错,而
苏州
附近盛产用于堆叠假山的湖石与
黄石
,并可利用水道运到
苏州
城里,这些都为园林叠山理水提供了方便。
耦园
除了地理和经济基础外,
苏州
地区自古艺术名家辈出,也是
苏州
园林之所以兴盛的一个原因。
中国
山水画和园林在摹写自然方面有共同之处,因此南宋以后画家参与园林设计者越来越多,例如明代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就曾参与过园林的设计。
这些艺术名家讲究“以画入园,因画成景”,将东方美学融入进了造园理论。
艺圃
直到清末,仍有很多官商富贾为了躲避乱世在
苏州
建园。
苏州
现存的古典园林,从年代上看,沧浪亭可上溯至北宋中叶;
狮子
林始建于元末;艺圃、拙政园、
五峰
园、留园、西园、芳草园、洽隐园等创建于明代;其它诸多园林,几乎全为清代所建。
怡园
明代画家文震亨在《长物志》里写到:“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不可无,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与山水画家追求再现自然丘壑类似,造园者通过“咫尺山林”再现自然风景,用叠山理水将园林打造成流动的立体山水画,以求达到身居城市而享有山林之趣的目的。
在
苏州
的众多园林里,环
秀山
庄、
狮子
林以叠山闻名于世,拙政园、网师园、艺圃则称得上是理水杰作代表。
环秀山庄
于此同时,为了在有限的空间内获得更丰富的景色,就需要通过“构景”来呈现。
在园林设计中,“借景”是最重要的一个的园林构景手法,早在明代,造园家计成就在《园冶》里说,“构园无格,借景在因”。园林若想以小见大,最好的办法便是借景,将别处的景色“借”到视线中。
中国
园林造园史上最经典的“借景”范例,就是从拙政园的梧竹幽居西望北寺塔,一下子把园林的空间边界推到了数里之外,此谓“远借”。
拙政园
除了远借,还有近借、邻借、互借、仰借、俯借、应时借等几类借景。
例如沧浪亭,用复廊将临池的亭榭连成一片,并设置漏窗,令园外之水与园内之山和谐地融为一体,称得上是“近借”的典范。
沧浪亭
此外,“对景”也是
苏州
园林的常用构景手法,由于
苏州
园林大部分为封闭性,园外没办法“借景”,因此园内尽量采用“对景”的办法。
具体来说就是在重要的观赏点,有意识地组织景面,形成各种对景。由于“对景”是相对的,所以对象往往互为对景,例如网师园的射鸭廊与月到风来亭,就是一组“对景”的实例。
网师园
“框景”,则是利用园林里的门框、窗框、洞框、树框,把景物收入其中,形成画框一般的画面。
狮子林
利用花窗、隔扇、漏窗等形成的“漏景”,是从“框景”演变而来的构景手法。与“框景”的景色可全观不同,漏景更为若隐若现,含蓄雅致。
耦园
再说一下“抑景”,
苏州
园林美在含蓄,忌讳开门见山一览无余,因而用山石、树丛或建筑小品抑制视线的“抑景”,也是
苏州
园林的一种常见构景手法。
留园门厅之后的过道,是
苏州
园林“抑景”的代表作。这段曲尺形空间狭长而封闭,使人的视野被极度压缩,最后将人引入古木交柯和绿荫轩,视野豁然开朗,可以说是先抑后扬。
留园
除此之外,
苏州
园林的构景手法,还有隔景、障景、夹景、点景和添景等等。
【苏州 | 九大园林】
在
苏州
市颁布的《
苏州
园林名录》里,共收录了一百零八处园林,其中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的有九处园林。
这九个世遗园林,包括了1997年入选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
秀山
庄,及2000年入选的
狮子
林、沧浪亭、艺圃、耦园和退思园。与此同时,这九个园林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毋庸置疑。
翔哥原计划是要将这九个世遗园林一网打尽,但由于退思园在
同里
古镇,距离
苏州
老城较远,而翔哥这次旅行的时间比较有限,飞机晚点又耽误几个小时,于是忍痛舍弃退思园,临时加入了老城里的怡园——总共还是九个园林。
实际上,为了避免审美疲劳,大多数人并不会像翔哥这样一次性去这么多个园林。那么作为游客,该如何在这么多园林里选择合适自己的园子呢?
在
苏州
九处入选世遗的园林里,拙政园、留园、
狮子
林、沧浪亭是盛名在外的“
苏州
四大园林”。而这四大园林里的拙政园和留园,又是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要知道,国1是含金量最高的一批国保,显然拙政园和留园就是最值得前往的两个园林。
所以翔哥的个人意见就是,假如你的时间很充足,可以把
苏州
四大园林——拙政园、留园、
狮子
林、沧浪亭都去了;若你只够时间游览两座园林,那就去拙政园和留园。
另外,
狮子
林也是个很有意思的园林,尽管它在造园艺术上评价两极分化,却依然被大多数的游客认可。
除此之外,有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就是园林的游客量。像拙政园、留园、
狮子
林这样的热门园林,在旺季的客流量是非常巨大的,以至于严重影响游览体验感。所以不妨考虑一些相对冷门的园林,其中翔哥最偏爱的是网师园,同时它是
苏州
小型园林的杰出代表。
当然了,其实
苏州
的园林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特点。翔哥会在这篇游记里,对九个园林进行描写和分析,你可以在看完这篇游记后,再在它们之间进行选择和取舍。
(注:本文引用所有园林平面图,均来自刘敦桢著《
苏州
古典园林》)
拙政园
要说
苏州
最有名的园林,那一定是拙政园。它不仅是
苏州
四
大名
园之一,也是
中国
四
大名
园之一,同时也是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以说是
苏州
园林乃至
江南
古典园林的集大成者。
拙政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正德年间,它的修建者叫做王献臣,他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籍
苏州
,二十多岁就考中进士,后来官至巡察御史,这个官职大致相当于一个巡视地方的检察官。
后来由于官场失意,王献臣干脆解官回到了
苏州
,买下了当时已经废弃的大弘寺地块,拓建为他的私家园林,并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取名“拙政园”。
王献臣为了这座心爱的园林,可以说是花了大量心血,他甚至邀请了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和仇英参与了拙政园的设计,号称“茂树曲池,胜甲吴下”。
然而在王献臣死后,其子竟在一夜豪赌中,将拙政园输给别人,王献臣的毕生心血就这么化为乌有,让人唏嘘不已!
从此之后,拙政园屡次易主,几度被没收为官产,又先后作为天平天国忠王府和八旗奉直会馆,甚至一拆为三。直至抗战爆发前夕,拙政园萧条衰败,亭台楼阁残破不堪,园的东部即“归田园居”已沦为荒地,直到上世纪50年代才重新将其合为一体,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
如今的拙政园的面积非常大,将近八十亩地,当中水池面积占五分之三,亭台楼阁散落其中,各成景色。园林又可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景区入口在东园,但因为东园荒废时间较长,建筑都是后来重建,景致与原貌已毫不相关。
而中园、西园两部分,尽管也曾遭到过割裂和破坏,但池山丘壑的布置依然是清朝初年的模样,建筑物则多是清代后期的面貌。特别是中园,至今仍基本保持了明代王献臣造园的格局。而西园则是晚清补园,保留了光绪初年的风貌,因此不妨把拙政园的参观重点放在中园和西园。
中园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由于拙政园现在的入口设在东园,位于中园的旧大门已经关闭,所以我们现在参观拙政园看到的景观顺序与古人是存在偏差的。
但这也没太
大关
系,我们从东园和中园的连接处开始看。走进中园,首先看见的是梧竹幽居,当中“梧竹幽居”匾额为文徵明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