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惠州丰湖书院阅读:1542/6
相关目的地:惠州
出发时间:2021-04-17
出行天数:2 天
人均: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2167805.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惠州西湖
丰湖书院是与
广州
广海学堂、
肇庆
星岩书院、
顺德
容山书院并称为
广东
四大书院之一,在
惠州
乃至
广东
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丰湖书院位于
惠州
西湖景区内,它的前身是聚贤堂,聚贤堂建于淳祐四年(1244年),10年后改为丰湖书院。
宋宝祐二年(1254年),创建初址在桥西银岗岭,
清康
熙三十三年(1695)迁书院于此。
院内有亭、榭、台、沼,为憩息之地,后院荒废,嘉庆六年,知府伊秉缓重建,仍取名“丰湖书院”,院小建有澄观楼、乐群堂、夕照亭和浴风阁,1922年院毁,不久又建,改名
惠州
中学。
1996年,改为
惠州
师范,解放后,改为惠阳地区师范,时期,改为会议招待所。
1978年,复为
惠州
师范,1979年,改为惠阳师专。
1993年,改为
惠州
大学。
惠州西湖
丰湖书院在西湖之中“三面皆水、蟠踞一山”,极具岭南建筑风格。前庭广场开阔,院内保留有300多棵古树。
惠州西湖
丰湖书院景点以素雅幽深的山水为特征、历史文化为底蕴、休闲和观光为主要功能,集文化、休闲、旅游、园林等为一体,打造
惠州
西湖核心人文生态景观、顶级景点;以丰湖书院为主线、园林建筑为主体,打造富有历史文化的新景观和具有岭
南特
色的建筑群。丰湖书院共规划景点33处,园内主要建筑与景观分为五个组团,即丰湖书院区、游客服务区(湖山楼)、中心园林区、泌园和水乡食坊。
惠州西湖
湖山楼(游客服务区)
惠州西湖
蓬庐(西湖大学堂)
惠州西湖
博学笃志牌楼。意思是广泛学习而意志坚定。春秋孔丘《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在丰湖书院主广场,建有三座高8.5米的仿古牌坊,其中两座侧牌坊上分别集苏轼的字“博学笃志”和“格物明德”,用以激励莘莘学子。
惠州西湖
格物明德牌楼
“格物明德”是
中国
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出自《礼记·大学》。
惠州西湖
丰湖书院牌坊
匾联石刻为嘉庆(1801年)清代名士宋湘撰写。匾额“丰湖书院”,楹联“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书法庄重灵秀,浑厚超逸。
惠州西湖
丰湖书院山门
牌匾“丰湖书院”及楹联“论古不外才识学,博物能通天地人”是国学大师、西泠印社名誉社长饶宗颐的墨宝。
饶宗颐,字伯濂、伯子,号选堂,又号固庵,著名国学大师,其学问几乎涵盖国学的各个方面,且都取得显著成就,并且精通梵文。
明清时期,
惠州
文风更盛。丰湖书院是
惠州
的最高学府。自创立以后,虽屡经兴衰,但“从者云集,人竞向学”,培养出颇多有成就的学子,对
惠州
的文化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是岭南著名的书院之一。据府志记载:
惠州
府于宋代中进士者53人,明代44人。清代以来,
惠州
更是人文蔚起,名士辈出,在诗文、书画、金石等各方面都取得较大的成就。
惠州西湖
惠州
知府亲书“敦重”二字的石匾。这两个字当年题写在丰湖书院门厅,作师生座右铭。伊秉绶作跋语说:人需厚重也。重则威仪整,学问固。所以语云: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是之谓乎。余故于厅内题“敦重”二字以铭之。
伊秉绶任
惠州
知府期间的丰湖书院是丰湖书院鼎盛的时期。因此,说到丰湖书院就不能不说伊秉绶。
伊秉绶(1753-1815),字组似,号墨卿。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伊秉绶应乡试中举人,五十四年(1789年)应会试,进士及第,初授刑部额外主事,补
浙江
司员外郎,继任刑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刑部郎中、
惠州
知府、
扬州
知府等职。伊秉绶从政清正廉洁,爱护百姓,除暴安良。
嘉庆四年(1799年)任
惠州
知府,一到任就问民疾苦,革除恶习陋规,特别注意抑制豪强为非作歹,整顿社会秩序,维护地方治安。
以府衙大门悬联的独特方式,向下属官员和
惠州
百姓宣示他清廉行政、造福百姓的理念和决心。
惠州
人对伊秉绶最为津津乐道的,是他倡办教育的贤举。伊秉绶到任时,丰湖书院已荒废多年。嘉庆五年(1800),他“以十州人士之请,改建书院于城西湖上。又次年落成,易名丰湖书院。”这是继王煐之后丰湖书院的第二次重建,规模设置都比以前更为扩大和完善。
伊秉绶延聘“岭南才子”宋湘为首任山长,为书院提出“学圣人,学为人”的教育主张,并公务之暇,则亲登讲台,“课诸以《小学》、《近思录》,民争颂之”。
除了重修丰湖书院以外,伊秉绶还重修了白
鹤峰
苏文忠公故居和苏轼侍妾朝云墓,被当时士林传为风雅盛事。
惠州西湖
惠州西湖
王煐曾在《丰湖书院记》云:“土地人民,国有之宝。因其高下而修之,因其知能而教之,则为政之所先也。然古今为政知养教人才者犹不乏人,至于点缀湖山,则或以为无益之费,岂知山川之有助于人文若此也”。
在叙述建设书院因由:“诵读之士,往往散出山谷乡落之中,索居离群,闻见寡眇,余思所以聚之,乃买叶氏孤屿废,并前守所置义学地基,建堂舍二十四,以为讲学习诵之所。其亭榭台沼。或旧或新,以为游息之地,名曰丰湖书院。”
惠州西湖
尚志
轩。鼓励青年人早立志,立远志。匾额“
尚志
轩”及楹联“能与诸贤齐品目,不将世故係情怀”是
中国
书法家协会主席、著名教育家、诗人启功的墨宝。
惠州西湖
丰湖书院修好后,伊秉绶请来当时的著名诗人宋湘主持丰湖书院。并与宋湘一起制订了丰湖书院的规章制度。
惠州西湖
惠州西湖
惠州西湖
古时候丰湖书院的“乐群堂”,可容纳数百人,是讲学、师生交流的大学堂。匾额及楹联是
惠州
籍书法家、
中国
书法协会副主席秦咢生的墨宝,选自朱熹的名言“临事三思终有益,让人一步不为愚”。
惠州西湖
在乐群堂内展示了宋湘的“五别诗”。宋湘(1756~1826年),字焕襄,号芷湾,梅县市白渡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乡试解元,嘉庆四年(1799年)殿试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嘉庆六年(1801年)回粤受伊汀州之聘,主讲
惠州
丰湖书院。次年应召回京再入翰林院。嘉庆十二年(1807年)充
四川
乡试正考官,次年充
贵州
乡试正考官。嘉庆十八年(1813)出守
云南
永昌
、
曲靖
两府知事,一连八年。道光时宋湘已是三朝元老。道光五年(1825)宋湘已七十高龄,赴任
湖北
督粮道,翌年卒于任内,终年七十一岁。
童年时的宋湘,才华横溢。九岁时,他见屋中诸叔伯常酒会题诗或撰文,便模仿起来,学作诗文,即席交卷。诸叔伯见他文思敏捷,下笔便有奇气,赞叹不已,认为日后必有长进,便常邀他吟诗作对和练字。后来,他在乡参加童子试奏捷,中了秀才。
宋湘在
惠州
主讲丰湖书院时,曾对
惠州
风物之美从多个不同侧面尽情讴歌。离惠时,以蔗渣代笔写《湖上五别诗》(别湖花、别湖山、别湖水、别湖风、别湖月)。诗文中创造的佳境,令人似看到皎皎明月,感到习习轻风,闻到幽幽花香……。
别湖花
种花见花开,花开客言别。
眷此灌溉劳,念彼岁时阔。
春花信为荣,秋实理当结。
好善护本根,持以贻来哲。
别湖山
湖山阅多人,贤愚俱不言。
山花百相媚,众妙真一门。
念我山中人,每倒花下尊。
惭愧山鹧鸪,当别犹殷勤。
别湖水
我出具一艇,我入具一瓢。
我衣无宿垢,我砚有良苗。
猗嗟湖之水,于我乎逍遥。
怀哉清涟漪,臣心以久要。
别湖风
故人不别我,我别故人去。
今夕湖水上,明日知何处。
欲将旧钓丝,结在湖心树。
湖树吹且长,钓丝理如故。
别湖月
月明出湖东,落亦
湖西
边。
知我在湖上,只照湖水间。
寂寞夜复夜,寸心时往还,
安得结湖屋,人月无关山。
这些诗把
惠州
湖光山色之美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同时抒发了他依依不舍的离情别意。
惠州西湖
古香古色的桌椅,让人浮想着古时的学堂情景和科考场面。
惠州西湖
乐群堂,从前教授儒家经典,现在时常开设国学讲座,剪纸、插画等课程,打造
惠州
的国学大讲堂。
惠州西湖
惠州西湖
惠州西湖
藏书楼
鸦片战争后,清朝封建教育制度随着政治经济的衰落而日趋腐朽。西方各种新思潮和科学艺术的传播,使知识界耳目一新。先进的思想家如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力主学习西洋的教育,希望逐步得到实行。教育内容逐渐变化。图书受到重视。
道光末年(公元一八五○年),
惠州
知府杨希铨大力修建黉宫、校场、西湖名胜及东坡遗迹。又组织人力,拨专款修订郡志(即现存的光绪版《
惠州
府志》),礼聘各地名士,如
桂林
顾椿、嘉应林兆龙、庐陵王赠芳等来丰湖书院主讲。并捐赠图书六百册给丰湖书院,为书院“藏书之先声”。
光绪十二年(公元一八八六年),梁鼎芬主讲丰湖书院,把书院推进新的阶段。
梁鼎芬号节庵,
番禺
人,是岭南名儒,博学多才,擅书法,著作有文集、诗词集等。
梁鼎芬的政治教育思想,是“以文章道德气节倡后进”。他在院西侧建“苏公(东坡)祠”。重修风浴阁,改名“洗肝亭”。取东坡诗“江月照我心,江水洗我肝”之义。在院东侧建“范孟博祠”、“寓澄清天下之志”。并撰书范孟博祠的对联:“气节重东汉,英灵托西湖”。他在“书藏”楼上题书很多屏语:“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陵迁谷变须高节,莫向人间作大夫”。“自励如玉雪,不使秋毫沾污”。他撰写书藏的对联:
“得地已高,当做第一流人物;有书可读,坐想数千载人才。”
梁鼎芬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严格,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培养了不少人才。如江逢辰、李绮青、杨寿昌、叶熔煌、张慰增等都是他的得意门徒,丰湖书院的高材生。当时,国内很多名儒学者南来丰湖书院讲学,
惠州
的名山秀水充满了浓郁的学术风气。梁鼎芬当时曾撰书一副充满自豪的木刻对联悬挂在书院外门:
“水媚山晖,
平湖
聚秀;春华秋实,阆苑储英。”
梁鼎芬另一个贡献是创建“书藏”(图书馆)。他向省内外贤吏名流发出捐书函信,征集了五万六千多卷图书典籍,并“亲手题签,自装部目”,编《丰湖藏书目》八卷。在院西侧“筑楼三楹,作藏书之用”。名为“书藏”。又亲“定借书之约,设扫蠹之佣”。此后,图书不断充实,最多时达十万册。
“书藏”的创建,有力地推动了书院的学术研究和社会上的读书风气。李绮青记述当年院内的学习情景:“每当柳堤春暖,槐院昼长,野航在门,子衿盈室。或经生对案,证诸说之异同;或吟客摊床,手一篇以哦咏”(《
番禺
梁文忠公配享丰湖苏祠记》)。江逢辰的诗反映了社会上另一个侧面:
“丰湖先生作书藏,小户贫家知买书;但得五车搜旧蠹,不辞三月食无鱼。”
公元一九二一年,因战火纷飞,书藏图书大部移置城内,一九三一年,另行建立“丰湖图书馆”(今
惠州
市图书馆前身)。
光绪十四年(公元一八八八年),清两广总督张之洞在
广州
创建广雅书院,礼聘梁鼎芬前往担任院长。
光绪末年,石德芬主讲丰湖书院时,刻伊秉绶、宋湘像于石,供奉风浴阁上。梁鼎芬于公元一九一九年卒于
北京
时,
惠州
人民在丰湖书院内致祭,并崇祀在院内苏公祠。
一九○一年,丰湖书院改办“
惠州
中学堂”。辛亥革命后,改办“
惠州
中学校”。一九四六年,又改为“
惠州
师范学校”。
由于年事久远,朝代更替,丰湖书院原来的房舍,至今已荡然无存。但它对
惠州
文化所起的作用,是永远记在史册的。
惠州西湖
藏书楼的匾额及楹联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与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赵朴初先生的墨宝。楹联“收藏胜似昆冈富,书卷长留天地间”,其中“藏”字少了两笔,寓意书海无涯,收藏不尽。
惠州西湖
惠州西湖
藏书楼一楼陈列的匾额“丰湖书院”、楹联“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石墩等都是重建丰湖书院时保留下来宋湘时期真迹,是丰湖书院的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惠州西湖
惠州西湖
惠州西湖
惠州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