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4天自由行|君到姑苏,占尽江南灵气与温柔阅读:5.4w/70
相关目的地:苏州
出发时间:2023-03-28
出行天数:4 天
人均:1500RMB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4203879.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前言:苏州赋
误我归期知几许,三生花草梦
苏州
。
一样
江南
好山水,如何到此变缠绵。
风吹到
江南
,
把“秀”留给了
杭州
,
把“骨”安在了
绍兴
,
那么
苏州
就得了
江南
的“灵”与“柔”。
烟花三月,该下
江南
了
我建议你去
苏州
,沿着运河小楫轻遥或是五湖泛舟,
在一曲云水谣中请先闭上眼睛,先听听姑苏的声音:
那里藏着远在春秋的吴越金戈争鸣之声;
那里藏着穿过大唐气象的寒山寺月夜钟声;
那里藏着两宋风雅繁荣的
平江
笙歌和市肆喧闹;
那里藏着浮生若梦的缱绻私语和一个失意风流才子的哀叹;
对了还有如听仙乐耳暂明的婉转昆曲和评弹,以及酥到你骨子里的吴侬软语。
当然姑苏的故事,还不止于此。
他,厚重
三千年的吴文化根基,两千五百年的春秋故都,一千年的唐代城市格局和八百年前宋代街坊风貌以及明清五百多年的盛世文明,史学家顾颉刚在他的《
苏州
史志笔记》中说:“
苏州
城之古为全国第一,尚是春秋物。”
作为
中国
最早的礼制古城,如今你能仍可看到世界上唯一的水陆古城门。
他,轻灵
太湖水,大运河,水乡泽国环绕下,让
苏州
成为全国河道最长、桥梁最多的水
乡城
市,古城现存河道35.28公里,桥168座,依旧保持着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他,富庶繁华
从春秋秦汉的煮海为盐,铸山为铜,有
三江
五湖之利,到唐代成为赋税大户的
江南
雄郡,
“人稠过扬府,坊闹半长安”
“海内繁华,
江南
佳丽者也”
“见吴郡大,十里郁苍苍”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到两宋更是成为“苏湖熟,天下足”的重要粮仓,冠盖之多,人物之盛,为东南冠。
上有天堂下游苏杭的名言,就是出自南宋范成大的《吴郡志》“天上天宫,地下苏杭”。
到明清更是“山川巨丽,风土清嘉”,唐伯虎称呼“世间乐土是吴中”,红楼梦开卷提到
苏州
为“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他,文化鼎盛
从陆机《吴趋行》“阊门何峨峨,飞阁跨通波”到两晋时期张翰的莼鲈之思,陆探微秀骨清像的画风,更是成为六朝美学风格的标杆,吴郡风华与冠盖已然崭露头角。
“山川表明丽,湖海吞大荒。”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范仲淹等文人墨客不仅诗酒风流,更造福一方。
而唐宋以文化的富足,精神的高度,让
苏州
一地锻造了传统士大夫的精神内核;
苏州
文盛出状元,光两宋时期
苏州
就出过700多进士。
“吴门画派”,成为明代绘画的主流形态,再造文艺复兴。
而那“咫尺之内乾坤再造”的
苏州
园林,更是成为
中国
建筑技艺和古典美学的代表。
他,名流辈出
从先秦的泰伯、阖闾,再到魏晋顾陆朱张四大家族,两宋时期范仲淹、范成大的范氏双义,以及明代以来,吴中四杰、吴门画派所领衔的一个个在军事、政治、书画、诗文、商业各领域响亮的名字:高启、杨基、祝枝山、文征明、唐伯虎、沈复、沈万三。。。
近现代星光依旧璀璨:国学大师钱穆、教育家叶圣陶、历史学家顾颉刚、建筑大师贝聿铭、社会学家费孝通等等;
甚至
苏州
的烟花女子,也在
中国
历史上写下多情又风流的一笔:陈圆圆、柳如是、董小宛、赛金花。
他,柔中带刚
春秋时期到秦汉,吴地是不缺少勇武的彪悍之气,吴越争霸之烽火,到项羽在
苏州
率领江东子弟起义,然后
江南
温山软水让吴郡从尚武走向崇文。
这里氤氲了王侯梦,牵绊了雄心壮志,不论是张士诚、还是李秀成,还是金庸笔下虚构的那个一直想着复国的姑苏慕容。
但这些刀光剑影不曾消失,而是内敛为至深的底气,可以春风化雨,也可以在特定的历史时刻冲决千里,让
孙吴
的远航、鉴真第六次东渡、郑和所代表的大明船队,都带着乘风破浪的勇气,把吴音和中华文化远播四海。
如果说整个
中国
历史是一条奔涌的长河,
苏州
就是长河上重要的驳船码头,每一次停驻和启航,都能让
中国
历史掀起一层又一层波浪;
他被风流富贵所缠绕,也被不断的战火所侵扰,一次次涅槃重生,淬炼出的是这座美丽典雅、落落
大方
、气韵十足的东方古都和人间天堂,
我们在一条条水道中纵览
苏州
,一个个园林中寻觅
苏州
,在一座座塔刹中净悟
苏州
,在一折折唱腔中聆听
苏州
,在一针针刺绣中编织
苏州
,在一首首诗词曲赋中向往
苏州
,在一段段风流往事中倾慕
苏州
,所有的文字,所有的史册,所有的荣耀与苦难,都百川归海式地荟聚成了立体的《盛世滋生图》、《姑苏繁华图》、《太湖云水谣》。
本文概览及梳理
时间跨度超9年,先后5次到
苏州
,图片超350张,文字超2万3000字,
苏州
真的是“吴郡如花看不足”。
苏州
系列只要是在
苏州
老城区和南太湖两块区域,和之前的《
江南
三部曲》所写的城市相比,足迹没有那么广,但行程中依旧包含了:园林、古镇、古塔、古寺、古碑、古塑、古桥、古街、古运河以及湖山盛境。
有典型大众的姑苏
江南
风情,也有小众却美丽的惊喜;
除了自己的行摄感悟,还多方查阅古代、现代典籍文献,力求深度挖掘
苏州
底蕴,并且放上数十年甚至一百多年前的
苏州
老照片来作为参照,更加立体全面的纵览
苏州
的前世今生。
文中依然会夹带私货,对很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节外生枝的评述。
注:在开始园林篇之前,可以先参看下两个园林绪论特别是造景手法一节,能更好理解造园技巧和匠心。
——P1游园惊梦——
苏州园林发展史及影响成就
“
苏州
好,城里半园亭。几片太湖堆崒嵂,一篙新涨接沙汀。山水自清灵。”
清人沈朝初所写的《忆
江南
》,反映出
苏州
“城里半园亭”的城市山林特点。
陈从周是这么赞美
苏州
园林的“
江南
园林甲天下,
苏州
园林甲
江南
。”
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
苏州
古典园林——
“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
苏州
的园林,更能体现出
中国
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苏州
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范。这些建造于11~19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
中国
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
“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虽有人作,宛自天开”
中国
古典园林精华萃于
江南
,重点则在
苏州
,
苏州
是古老东方文化及美学的典型,
苏州
园林更是集大成者。
苏州
园林发展历史悠久,滥觞于春秋时期,不过那时吴国的姑苏台、馆娃宫等都是皇家官式园囿,还不算私家园林。东汉时期的
苏州
笮融园是有记载最早的私家园林。
晋室衣冠南渡,促成了
江南
地区的第一次大发展,给
苏州
及
江南
园林带来了思想、物质、人才上的巨变。
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寄情山水、雅好自然的思想审美,使得园林营造在追求物质享受之外多了一层山水审美的精神主题,这也是
中国
私家园林发展史主旨轨迹的确立。当时
苏州
有顾辟园,建康(
南京
)有王导的西园,会稽(
绍兴
)司马道子的东第、谢灵运的始宁墅、
扬州
谢安的芙蓉别墅等等。
唐宋时期,
中国
经济、文化重心彻底南移,
江南
造园活动盛极一时。但由于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北宋李格非著有《
洛阳
名园记》,可见南方私家园林还比不过北方园林。
到了南宋连政治中心也南移(以
杭州
为都城),
江南
园林的文化与地位终于决定性超越北方。
汉宝德先生将南北朝至北宋时期成为“
中国
园林的
洛阳
时代”,南宋及以后为“
中国
园林的
江南
时代”。
苏州
现存历史最早的沧浪亭就改建于北宋时期。
明清时期,
苏州
园林营造达到最鼎盛,太平天国至民国初年,是
苏州
园林最后的余晖。
明代以来,
苏州
园林更注重诗情画意的意境构造,同时还出了许多园林专业理论著作,如明代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等。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就是计成所言,他在《园冶》还道出
苏州
园宅结合、闹中取静的特点
“能为闹处寻幽,胡舍近方图远。。。涧户若为静止,家山何必求深。”
“洗出千家烟雨、移将四壁图书,素入镜中飞练,青来郭外环屏”
“虚阁树荫桐,清池涵月。寸石生情,蕉影玲珑,松根盘礡”
“数竿烟雨,薄有洞天”
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以
苏州
园林为代表
江南
园林既是
中国
古建记忆的瑰宝,也是
中国
传统文化的反映;
江南
园林的发展,也是
江南
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大潮下的一朵浪花和重要载体。
私家园林使用大量建筑物与山水相结合,已有2000多年历史,唐中叶文人画的诞生,使得园林建造中融贯“诗情画意”,特别是南宋以后画家、文人、士大夫参与园林设计者渐多,以古典艺术理论和传统绘画图像指导具体的造园实践,丰富了建造构思及技巧,令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意境越显深邃。
如果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只是隐逸玄风的空谈吹拂,那么两宋已降,文人、士大夫们把自己的理念亲手实践于园林中,不管是思想层面还是造园手法上,都对
中国
古代园林艺术的提升了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
而
苏州
园林除了包含有
江南
私家园林一以贯之的隐逸思想外,特别受到吴门画派的影响,文化气息更为浓郁,在诸多传统文化的相互作用与和谐融贯下,造就了
苏州
园林建筑、审美、文化、意境方面的独特性。
为何
苏州
能超越同样为
江南
水乡的
杭州
、
扬州
、
绍兴
、嘉湖等地,成为园林之冠?除了上述的文化因素,不要忘了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抛开地理因素谈历史,都是耍流氓)。
园林建造大都以筑山、开池为主, 现存
江南
园林几乎无园不赏假山峰石,“五岳壶中收”、“山随水转,山因水活”。
而
苏州
太湖洞庭周边盛产太湖奇石,
苏州
的尧峰、穹隆、灵岩诸山也产坚硬多变的石材,这些是造园叠山的重要天然原料。
“吴中豪富,竞以湖石筑峙奇峰隐洞,凿峭嵌空为绝妙”,
苏州
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用现在话来说就是“老天赏饭吃。”
而
苏州
的“香山帮匠人”,是
中国
传统建筑技术的集大成者,史书曾有“
江南
木工巧匠皆出于香山”。从园林到
北京
皇家宫殿处处留存着他们的匠心营造。
苏州
园林成为清代北方皇家园林圆明园、颐和园、避暑山庄的典范和蓝本。
以
苏州
园林为代表的
中国
古典园林是具有高度艺术成就和独特风格的园林艺术体系,影响着
日本
等
亚洲
各国的造园艺术,也在18世纪后期对
欧洲
造园产生一定影响。
苏州
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
秀山
庄,于199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沧浪亭、
狮子
林、艺圃、耦园、退思园为
苏州
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园林造景手法简析
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怎么把自然山水和谐融入城市山林中?
这就不得不提到匠心独具、妙到毫巅、智慧无比的古典造园技巧。
沈复《浮生六记》如此形容
苏州
园林“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大中见小,虚中有实,或藏或露,或浅或深。。。周回曲折”;
中国
传统园林有多种造景手法:对比、衬托、尺度、层次、对景、借景、框景、漏景、障景等;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文学作品“境界”的“隔”与“不隔”之分,“隔”如“雾里看花”,形象不清晰鲜明;“不隔”如“豁入耳目”,认为只有“不隔”的作品才有“境界”;
园林造景为显得庭院深深,廊腰缦回,曲径通幽,山重水复,还是以“隔”为佳。
【借景】
借景是造园的重要理念和技法之一, 是指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野范围中来,扩展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
明代计成《园冶》“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刘敦桢在《
苏州
古典园林》,提到“借景是我国古典园林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
借景又分远借、近借、“邻借”、“互借”、“仰借”和“俯借”;
最经典的要数,拙政园从秀绮亭一带远借北寺塔;
沧浪亭看山楼远借西南群山和北面廊亭榭,近借园外水面;
留园西部山上二亭远借虎丘、西园寺;
拙政园西部宜两亭,是登高而望拙政园的邻借法;
拙政园梧竹幽居亭,借四个园洞门,观一年四季变化。亭子设了四个圆形门洞,又形成漏景;
【框景】
框景是用有限的空间框架,采收外部空间画面的一种构景方法。可采用空窗(月洞)、洞门(地穴)、乔木枝干抱合框等,起到画龙点睛、增加风景深度的作用;
【漏景】
漏景是通过花墙、廊壁各种造型的花窗、漏窗等取景;是风景似隔非隔,若隐若现,富于层次;
比如
沧浪亭有多达108种样式的漏窗:扇形、海棠形、花瓶形、石榴形、如意形、秋叶形、宫殿形、桃形等;
【对景】
对景是指两个彼此相对的景致,能够相互观赏的构景方法;
苏州
园林通常在重要的观赏点有意识地组织景面,形成各种对景;
图片来自刘敦桢《
苏州
古典园林》,照片多拍摄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对景大多需要和其他手法结合,或通过曲径、走廊的转折变换空间,或以各色窗、屏障、洞门框架等实现;
比如
拙政园的的“晚翠”圆形门洞,既是经典框景,也让门洞两边的枇杷园和雪香云蔚亭形成对景。
这些手法使得园景小中见大、以少胜多,步移景异,芥子纳须弥,是中华建筑技艺和文化的瑰宝。
而这仅仅是古典园林手法和艺术内涵的一小部分,刘敦桢先生在《
苏州
古典园林》一书中还提到“理水”、“叠山”、“建筑”“花木”等篇章,图文并茂,详尽专业无比。
本篇主讲三个园林:【拙政园】、【沧浪亭】、【北半园】,分别对应宋、明、清时代,规模也是大、中、小,其中尤以拙政园为重点。不论是现实版大观园、城市水阁山林还是袖里乾坤,都展示出
苏州
园林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另外早年惊鸿一瞥的【
狮子
林】,以及寺庙附属园林【西园】等不单独细讲。
闲话少叙,开始我们的游园惊梦之旅。
14年拍摄于
狮子
林
23年拍摄于西园
拙政园:天下名园此无双
皇冠上的明珠
只能这么形容拙政园在园林中的价值和地位了,作为
苏州
园林的顶流存在,拙政园尚保留着明代建园之初的风范,是
江南
古典园林的代表作,是全国重点文保,也是世界遗产名录。
拙政园规模之大,造园手法之精巧典型,可谓天下无双。
清代著名学者俞樾赞其为“名园拙政冠三吴”,古建专家刘敦桢在其著作《
苏州
古典园林》赞其为
中国
园林艺术的珍贵遗产。
甚至曹雪芹《红楼梦》大观园都有着拙政园的影子。
明正德四年(1509年)御史王献臣建造此园,取晋代潘岳《闲居赋》“是亦拙者之为政也”为名。传文徵明也参与了拙政园的设计与建造,作有《王氏拙政园记》、《拙政园图》。
图片来自刘敦桢《
苏州
古典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