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青春之路——2021年夏北大荒之旅阅读:1096/2
相关目的地:饶河
出发时间:
出行天数:
人均: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3372099.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1969年,
宁波
知青曹文卿21岁,
北京
知青李秀茹17岁。那一年他们跟全
中国
数百万知识青年一样,离开自己的家乡,来到了北大荒,开始了为期十年上山下乡。五十二年之后,他们已经鬓发如霜,第三代已经茁壮成长。2021年夏,终于实现了重走青春之路,重返第二故乡。
2021.7.24青春之旅从
佳木斯
开始。早上,儿子曹炜从
北京
坐飞机抵达
佳木斯
,租车接上二老及李秀茹之妹李秀英之后,第一站前往红旗岭农场,入住鸿运宾馆(原名红旗岭宾馆)。
佳木斯东郊机场
红旗岭农场街道办事处东风岭居民委
红旗岭农场街道办事处东风岭居民委
今年
东北
的天气也很热,达到的时候还停电了几小时。在宾馆吃过午饭后,前往探访三连旧址。沿途经过了七里沁大桥。五十多年过去了,地名、地貌都发生了变化,凭着记忆以及边走边问,终于找到了三连旧址,在现在的建鸡高速千鸟湖出口不远,第三作业站。但目前居住的大多数是外地来此包地耕种的农户。总体来说,红旗岭农场规模像一个乡镇。时光荏苒,故人多已不再,或迁居,或逝去,不禁感慨没有早来十年。
七里沁河
7.25一早在于姐的带领下,前往了红旗岭的标志性建筑——红塔,红旗岭风光尽收眼底。随后参观了南湖,远观了千鸟湖湿地。随后,告别了于姐,前往珍宝岛。曹文卿1969年五月初到北大荒后不久,适逢中苏关系紧张,即被编入担架营入驻于五林洞镇。目前珍宝岛未经驻军批准不得上岛,于是我们坐快艇绕岛一周,远观岛上营房和
俄罗斯
联邦领土。
农垦红旗岭农场南湖北塔
农垦红旗岭农场南湖北塔
农垦红旗岭农场南湖北塔
农垦红旗岭农场南湖北塔
五林洞客运站
饶河
珍宝岛
珍宝岛
参观完珍宝岛后,驱车前往八五三农场,入住八五三宾馆(新馆)。八五三农场规模比红旗岭农场大很多,像一个县城。晚上李秀茹曾经的战友高春亭前来拜访。
7.26上午,高春亭和他的小舅子孙恩德来到宾馆迎接并一起吃了早饭。饭后,在他的带领下前往七十四连旧地,没想到遇到了许多当年的老职工,大家热情相拥,合影留念。曹、李二人寻访了当年的旧居,此处多数房屋已无人居住,在时间静静流淌中慢慢老去。来到高春亭家中,被眼前的大豆田所吸引,各种作物一应俱全,他和老伴孙秀兰想必也十分辛苦。坐后,高春亭一家执意请我们吃饭,在场部附近一家饭馆吃饭,此处菜量惊人,如同小山立于盆中。午饭后,告别了高春亭一家,在场部留影之后,依依不舍驱车返回
佳木斯
。
八五三农场
八五三农场
八五三农场
八五三农场
八五三农场
八五三农场
八五三农场
八五三农场
八五三农场
八五三农场
八五三农场
八五三农场
留下青春岁月的第二故乡,何时能够再走一趟?
附:红旗岭农场简史
红旗岭农场位于
黑龙江
省东部完达
山西
北麓之
三江
平原腹地,大自然十分钟爱这片黑土地,赐予了他独具魅力的资源优势。
三河
两岭山青水秀,风光旖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我国满族人的祖先肃慎人就在五星湖畔居住生活,汉、魏、唐、辽、金等时代这里都有先民生活并留下丰富的遗迹。20世纪初农场第十作业站和第十二作业站,分别有几十户
朝鲜
族和赫哲族居民。
1931年
日本
侵占
东北
,
东北
抗日联军第七军曾在这里抗击过日军,并在山中设有密营。1946年春,八路军359旅王景坤团三营追击土匪至此。胜利后,在岭上插上一面红旗,后人称此为红旗岭。
1954年7月被誉为农垦之父,时任农垦部长的王震将军亲自带人跋山涉水,从50公里外的853农场场部来到七里沁河畔,将军看到这肥沃的土地和众多的鱼群时非常高兴,当即决定在这里建立853农场五分场。1958年1月15日老铁道兵军官,时任853农场一分场副场长的张克法和队长吴文斗率领吴海洋、陈大朋等12人组成先遣队,乘马爬犁来到七里沁
河北
岸,建立了五分场三队,也就是如今的第十作业站,这是红旗岭农场历史上的第1个居民点。1月19日副队长吴臣坠带领第二先遣队建立一队(现第一作业站)。3月7日三队队长胡文斗又带领人员创建二队(现第三作业站)。
1958年春,10万转业大军开赴北大荒,来自哈军工、
济南
后勤、
武汉
空司,
张家口
通信学院、
南海
舰队,
沈阳
八航校,
北京
空军、
洛阳
坦克预校,
江西
空军第4速成学校,
上海
第一第二公安学校等12个单位的670名转业官兵先后进场,同原有的55名老铁兵一起正式创建了853农场5分场。
开发建设红旗岭初期十分艰难,人们初到这旷无人烟、野兽出没的荒原时,遍地是沼泽草甸。由于远离总场,冰雪融化后五分场与外界的交通被阻断,几百名职工经常出现断盐缺粮的情况,生活极其困难,口粮、种子及生产生活资料,全靠人力徒步到30公里以外的地方回背。5月25日,总场场长姜瑞元亲自带领5名机关干部,每人背30斤盐,翻山越岭到已断盐几天的五分场,极大鼓舞了官兵士气。5月30日总场开始向五分场修简易公路,五分场也组织人力往总场修路并架设越岭河木质桥,二队、三队也趟草甸子往分场建路。
1958年7月6日,5分场又在东风岭北坡上建立畜牧队(现第十七作业站),王敬轩任队长,李锦林任指导员,开始了红旗岭的畜牧业。10月853农场5分场成立了以焦自善为队长,王珉为指导员的打渔队,开始在挠力河的落马湖到驼腰子和七里沁河的全部水面上捕鱼。捕鱼工与开荒建点的同志一样,边生产边建点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当年捕鱼25万公斤,开创了红旗岭农场的渔业。
1958年是红旗岭农场发展史上最值得记住的一年,英勇的转复官兵们用原始的刀耕火种的方法,实现了当年开荒并播种了30400多亩大豆,总产达44万斤。1959年,来自
山东
莱阳
、
乳山
的93名支边青年融入到了这片黑土地,他们用青春之火燃烧了这片荒原。1964年10月, 来自首都
北京
的23名支边青年加入了开发红旗岭的行列。1966年3月18日,
沈阳
军区为了巩固边防加强边疆建设,转业万名官兵到垦区,五分场分到了106人,
新建
了一个武装连,也就是如今的红旗岭农场第六作业站。1968年6月根据毛主席批示组建
黑龙江
生产建设兵团,红旗岭农场的前身八五三农场五分场改为21团5营。在这一年里,大批来自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哈尔滨
、
杭州
、
台州
、
宁波
、
佳木斯
、
双鸭山
等地的
3600多名知识青年加人到了建设红旗岭农场的行列,他们和转业官兵一起构筑了红旗岭的英雄群体。
1958年初开始创业到1969年短短的11年里八五三农场五分场建立了6个农业生产队,开垦了71500多亩地,兴修了三条排干、六条支沟,完成土石方6.2万立方米。分场还拥有了面粉、豆油、白酒、酱油等生产单位,并建立了学校、卫生所、商店、储蓄所、邮电支局、派出所,红旗岭的雏形己建成。
1969年11月7日,
黑龙江
生产建设兵团决定,向阳团(由20团、21团、30团、32团抽调组建的2100人)从
抚远
前线迁至红旗岭与原三师二十一团
五营
组成五十八团。首任团长李希峰,政委王真,农业连队扩大到20个。五十八团总的地势东南高
西北
低,主要可耕土地在挠力河、七里沁河、越岭河沿岸,地势平缓低洼,平均海拔高度在52.2-68米之间,年降水量为584.5毫米。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外水内涝,严重制约着这个新生单位的发展。70年代初,连续3年涝灾,致使部分地势低洼的生产队减少耕地达35%,许多住区也被淹。为了生存和发展,第二任团长郝忠彦提出了“涝患不除、大干不已”的口号,亲自带领水利工程人员进行实地勘察,规划设计,开始了与水魔征战的历史。1973年到1976年,五十八团先后组织了15次水利大会战,施工地点大多处于沿河荒野,海拔高度低,大部分处于淹没线以下,常年积水。其中还有数公里长的地段是无法取土的漂垡甸和和草甸塘。施工时天气恶劣,条件艰苦、机械力量差,主要靠人工,最大一次会战出动职工近4000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职工们不怕风雨天冷,不怕水深泥粘,在荒草甸上安营扎寨,风餐露宿,以战天斗地的气概河边筑堤,堤内挖沟。先后筑起了挠力河、七里沁河、越岭河、大牙克河四条2-4米高共152公里的防洪大堤,兴修排干三条,支沟六条,斗沟56条,截流沟2条70公里,新开垦土地14余万亩,完成土方量3000万立方米。致使严重危害农业生产的河水倒灌情况得到解除。呈现出堤外汪洋一片,堤内麦浪翻滚,堤外张网捕鱼,堤内喜庆丰收的景象。
治水为红旗龄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兵团时期的7年中增加耕地两倍多。1976年底,红旗岭耕地达到了19.4万亩。1977年3月7日,兵团番号取消,五十八团更名为红旗岭农场。恢复农场体制后的1977年-1978年两年间耕地面积增加到了26万亩。至此,红旗岭大面积垦荒基本结東,为红旗岭后来的腾飞发展插上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