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Walk探索记——行走苏州河阅读:1283/1
相关目的地:上海
出发时间:2023-03-26
出行天数:79 天
人均:79RMB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4328902.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如今,提起
上海
的江河,黄
浦江
的名气是最大的,但还有一条低调安静的
苏州
河同样不容忽视。在这个早春的下午,我们沿着
苏州
河漫步,让潺潺流水娓娓道来这里发生的故事。
第一站:苏州河
别看
苏州
河不起眼,可在
上海
人口中,
苏州
河和黄埔江哪一条才是母亲河的争论一直就没有停过。
苏州
河最早可以追溯至一万年前的神话年代,传说当时大禹代替父亲鲧治理震泽水患(今太湖),采用疏通的方式替代防堵,从震泽开出三条水道,其中一条水道就叫淞江。
吴淞江(即淞江)在唐宋期间有9公里之宽,一支箭射出去很难到达对岸。唐朝天宝年间,吴淞江沿岸出现了一个因水而盛的城镇﹣﹣青龙镇,人口一度达到百万户,常有外国商船往来贸易。但是,因为海水倒灌导致淤泥侵占河道,从元朝开始,这条江的宽度急速变窄,不再方便大型船只航运,青龙镇也逐渐没落。
转机出现在明朝永乐年间。当时,太湖再次发生水患,户部尚书夏元吉提议放弃吴淞江旧河段,挖深挖宽范家浜,使之南接大黄浦,北接吴淞江近海段,史称"黄浦夺淞"。明成化年间,
杭州
湾筑海塘,堵住原流入大海的河流,河水就东流入大黄浦。自此,黄
浦江
有太湖、淀山湖,以及杭嘉湖平原的水源汇入,不浚自深,逐渐壮大。随着黄
浦江
的出现,现在老城厢的原型
上海
浦也出现了,成为近现代
上海
市的发源地。
吴淞江在租界时期被殖民者改叫
苏州
河,只因这条河可以通向
苏州
,通向财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苏州
河都是租界内部的景观河。建国以后,这个名字被罕见的保留下来。
第二站:上海邮政博物馆
中国
的邮政系统可以按现代和古代来划分,古代的邮政系统以驿站为代表。工业革命之后,
欧洲
、
美国
的近现代邮政系统开始逐步建立,和
中国
古代的邮政系统差别巨大。
甲午海战之后,洋务派大臣主张
中国
应建立自己的近现代海关体系,包括邮政体系。缺乏相关经验和人才的
中国
不得不委托
英国
人帮忙实现这一目标,于是
英国
人赫德登上历史舞台,成为
中国
第一位总税务司兼总邮政司,邮务办事处最早也是设立在
上海
江海关内。
辛亥革命后,
中国
邮政事业发展迅速,位于
北京
路的邮大楼已经无法满足
上海
日益增长的业务量。在这个背景下,1922年,综合考虑英租界的地价比较便宜再加上这里距离火车站和
苏州
河都很近,
上海
邮政总局的新大楼在现在这个位置动工。
这幢新的邮政总局大楼按照当时欧美邮政、银行的习惯采取
英国
古典风格,但融入了
意大利
巴
洛克
风格,正门面向东南采用转角布局,显得古朴、肃穆、壮观。建筑高51.16米,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其中三层用十九根
科林斯
立柱
不对称的分布环绕,使之看起来像是贯通的,增加了建筑的视觉冲击。这幢建筑的特别之处在于屋顶钟楼上方的巴
洛克
式四角双圆柱,两边各有一组镀金雕塑(现在呈锈蚀后的铜绿色),一组代表古代,另外一组代表现代。我们看到的是后期复原的,原来的雕塑已经在特殊时期被破坏了。
进门上二楼到大厅,可以看到现在这里还是办理邮政业务的,有专门的受理业务窗口,宽敞华贵,当时有"远东第一大厅"之称。
再往里就是博物馆,介绍
中国
甚至世界邮政业发展的历史,有当年大清邮政的信箱,也有放在现在很值钱的庚申年错版猴票。
一楼中庭原为天井,用于汽车邮运场地,现在还能看到四周有些类似滑梯的设施,其实是为了从楼上快速传递包裹到一楼。
楼下还有一个模拟当年
北京
路邮政局的蜡像馆,昏暗的灯光搭配逼真的蜡像,有一丝丝恐怖。
第三站:河滨大楼
河滨大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80年。当时有一个靠在
广州
当买办发家的商人徐润来到
上海
,找到负责英租界规划的工部局首脑,了解到这块地皮的潜在价值,并买下它。当时间来到中法战争期间,清政府少有的胜仗导致大量客居
上海
的外国人感到恐慌,开始抛售
上海
房产。这一现象严重影响徐润的房地产生意,导致他资金链断裂,最终不得不以9.5万两
白银
将这片28亩的地皮卖给沙逊。
1900年,沙逊开始在这片地皮上建造新式里弄。到了1930年,
上海
滩已经拥有大量的高级职员就职,需要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于是,沙勋推掉旧的新式里弄,邀请公和洋行设计,盖起了时髦的高档公寓。新的公寓呈 S 型,横跨两条街,含8百多套房子,2百多套工作间,9部电梯,7个楼梯,两个游泳池,住户需要的它都有,当时广受欢迎。楼下的沿街商铺是各大电影公司(如美高梅、派拉蒙等)的工作室,大光明、美琪、国泰等电影院的工作人员常常来访商议电影首映事宜,盛极一时。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这栋建筑被日军将领占用居住,曾经的辉煌也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现如今,这幢楼仍经常出现在影视剧中,
比如
《我的前半生》、《三十而已》等,优越的江景位置为老的公寓大楼带来新的生机。
第四站:河南路桥
都说
苏州
河上的三十三座桥,就如同三十三座博物馆,每座博物馆都在诉说着不同的故事。今天路过的第一座桥是
河南
路桥,它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当时是一座木桥,经过不断翻新变成现在的样子。这座桥有个外号叫"天后宫桥",来源于附近的天后宫。
第五站:上海总工会旧址
上海
开埠后,大量清朝官员也有了远渡重洋的出海访问需求,那么在出海前住在哪里就变成了一个问题。当时清朝官员看不上老城厢的鱼龙混杂,又不愿在租界低人一等,于是几经交涉,他们在租界获得了一块飞地,允许修建出使行辕,包括一座天后宫。天后宫在
上海
以南的地区叫做妈祖庙,保佑出海人平安。这座天后宫现在已经没有了,在原址旁边,
万象
天地仿造了一座新的天后宫,不过目前暂未对外开放。
此时,"
中国
商父"盛宣怀在看到洋货对
中国
市场的侵占后,希望
中国
民族工商业可以凝聚在一起,成立一个联盟,共同对外。这个组织不断演变,清朝灭亡后的1915年,
上海
总商会成立了,总部大楼就位于现在的
苏州
河畔。此后,这里诞生了许多
中国
工商业的"第一",
比如
第一部民族工商业民法典,第一个商务图书馆等。
现在,这里是
上海
宝格丽酒店的中餐厅。
第六站:山西路桥
山西
路桥的诨名叫盆汤弄桥。盆汤弄的名称是有些来历的,盆汤是老
上海
人对"盆浴"一类公共浴池的称谓,而盆汤弄就聚集了非常多浴室,供方圆几公里的人民洗澡。
第七站:福建路桥
福建
路桥又叫老闸桥。老闸桥的名称起源于这里的一个水利工程,在海水涨潮的时候将闸门落下,阻挡
苏州
河水外溢,在海水落潮的时候开闸放水,这样"蓄水攻沙",就起到防止
苏州
河海水倒灌的作用。但是后来这座桥被冲毁了,于是就在它的西面
新建
了一座桥,叫做新闸桥,也被冲毁了。目前,
苏州
河上仅留的水利工程在外白渡桥的外面,不过作用和原理都是一样的。
第八站:浙江路桥
浙江
路桥和外白渡桥一样都是钢结构建造。相似的外形导致很多人误以为《情深深雨蒙蒙》中依萍跳得桥是外白渡桥,其实不然。钢结构桥的一个特点就是坚固,当时的铛铛车有两条路线会经过
苏州
河,分别经过外白渡桥和
浙江
路桥。
浙江
路桥1880年修建,是我国现在仅存的几座鱼腹式简支梁钢桁架的老桥之一,从头到尾有13根竖式立柱,增加了桥梁看上去的拉伸感,侧面看起来就像一条鱼的骨架。但是老
上海
对这座桥就没什么好感了,很多人叫它"垃圾桥",因为当时的垃圾中转站就在这座桥隔壁,由上游来的船把这些垃圾运走,臭气熏天。
其实,2000年以前,整条
苏州
河都很臭,原因是河两岸布满了民房和工厂,尤其是工厂的废水排放,导致这条名字如此唯美的河道污染严重,完全没有生物可以生存。改革开放以后,越来越多的外国元首来到
上海
,追随自己国家或家族的记忆来到
苏州
河,但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一定要自备水"。
苏州
河的臭名远扬让
上海
市政府下定决心对这里进行整治,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到2003年,
苏州
河终于再次发现活的小虾和小鱼,成果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