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宝藏城市惠州,“补写”一篇小学作文阅读:1379/1
相关目的地:惠州
出发时间:2022-07-06
出行天数:3 天
人均: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3866403.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从一篇只剩标题的小学作文说起
(摄于2013.07.28)
《
惠州
西湖之美》
再往后,记忆便断了线……
2013年,那一年,我十岁,第三次跟随舅父的暑期自驾驴友团出游,过了暑假,便准备读五年级了。从
珠海
出发,到
厦门
折返,那年的行程横跨粤闽两省。而
惠州
,是我们落脚的第一个地方。
惠州
西湖,是我们游览的第一个景点,也是我那个暑假第一篇作文的写作对象。
(我们当时的打卡式合影)
作文的原稿,像一只被松开的氢气球,已经融进了那记忆穹窿;也像一叶失系的孤舟,已经在记忆的长河中静静飘逝了。只记得花了很大篇幅去写荷花,那片荷花具体种在一片,我也记不清了,但它又是一个线索,让我在丰渚园的大片荷花前想起了这篇作文。
事实上,我们当时在
惠州
西湖的停留时间并不长,回想了一下,路线大概是苏堤→丰湖书院→陈公堤,只停留了20分钟,便钻进去丽日商场避暑去了。首先一个原因当然是游览的时间,当时是下午,暑热炎炎的浮躁与烦扰,把城畔山水应有的那份婉约与内敛冲淡。第二个原因则更让我印象深刻,二十分钟的光景,腿上被蚊子畅快地叮了二十多个包。
所以,那篇作文中的“美”,大概是一种虚多于实的美。当时有位驴友老师这样评价我的作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
惠州
西湖。”想必也有这一层意蕴吧。
然而,
惠州
西湖的美,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像一壶醇酒,历久弥香。随着我古迹探访兴趣的培养与定型,我对
惠州
西湖的各处未及探访的史迹有了浓厚的兴趣。探索山水文化,也需要
惠州
西湖这份“人境”与“野趣”相交相合的样本。
所以,九年后的2022年7月,借着在莞惠两地“刷展”的契机,我与
惠州
西湖再赴一场九年之约。
应该如何让这次重逢更有意义呢?我想起了这篇小学作文,它就像一只老树桩,既然没人可以详细还原它曾经的样貌,那就让它再展新枝吧!九年以后再提笔,兴许是对这些缘分的最好致敬。“好嘢沉龟底”,我把它放在了游记的最后。
惠州初印象
(行程首日中午摄于元妙观一食店)
提到
惠州
,你会想到什么?
虽说因为想实践一种更自在的旅行模式,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对这次旅行做太细致周密的信息准备(大家常说的“攻略”),但是有了2013年的旅行,加上历来网络上各种碎片化文史信息的“漫灌”,我对这座城市,还是有一些大概的印象:
首先,
惠州
府城以西,有一座
惠州
西湖,它体量适中,已然成为
惠州
城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分。它既是屏障,抚平了城市化扩张的棱角,守住了一方的自然意趣。它也可以是桥梁,车水马龙的城市景观与鱼跃鹭飞的山林景观就这样不可思议地被连缀在一起,“相看两不厌”。
其二,“仁者
乐山
,智者乐水”,西湖山水的存在,既吸引历代名士墨客为
惠州
留下深厚的文化记忆,也让仙乐梵音在湖山与烟火间奏响,更应从某种程度上涵养了惠城人灵魂中的向往闲逸,向往恬淡,追求“诗意栖居”的基因。
第三,
惠州
还是一座“江城”,东江及其支流西
枝江
在城区形成了“T”字形水系,这种地理格局对
惠州
城市形态影响深远。明清
惠州
府、归善县的“府县分治”,今日惠城区桥西、桥东、江北“三足鼎立”,都能从这个“T”字形水系中找到原因。我喜欢江城,一条江流穿城而过,往往能给一座城市带来视觉宽阔感与纵深感,倘若水系这座城市中有交织,有分叉,那更是这座城市
第四,上一条已经提到,明清时期,这是一个“府县分治”的城市——一般来说,府治常常会设置在其下辖的某个县中,这个县就是府的“附郭县”,因而这个县城同时也是府城,如
海阳
县之于
潮州
府,海
康县
之于雷州府。而
惠州
府不是,虽从“法理”上说,
惠州
府以归善县为附郭,但现实中,西
枝江
两岸,
惠州
府城与归善县城分立,这让明清
惠州
的城市格局在岭南古城中卓而不群。
即便游历还没有正式开始,但这些“初印象”已经先后呈现在了我的面前——
预订的宾馆就在
惠州
西湖核心风景区的芳华洲上,所以与西湖在一开始就打了个照面。
预订的是西湖宾馆的湖景大床房,硬件怀旧了一点,但考虑到这个窗景,还有这个对于我的行程而言几乎无“店”能及的区位,200大洋的这个价位还算合理了。
酒店客房较充裕,十二点左右就顺利办理了入住。悠哉悠哉地整理好内务,就去周边解决午饭了。
路上的西湖初印象,阴天的西湖,特别是当时凉风中的西湖,小雨洗过的西湖,最能荡涤内心的杂念,让你对着这片山水出神,不知不觉就是十分钟。
近处是连接元妙观区域与芳华洲的迎仙桥,左侧是芳华洲的牌坊,右侧湖中可见一个未开发的洲岛,后来得知是
平湖
鸟岛
近处楼台是丰渚园,洲岛是鸟岛,中间可见烟霞堤,远处是高榜山的挂榜阁,那里是俯瞰
惠州
城景的绝佳位置,下次有机会再访
惠州
,我愿意寻一个诗意的天气登阁一看。
几乎与酒店正对的元妙观,始建于唐代。
祝屋巷,竟然得名于祝枝山,知道正德年间,中年的他曾任
兴宁
知县,但不知他任职早期曾经跑来
惠州
西湖居住,看来这职位比我想象中要清闲。这里是
惠州
近来着意开发的商业街区,大排档不少,但对于独自游玩的我,填饱肚子竟还是有一点难度。
“西寺东城两幅图,长虹脊畔小浮屠。
杭州
惠郡都游遍,醉眼时将作石湖。”这是祝枝山为
惠州
西湖留下的诗句。
饭饱回到宾馆庭院,向南望去,湖光盛景映入眼帘。细细想来,祝枝山的卜居之处在西
湖北
岸,西湖宾馆也在西
湖北
部的芳华洲上,或许无意中,我获得了祝枝山的“同款角度”。因为向南看,所以自然是“右西左东”,可以看到,祝允明笔下的“东城”如今更是生机勃勃,视野中央可见苏堤,也就是“长虹脊”,画面右侧可见泗洲塔,是当年“小浮屠”的今日形象,“西寺”指的应该是栖禅寺,原与泗洲塔同在孤山之上,现已难寻遗踪。
但今天的“小浮屠”已然远非祝枝山观看时的风貌,祝枝山时代的“小浮屠”兴许还是一座珍贵的高古建筑,详细留待后文分解。湖畔建筑是点翠洲的紫圃轩,右侧是连接点翠洲与枇杷洲的枇杷桥。
(朝天门、西湖、江北的同框,背景是东江对岸的
惠州
第二高楼——富力国际中心,中间是重建后的
惠州
府城的老北门——朝天门。
难得收获了一个旅行午觉,三点半起床,乘车前往位于江北的
惠州
博物馆新馆,跨过
惠州
大桥,收获一张
惠州
“两岸三地”的合影。
(“两岸三地”是笔者后来想到的一个极不恰当,但也很有趣的表述,用于描述
惠州
城“桥西-桥东-江北”的核心格局。)
眼前的大江是东江,画面右侧是旧
惠州
府城,也就是现在的桥西街道,视野正前方是旧归善县城与水东街,也就是现在的桥东街道,两者同位于东
江南
岸,但以西
枝江
相隔;画面左侧则是
新兴
的江北街道。东江两岸,幻化出三个核心,是为“两岸三地”。
惠州
市博的闭馆时间一直设在下午六点,惠民的同时还透露着一丝闲适自在。两个小时的参观时间,本以为可以把大清宫瓷展看完后把惠博的常展也浏览一圈,结果最后只看完了大清宫瓷展,至于没来得及看的常设陈列…成为了下次再访
惠州
的理由之一。
(惠博官网显示新馆的设计是由同济大学建筑院操刀的,和粤博不是一个团队,但从外观到内部结构,咋看都是一股浓浓的粤博味。此外,个人观察到江北地区的城市风貌呈现很明显的“大众脸”倾向,值得关注)
对“两岸三地”、
惠州
西湖、仙风道骨、文士流芳都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从
惠州
博物馆走出来的那一刻,对这座城市的随心探访开始了。
DAY1夜晚
第一天的行走,仅仅算是揭开了西湖一点面纱。我以往不知道的是,西湖其实是东江的调蓄湖。第一天虽然不是行程的重心,但也是一个开篇,于是,我将选择一个更宏大的视野,探索东江与这座城市的互动,
惠州
城不仅是一座“湖山之城”,更是一座“江城”,今年的行程,兴许可以增进我对它第二层身份的认知。
看罢
惠州
市博,作为一个非常不喜欢走回头路的人,我马上否决了坐公交15分钟原路返回宾馆的方案,既然来到了江北,那正是一个认识东江,拥抱东江,观赏整个
惠州
城区的好机会。于是,回宾馆的路,我走了将近四个小时。
沿江漫步(江北段)
对东江与江城
惠州
的触摸从东江公园开始。
在铜铸“客家女”雕像的背后,不是雨后的广场,而正是滔滔西去的东江水,对岸正是归善县城以西的水东街。
东江是珠江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源于
江西
寻乌
,自
东北
向西南流经
河源
、
惠州
、
东莞
等地,最终在
广州
横滘、
东莞
坭州岛等地汇入珠
江口
狮子
洋。东江全长560多公里,其中有160公里东江内河干道从
惠州
穿境而过,可以说是
惠州
的母亲河。在东江连缀的
龙川
-
东源
-
河源
-
惠州
河谷平原上,大批的客家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客家文化也是
惠州
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铜像背后是东江放生台,周围有游江泳的学生,竟也有抓着网兜来回窥探游鱼的小童。
广东
近日雨量充沛,东江水位较高,水流几近可以用湍急来形容,水温也很低。
一段绿枝在江涛的裹挟下向西漂去,不知道它在哪里辞别了故土,也不知道我落笔时,它到了哪里,是搁浅在江滩化作泥土,还是成为
狮子
洋中翻腾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物体。
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府城,近处左侧可见东新桥的桥尾,府城高楼之中,可以看到丽日中心的仿古攒尖顶,曦湖里酒店的大时钟,远山之巅云雾中的就是挂榜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