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从河洛来阅读:5044/9
相关目的地:梅州
出发时间:2021-08-31
出行天数:3 天
人均:800RMB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3419826.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遇见梅州、遇见美好
梅州
,位于
广东
省
东北
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这里是世界客都、叶剑英元帅的故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
优秀旅游城市、
中国
最美生态休闲旅游城市、
中国
客家菜之乡、国际慢城、世界
长寿
乡和
广东
省唯一的原中央苏区地级市,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绚丽多姿的文化。
而最吸引人的莫过于
梅州
的“世界客都”身份,因客家人聚居在此最为集中。这里既是客家人南迁的最后落脚点,也是明、清以来客家人衍播四海的主要出发地,是客家人的精神家园。在
梅州
,你能欣赏到
中国
五大传统民居之一客家围龙屋、聆听热情好客的客家人用纯正的客家话讲述的历史故事和演唱的客家山歌、品尝最正宗的客家菜、感受浓浓的客家情……
有人说,
梅州
,不仅仅是一座城,更是一座充满魅力的梦里客家。客家民系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民俗风情,最纯正地道的客家菜,闲适悠然的慢生活——当你踏上这片土地,一定会情不自禁地爱上这里,不舍离开。
若思念便思念 - 周深
月光 出来哩哦
剪不断的时间
故事里有牵绊
豫州夜渐远
人在 丹霞
山南
响起那时方言
谁又在谁心间
在北边
只等一只客家船
龙门
山 听到雁归南
故楼圆 北望有炊烟
我在你心间
是你我执意相守的诺言
云开 我知道你在眷恋
眷恋再不会走远
即使相隔千里也并不遥远
风起 你知道我在期盼
期盼你回到身边
人若思念便思念 终会相见
听了周深这首《若思念便思念》,想起了客家人从北方迁徙过来,背井离乡,祖祖辈辈在南方创造自己文化和生活习俗,想去了解清楚祖辈的历史足迹,也开始这次旅行。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喜欢稻田的景色,也适合拍一些小清新的照片。
梅州美食
梅州
具有鲜明的客家菜肴特色,菜味鲜咸,吃口脆嫩。传统的
梅州
菜主要为家禽和水产。
梅州
的特色菜有
梅州
盐焗鸡、
梅州
酿豆腐、
梅州
腌面、梅菜烧肉、醋溜鱼、炒子鸭、炖鱼肚等等。
推荐:
1.金苑酒家
金苑酒家经营三十余载,是当地的老字号酒家,价格亲民,在保留传统的同时,又对创新有自己的见解。目前,金苑酒家在
梅州
有两家店,一是在位于金燕大道
万象
的分店,装修风格极具客家特色,二是位于秋苑路的总店,传统酒楼的风格,更接地气。
2.达兴全猪汤
当车辆开进梅城,在街头上一系列的店招里,最亮眼的莫过于“腌粉、腌面”那几个字,这种在
梅州
遍地开花的美食,是当地人的早餐标配,食材比较单调,只有面条或米粉,上面加点佐料即可。腌粉面在
梅州
很普遍,随便一家都很好吃,如果要我推荐,那就选达兴全猪汤吧。顾名思义,这家店铺主营全猪汤,是当地的老字号,汤料足,腌粉面也做得很美味,来这里可以一次品尝两款美食。
3.谢记鱼头煮粉
鱼头煮粉,大街小巷里的又一主角,醒目的招牌随处可见,与腌粉面一样普遍,奶白色的汤就是米粉最美的嫁衣,只要尝一口,舌头马上怀孕,味蕾完全被其滋味俘虏。
4.非常小食
位于仲元西路84号的非常小食,可谓小吃的集散地,相对于街头巷尾的路边摊,这里环境算是不错了。十几年过去,这里的老规矩依然没变,自己看菜单,然后用白纸写下要吃的菜式,再递给服务员。“非常小食,小食非常”是店家的座右铭,这里的小吃多达50多种,价格一般在3元左右,而且分量很适中。
5.尚记盐焗食品
“闻香识尚记,风味倾
梅州
”尚记,当地的老字号盐焗食品专卖店,开业二十几年,目前分店遍布
梅州
各个角落,总店位于老街的文保路,价格不便宜,售价40元/斤起,鸡脚一般,而家人喜欢鸭脚,但味道稍微咸了一点
客从何处来?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从西晋
永嘉
之乱开始,中原汉族居民大举南迁,抵达粤赣闽三地交界处,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处,互通婚姻,经过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
梅州
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华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客家四州为
梅州
、
赣州
、汀州、
惠州
。
福建
宁化
石壁是客家传说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称为“客家祖地”。
北方汉人南迁历史记载很多,但客家先民由中原大批南迁始于何时,学术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始于秦,也有人认为始于汉或三国、或东晋、或唐、或五代、或南宋等,因而形成客家大迁移有“二次说”、“三次说”、“五次说”、“六次说”、“九次说”等,莫衷一是。一般认为中原汉人大规模爆发式的迁移有五次,其迁移模式和路线总的来看是从北到南、自东到西,从平原到丘陵、山区,沿着河流到核心地区,由国内走向国外,散居世界各地。并不是每次迁徙都是客家的迁徙,而是有严格区分的,一般认为五代以前的迁徙是闽粤先民(包括潮闽、广粤、客家)的迁徙,五代至南宋时期的南迁,才是真正含义的客家人的迁徙。
客从河洛来
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群体。一千多年来,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他们从中原向外迁徙,足迹遍及大半个
中国
和海外各地。据研究,客家的第一次迁徙发生在东晋年间,位于河洛之间的汉魏
洛阳
故城
为当时的国都,正是客家人的根之所在。而客家文化是这个群体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客家人
“八月啊十五呀月光光,阿妈同涯拜呀拜月光,阿妈就问涯一声,故乡就在乃方啊?月光呀月光光你照呀照四方,请你讲涯滴呀,哪子系涯介故乡……”一首客家歌曲《月光光》,旋律悠扬,琅琅上口。魂牵梦绕中,客家人的情怀在流淌。
客家的味道从此就一直留在一代代客家人的心里。以后,不管我们走到什么地方,喝过什么地方的水,爱过什么地方的人。最难忘记的就是家乡的那一条小河。《月光光》放完了,朴实的民谣,真挚的感情会像河水一样,伴着叮叮咚咚的旋律,一直流淌着。直到有一天,这河水不再流动,客家人的情怀还会像血脉一样,一代代传下去。
梅州客家博物馆
广东
中国
客家博物馆位于
广东
省
梅州
市梅江区东山大道2号,地处梅江河边客家公园旁。
广东
中国
客家博物馆是
中国
首家全面展示客家民系文化渊源与发展,系统收藏、整理、研究、展示客家历史文物与客家民俗文物的国家二级综合性博物馆。博物馆馆区占地170.3亩,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由主馆客家博物馆、分馆黄遵宪纪念馆、
梅州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梅州
华侨馆、
梅州
大学校长馆、
梅州
将军馆、
梅州
名人廉吏馆、客家匾额馆以及《客家文博》杂志社组成。 [1-2]
截至2016年,
广东
中国
客家博物馆馆藏有国家二级、三级文物数十件,如该馆藏的孙
中山
楷书“博爱”(君勉上款)书法作品一幅,属于国家二级文物;两件国家三级文物——清光绪青白釉把手盖盆两件和清木活字粒一套。在“地标围屋”展厅内,有一座乾隆十九年间(1755年)客家祠堂抬梁式梁架,呈品字型,通体呈暗褐色,梁上有贴金雕花图案,重达数千斤。据
北京
故宫博物院专家鉴定,其结构与清朝皇家建筑主梁架基本相同。 [3]
2010年4月26日上午,
中国
客家博物馆正式成为
广东
省委统战部首批授予的“
广东
统一战线基地”之一。 [4] 2020年12月,获评第四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5-6] 2021年6月,被中共
广东
省委宣传部命名为“
广东
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进门就看到展馆大厅一个大大的“亻厓”字。“亻厓”在客家话中是第一人称“我”的代称,是典型的客家方言词汇。客家话作为汉语七
大方
言之一,保留了大量的中原古音,是沟通各个客家民系的一条重要纽带。
客家人的迁徙:
前关于客家渊源的看法主要有三种:
(1)北方南迁汉人发展演变而来.
(2)北方南迁汉人融合南方土著发展演变而来
(3)南方土著融合北方南迁汉人发展演变而来.
在一般人看来,客家人是移民,是北方汉人南迁移民的一支,在漫长岁月里,筚路蓝缕,颠沛流离,历尽艰辛,不断融合当地原住居民而形成、演变和发展起来的拥有数千万人口的大民系
客家人之根在汉族。
客家人之源,传统的观点认为是在河洛,所谓河洛,指的是黄河、洛河。广义上的河洛就是黄河中游、洛河流域这一广阔的区域。狭义的河洛就是
洛阳
。“根在河洛”的依据有三:①家谱记载,很多客家族谱都记载先祖居住于河洛。②泰山石敢当的传说。③客家文言;是一种官话,很象中州的
河南
话。根在河洛并不是指所有客家都出自河洛,其范围应包括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汉水流域以东、淮河以西的中原旧地,其核心在河洛。
第一次客家大迁徙 西晋“八王之乱”,持续170多年。
第二次客家大迁徙 唐朝“安史之乱”,历时90余年。
第三次客家大迁徙 南宋建立,“客家人”称谓产生。
第四次客家大迁徙 反清运动及移民运动
第五次客家大迁徙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的“土客械斗”
清朝
咸丰
、同治年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客家人为基本队伍,辗转征战十余年。天京陷落后,起义军受到剿杀,百姓纷纷逃匿。在此期间,粤中地区发生了持续12年的土客械斗。清政府为解决土客之争,特划出
台山
赤溪地区以安置客家人。动乱使得客家人开始了又一次的大迁徙,分别迁到
海南
、
广西
,甚至飘洋过海去谋生。
花萼楼
花萼楼,位于
广东
省
梅州
市
大埔
县大东镇联丰村, [1] 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距今近400年历史。因圆形楼形似花萼,又取兄弟邻居乡村相爱之意,所以取名为“花萼楼”。 [2] 联丰花萼楼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286平方米,属土木结构的圆形建筑,共有三环,内环一层30个房间,二环二层60间,外环三层120间,楼高11.9米。 [3] 联丰花萼楼设计精巧、结构独特,显示了客家人圆满、团结、平均、平等的生活理念,对研究古代客家民居建筑艺术、客家民俗,有一定意义。
2002年7月,联丰花萼楼被列入第四批
广东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 2019年10月7日,联丰花萼楼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古建筑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
传说典故
相传联丰花萼楼是由林姓的第五代上祖林援宇经手兴建的。当年,林援宇公家境清贫,衣不蔽体,为避风遮雨而寄宿在狮头山上的一个石洞里,常年来往于
福建
、
江西
、
饶平
等地,靠担盐,挑石灰为生。援宇公忠厚老实,为人正气豪爽,虽家境贫寒,仍时常接济更加贫困之人,深得乡邻口碑。
据说,有一天,援宇公担石灰到
饶平
回家,累到未吃饭便睡去。援宇公梦见观音娘娘端坐莲花座,驾着祥云,领着三头白马向他走来。醒后,援宇公到山洞四周寻找,结果发现三大缸
白银
,援宇公用此银两建造了土围楼,并把村里所有没有房子住的乡邻都接来住,因为所建圆形楼形似花萼,又取兄弟邻居相亲相爱之意,所以取名为花萼楼。
后来人们就说这是大慈大悲的观音娘娘同情人间的灾苦,显灵为他们盖了这栋房子。为感其恩德,狮头山上的石洞里还供奉着观音娘娘的莲花座像,林姓族人逢年过节都会去拜祭。
花萼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