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东坑见”|走进2023年东坑卖身节阅读:1223/2
相关目的地:东莞
出发时间:2023-02-21
出行天数:1 天
人均:100RMB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4096576.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一、前言
自1988年立市以来,
东莞
发展迅猛,经济规模已跻身全国前列。以前写过的游记,对
东莞
的行政状况也有所介绍,现今的
东莞
,管辖着28个镇,每一个镇,都很有特色,只有亲自来一来,才可以感受到这个镇的特点。28镇都有属于自己的节日,可真正从古代流传至今的特色节日,能说得出来的,并不算多,
比如
洪梅的花灯节、望牛墩的七夕节、东坑的卖身节等。在今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但对于东坑镇而言,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因为这个镇最大的特色,就是它延续了400多年的卖身节。以前读大学的时候,就有同学来东坑卖身节现场玩过,可直到今年,我才有机会到现场参与。东坑镇很小,只比石龙镇大一点点,平时没有什么值得一去的景点,但它的传统节日,则很有了解的价值,也是来东坑游玩最好的理由。2月21日这天早上,我就驱车来到东坑卖身节现场,下面就用一点文字,简单记录一下东坑的卖身节。
二、认识东坑
东坑在
东莞
的位置,就是上图红圈的地方,差不多就是
东莞
的地理中心,由于它面积很小,很早就有人提议将东坑合并到临近的镇街。镇名之所以叫东坑,是因为原镇政府所在地桥头街旧称东坑市而得名,这个镇的特产有阴菜、白菜干、萝卜片,号称“东坑三宝”。小吃有东坑糖不甩,相传糖不甩跟男女姻缘相关:每当媒人带男青年到女家相亲时,如果女方同意亲事,便煮“糖不甩”招呼男方,男方看到就知道亲事“甩”也“甩”不掉,大碗“糖不甩”吃完一碗再添一碗,表明愿意好事成双;如果女方不同意亲事,则煮打散鸡蛋的腐竹糖水招待男方,男方看到便知道亲事“散”了,匆匆喝上一口便告辞。因此,糖不甩还象征着爱情甜甜蜜蜜,寄托有情人想“甩”也“甩”不掉的良好意愿。
三、行前攻略
主要是关注东坑人民政府公众号“东坑发布”,从这里了解和东坑卖身节的相关安排,重点了解这几个方面:
(1)节日主题内容:射水活动、民俗创意活动、美味尝鲜街、创意集市、非遗墟市、粤剧表演、农耕文化主题展、亲子春耕体验等等。
(2)交通管制地段和停车点:带P的都是临时停车点,红色部分是临时交通管制区域,也就是小车不准开进去的地方,我当时随便选了一个点,导航过来——寮东路,然后徒步到东坑镇人民政府广场。
(3)其他建议:穿深色衣服(PS:尤其是女生)、一定要组队、带雨衣、保护手机等贵重物品(PS:尽量做好防水准备)。
四、了解卖身节
网上有很多关于东坑卖身节的介绍,内容表达多种多样,但最权威的介绍,无疑是东坑镇政府的官网。下面,就引用东坑镇融媒体中心的资料,来全面介绍一下东坑卖身节的前世今生(PS:图文资料来自“东坑发布”)。
(一)节日简介
卖,受雇之意;身者,劳力也。东坑农历二月初二“卖身节”,相传源于明末清初,是
中国
岭南地区流传最早的“劳务集市”。众多美丽传说和深厚文化积淀,让众人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集聚东坑,形成“卖身”这一奇特“节日”,都因为东坑古镇有着农耕年代的辉煌。
(二)寻古
旧时东坑,尽管辖区地域面积不大,早有“卢家地好、谢家田多”著称,正所谓“坑头地尾、种养肥美”,土地肥沃、鱼米之乡。连接丘陵、山区、埔田周边五镇,卧落于寒溪江畔,一条青鹤弯河得天独厚地成为当年东坑古镇贯通省城的运输大动脉。
广州
、莞城、石龙、
博罗
等货船常到东坑,让神山搬运站和麻石街卖糖墩成为农副产品、农耕用具、农家用品的中转码头。谷米果蔬、蚕桑种养,以及衍生油糖酱醋、副食加工等手作坊农业历来发达。
每到夏收夏种,一河两岸,蟋寮、茶馆、食店、杂货铺甚为昌盛。每逢年节,省港粤剧红伶频临东坑闹市,载歌载舞,灯红酒绿,素来人们爱把东坑戏称为“小
澳门
”。独特的水路运输优势,独特的农耕经贸需求,谱写成了一曲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开耕之日、四面八方劳动力、农具种子、土特产“成墟集市交易”的风俗史歌!
后来之所以形成一年一度“卖身节”,相传是出自清初东坑卢家的塘唇村,有一卢姓大户,因赶着清明之前开耕,选定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个农产品“交易集市日”,总会在塘唇村围面前,贴出雇请耕田、养鸭、放牛等长短工的启事。此举相当奏效,很快就四散传播开去。镇内外远近大户争相仿效,周边镇、邻里村自家没有田地的青壮年,总在“二月初二”这天,大清早就来到塘唇村前,坐在水塘围篱上等待着雇主。他们往往是头戴斗笠、身披粗布巾,以一副农家壮汉打扮显示可以“出卖劳力”。自此相沿成习,这就是“卖身节”。
(三)衍变
几经朝代更换和文化积淀,古镇东坑这块人杰地灵的宝地,于是传出了众多“遇仙”故事,传说天上仙人下凡,到东坑观看“卖身”,并行善事、普救众生,云云。
比如
,《曲磨臂》、《直鱼钩》、《金色的锄头》、《东仔故事》、《糖不甩》、《连天阴雨,天必半日晴》等,流传甚广。至今尚存的卢家小
桃园
村“大仙楼旧址”、石狗村“石狗神像”、银塘街“银塘”一词由来等,真是神乎其神,似乎真有仙人下凡相助世人之事。所以,这个“卖身节”,过去也有人叫“遇仙节”,尤是民初以来,越传越神奇。
由此,卖身节不再是单纯的劳动力市场了,演变成岭南民间“每年开耕遇仙逢好运之日”的代名词了。于是乎,每逢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古镇东坑小河岸
边和
木桥两侧,耕田农夫、远近商贾、财主官宦云集,真可谓人山人海。远者来自省(
广州
)、佛(
佛山
)、陈(陈村)、龙(石龙),从水路乘船而至,近者方圆百里,不惜步行而来,以求“遇仙”逢好运,可谓盛会空前。直到傍晚别时,人人都要买一件物品带回家,寓意“遇到了仙人,得到了指点”,带回新春好运。此风俗一直延续至今天,已有400余年。
(四)仿今
改革开放以来,“卖身节”一直体现着人们从物质生活需求到精神生活需求的演变。由于该节一直与“雨水”有关,历年来节日当天必定“半晴半雨”。水者财也,人皆向往之,故近年来,每逢“卖身节”那天,游人中的年轻男女,总爱在大街小巷用玩具水枪射水作乐,对射成趣而又互不怨骂,故游人又冠以“射水节”、“欢乐节”等美名。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东坑农历二月初二“卖身节”延续了岭南400多年的农耕民俗文化,是劳动人民自己的节日,是赞美劳动、祈福快乐的节日。
2007年11月,“卖身节”
成功
申报为“
广东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申报过程中更被历史学家美誉为
中国
岭南民间流传最早的“劳务集市”。近年来,东坑逐渐形成了“社会热心支持、民间自发参与、文化传承引导、社团周密组织”的办节举措,引导文明办节,以优秀的农耕文化品牌锻造勤劳朴实、奋发进取的东坑人文精神,让现代“卖身节”更添迷人的民俗魅力。
喜看“卖身节”这个古老的“人才市场”,今天却彰显着农家人“感恩劳作、种善积福”的独特内涵,传承着“劳动光荣、勤劳致富”的拼搏精神。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正是春耕芒种伊始,崇尚创业致富的人们,无论如何都要来东坑“卖身”祈福,遇仙趁乐,都希望在这一天,让东坑之水给自己洒一身吉祥,让自己带回一生好运!
四、参加经过
早上从8点半开始
上高
速,一个小时后,就到达了官方指定的其中一个临时停车点——寮东路,这条路两边有不少方格停车位,没看到有什么收费之类的标识,但车位较窄,试了两个都停不进去,最后转了个圈,去到巷子里面,找了个空位,才停了下来。
停车的地方,旁边的墙壁长满了炮仗花,非常好看。
朝前走了几步,整条路两边都画了停车方格,几乎停满了。
这条路的名称,卖身节有一个活动点,在彭屋姻缘树,可惜那天因为时间太赶,没有能够前往参观。
跟着导航走,目的地在东坑镇人民政府,距离有1.5公里。
政府对面的这个广场,名字叫世纪广场,此时已经聚集了好多人,不少手里都有水枪,已经提前准备开战了。
各式各样的水枪,平时不见有生意,但卖身节当天,一定非常好赚,我找了一个摊位的人问过,一把55元。
政府灯柱上,挂了今年东坑卖身节的标语:二月二,东坑见。
在广场舞台上,搭了一块大型电子屏幕,前面的座位起码有几百个,是供嘉宾坐的,卖身节开幕仪式正在举行。
好不容易凑到舞台前方,人实在太多了,如果我买了无人机,拍照效果会更好。
今年东坑卖身节的吉祥物——海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