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旅行变得更有意义 行走京杭大运河之五(江南运河)阅读:2267/4
相关目的地:无锡
出发时间:2023-03-14
出行天数:11 天
人均:7000RMB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4211432.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第六天
第六天中午离开
镇江
前行的下一站是
常州
,
镇江
至
常州
路程86公里,车程1小时30分钟。
京杭大运河长江以南,
镇江
到
杭州
长约330公里,因全部在长江以南而称作
江南
运河。
江南
是运河起源之地,相传早在商朝末年,吴泰伯在
无锡
梅里一带开凿运河以灌溉、排洪。春秋末年,为满足西征北伐军运之需,胥浦、胥溪等多条运河相继开凿。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刚刚即位,便主持开凿了自
苏州
望亭经
常州
奔牛、由孟河出长江的运河,全长170 余公里,成为大运河
江南
段之始。至今,
常州
市区的河道,仍保留春秋时期的运河流经路线,称为春秋运河。后经历代开凿、疏浚,至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年)重新疏凿和拓宽长江以南运河古道,自长
江南
岸谏壁口经
丹阳
、
常州
、
无锡
、
苏州
、钱塘江,形成今天的
江南
运河。因为
江南
河网密集,水量充沛,经济发达,
江南
运河是京杭大运河运输最繁忙的航道。
大运河
常州
城区段,西起
连江
桥、
东至
东方大桥,长约23公里,是被列为世界遗产大运河的27段河道之一。自古
常州
上通京口,下行姑苏,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有“贡赋必由之路”之称,发挥着漕粮北运、维系国家稳定繁荣等重要功能。
常州
这座城市依河而建,因河而兴,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运河文化。我们来到
常州
古平望至
杭州
联通运
河南
大街运河文化景区,首先见到的是乾隆皇帝数次登岸的篦箕巷大码头,码头旁有明代仅次于金陵驿的
江南
大驿毗陵驿和清代
常州
城三大接官亭之一皇
华亭
。
毗陵驿是古时供传递公文的差役和官员途径本地时歇宿、换马的住所,毗陵驿也被称为皇华馆,接官亭叫做皇
华亭
,亭内的毗陵驿石碑以及古运河畔的大码头略显沧桑,与一街之隔的现代繁华商业街区形成鲜明对比。
常州
篦箕巷紧临运河,旧称“花市街”。
常州
自古以来就一直以制作篦箕和木梳而闻名,素有“宫梳名篦”和“
常州
梳篦甲天下”之盛誉,整条街巷家家户户都以制作梳篦为生兼售宫花。一到晚上家家店里挂着宫灯,个个工场照灯彻夜不灭,岸上的灯影与彩运河船上灯火相辉映,宛如一条金色游龙,被称为
常州
西郊八景之一“篦梁灯火”。
皇
华亭
旁不远处有座古桥叫文亨桥,它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在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时重新修建。古时这里舟船穿梭,每当皓月高悬之夜,湍行的河水,似把倒映在水中的月亮随波穿桥而去,因此“文亨穿月”就成了
常州
西郊八景之二。《红楼梦》中贾宝玉与贾政最后一别便是被安排在毗陵驿处的文亨桥顶,可见毗陵驿和文亨桥在当时就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帝王南巡,此桥为必经之地,因此各地方官员不敢怠慢,必谨加修葺,所以桥梁虽古,至今完好无损。1987年因古运河拓宽,此桥由南北横跨古运河的位置迁移到目前的状态。
过文亨桥继续前行,可以看见
常州
保存最完整的明城墙“西瀛门”,西瀛门城墙是
常州
仅存的明代城墙遗址,因偶然原因保存下来而未被彻底拆毁。站在城墙上俯瞰
常州
城,一衣带水,温婉美丽,“西城晚眺”称为
常州
西郊八景之三。
沿大运河继续南下,就到了
无锡
。
无锡
位于长江三角洲平原腹地,北倚长江,南濒太湖,东接
苏州
,西连
常州
,构成苏锡常都市圈,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是太湖流域的交通中枢,被誉为“太湖明珠”。
常州
至
无锡
的第一站选择了惠山古镇,路程60公里,车程1小时。
惠山古镇地处
无锡
市西、锡山与惠山的
东北
坡麓,“
无锡
锡山山
无锡
”,这里又是
无锡
地名的发源地,京杭大运河紧靠其
北流
经,大运河支流惠山浜直达古镇腹地,她以地理位置独特、自然环境优美、古祠堂群密集、行业会所众多为特色,成为古镇亮点。古寺、古泉、古园、古祠、古河、古桥、古树名木等文物古迹和文化景观,以及发源于此地的惠山泥人、锡绣、竹刻、庙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具有浓郁的
江南
吴地文化特色。
惠山古镇祠堂建筑群占居了古镇主体位置。古镇祠堂建筑始于唐而盛于明清,先后出现120处祠堂建筑体。惠山祠堂名目繁多,按规制可分为尚书祠、侍郎祠、御史祠、巡抚祠、忠节祠、贞节祠等,涉及80余姓氏,180余名历史人物,其中光宰相祠堂就有九处,是寻根问祖,追根溯源姓氏文化的源泉,在传统中华谱牒学及祠堂文化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
宗族文化是传统
中国
独有的标记,
中国
的祠堂是为了纪念祖先而建,也成为后代铭记祖先的地方。祠堂由一个姓氏而建,
比如
李氏宗祠、陈氏宗祠等。北方的祠堂相对较少,许多宗族都是靠族谱记载,而南方的祠堂相对较多,而且很兴盛,这都是由历史各种原因造成的。在古代
中国
封建专制统治中,权利分为三部分,一是政权,这是皇帝和朝廷的事;二是神权,这是神鬼宗教的事;三是族权,这是一个宗族族长的事。在朝廷上跪敬皇帝,在寺庙里跪敬神灵,在宗祠里跪敬祖先。通过这一套仪式,
中国
传统封建社会的秩序得以稳定传承,延续了2000多年。现代社会重视人权和民权,但是传统文化中有益的部分理应发扬光大,由宗族文化引申出的尊老爱幼的思想就一直影响着我们。当今社会逐渐注重宗族文化,以多种形式的习俗来纪念祖先,这即意味着不让宗族姓氏文化中断,也增强了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加强了民族认同感。不过北方一些地方现在建祠堂的做法却少了些文化,多的是金钱地位的炫耀与虚荣。占地修祠堂政府肯定不会审批,就以文化站的名义建,村里谁最有钱,谁就是主理人,全然不顾人品名望,建造过程中粗制滥造。建成后只是多了一个牌位,多了一所房子,过去祠堂里的宗族族规,宗族议事,族规执法,祠堂的庄严与神圣都荡然无存。捐款人名录碑刻的排名给足了有钱人的面子。前几年老家的一位弟弟打来电话,告诉我村里面重修族谱建祠堂,问我是否参加?我没想那么多,只以为是在族谱上写个名字而已,就答应了。夫人提醒我:恐怕没那么简单,你还是问清楚了再决定吧。于是我询问了老家同在农村的儿子的大姨夫才明白,不单单要写上名字,职务级别都要写,而且要捐款。这牵扯到我们和孩子的隐私,我只好跟老家人说,我们三代人都离开老家了,族谱上写上名字就可以了,其他具体事宜就不参加了。这次旅行路过
济宁
,有人说你不带几万块钱别想进村子,我也只好打消了去老家看看的想法。看来传承传统文化空口白话的说说简单,面对现实就不堪一击了。
除了古祠堂,惠山寺就是惠山古镇的核心景点了,位于惠山直街和横街交接处,也是古镇里需要购买门票参观的地方。
惠山寺始建于南北朝,距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它的前身是南朝刘宋司徒右长史湛挺创立的“历山草堂”,刘宋景平元年(423),把历山草堂改作僧舍,称“华山精舍”,梁朝
大同
三年(537),又把“华山精舍”改为“慧山寺”。现在惠山寺保留的古迹和建筑物有古华山门、金刚殿、金莲池、金莲桥、御碑亭、听松石床、古银杏树、云起楼等。
惠麓一带林茂石壑,泉水丰富,素有九龙十三泉之称的美誉,惠山寺里有一泉,唐代茶圣陆羽品天下宜茗者,惠泉名列第二,“天下第二泉”因之得名。著名民间音乐家阿炳的作品“二泉映月”就创作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