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之东古蒲州--运城行记之二阅读:1310/186
相关目的地:运城
出发时间:2019-09-06
出行天数:1 天
人均: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4301154.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永济
历史悠久,远古时代就有人类活动(
中国
境内发现的最早用火遗址--西侯度遗址离
永济
很近),古称蒲州,又称蒲坂,是传说中舜帝所建立的都城,因地处黄河东畔,城外遍生蒲苇而得名。西汉初年建蒲反县(反坂通假),属
河东郡
管辖,北周起改名蒲州,同时在城旁开凿河渠,名“
永济
渠”,引黄河水灌溉,直到清代河渠逐渐壅塞,官方在此地置县,以”
永济
“命名,仍属蒲州府,民国时期撤销蒲州府,保留
永济
县,解放后划归
运城
市管辖,原黄河边的明代蒲州古城区域改为蒲州镇,属
永济
市。
永济
紧邻黄河,向来是晋陕之间的交通要道,其下辖的蒲津渡和风陵渡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民国时期,这里是阎锡山的地盘,他主持修建了纵贯
山西
的窄轨同蒲铁路,南同蒲线的终点就在
永济
。解放后同蒲线改成标准轨道,在风陵渡跨越黄河与陇海线接轨,
永济
是重要站点之一;近二十年来,除了原有的国道和同蒲线铁路,运风高速、大西客运专线都经过
永济
,交通更加方便。比起
大同
、
平遥
、五
台山
等
山西
名景点,
运城
在
山西
旅游界不算特别出名,而
永济
因文学名篇《登鹳雀楼》和《西厢记》的影响,其旅游名气在
运城
属于翘楚,自己不能免俗,也是慕名而来。
永济
的景点集中于黄河东侧的蒲州镇,一条景观大道贯通普救寺、蒲津渡、鹳雀楼直到黄河岸边,鹳雀楼和蒲津渡之间的路边有蒲州古城遗址(围起来的土墩子,大概是旧城墙),普救寺周围住宿餐饮集中,到
永济
市区的公交始末站也在这里(最晚一班返程公交下午六点),自由行又打算看黄河落日的话,推荐住在这附近,自己在
永济
市区的酒店办理了入住后才出行,发现问题后已经无法改变,只能遗憾的放弃了黄河落日。除了前述几个景点外,另外还有个古迹万固寺,靠近中条山,也值得一去。
上述几个景点都不算太大,我花了大半天时间都去了。普救寺名气最大,除了里面的莺莺塔是明代古迹,其他都是蹭《西厢记》名气
新建
的;蒲津渡遗址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发掘出来的,唐代大铁牛和铁人值得一观;鹳雀楼全部
新建
,占地面积最大,有点像《围城》里形容的某些 女性的眼睛--大而无当
,日出日落时间景区还没开门,所以别想在楼上体会”白日依山尽“,只能”黄河入眼来“;黄河岸边没啥遮挡,看落日应该很漂亮;万固寺名气最小,位置较偏,古迹保存很好,我去的时候没开门,只在院外拍了拍古塔,去过的蜂友评价还不错。
普救寺
普救寺位于
永济
市西边蒲州镇的峨嵋塬头上。”塬“是黄土高原上的一种地质形态,流水切割而成,四周陡峭顶面平缓,大小不一,蒲州镇这个“峨眉塬”是晋南黄土台塬区中面积最大的一块,高度30米左右,普救寺建于塬头上,比周围地势高,更有一座四方古塔耸立其间,显得居高临下颇有气势。
网上关于普救寺的介绍都差不多,说它始建于隋朝初年,原名为“西
永清
院”,五代时改为“普救寺”(传说后周开国皇帝郭威曾兵围蒲州,久攻不下,百姓困苦,郭威心急,向寺僧问策,寺僧回复:“将军发善心,城即克矣”!郭威当即折箭为誓,翌日破城,
满城
百姓得救,从此更名普救寺),此后一直沿用至今。但元稹《莺莺传》里,就明确说”蒲之东十余里,有僧舍曰普救寺,张生寓焉”。所以或者是网上以讹传讹,或者是此普救寺非彼普救寺,元稹笔下的普救寺本是文学作品中的地名,现实中的蒲州某寺庙或者凑巧、或者为了沾光而起了这么个名字而已。古普救寺毁于明代嘉靖34年的蒲州地震,九年后,时任蒲州知州张佳胤及同僚等人出资襄助,寺庙修复,现在寺内唯一的古迹舍利塔就是那次重修时所建。抗战期间,除了一对
石狮
、几通明清石碑和舍利塔留存,其他建筑全部毁于战火。1986年,官方出面重修普救寺,现在已经重现了昔日古寺的盛况(应该说超过,古代再开放的寺庙,也不会以爱情为主题呀
)。新修复的普救寺,寺院建筑布局为上中下三层台,东中西三轴线(西轴为唐代,中轴为宋金两代,东轴为明清形制),后半部分按照《西厢记》的描述布局,包括西轩、梨花深院、后花园等,完全是披着寺院外衣的旅游景点
。
普救寺周围挺热闹,各种餐饮客栈小超市停车场等形成了一个游客服务区域,
永济
市区到这里的公交车终点站也在这里。下了公交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座四方形古塔,周围绿树掩映着寺院的其他建筑。此塔建于明代,外形模仿唐塔,是唯一的真古迹,为了和《西厢记》贴近,景区起名“莺莺塔”。
每年的9-10月是普救寺的“世界情侣月”,我九月去的,所以寺前广场弄了这个玩意儿。
寺门前还有两个大号红双喜
进入寺门后就是向上的台阶,通往“大钟楼”,楼内挂新铸大钟一口。站在钟楼内,可以俯瞰寺前广场。广场最外围还有一块影壁,忘了凑近看,不知上面有些啥图案。
站在钟楼内,可以俯瞰寺前广场,广场上的影壁墙和连心锁赫然在目。
旁边还有鼓楼,内同样有新鼓一面。
穿过钟楼向上就是塔院回廊,院内是明代舍利塔,因《西厢记》里有张生“登了宝塔,将回廊绕遍”的描述,在塔周围
新建
了回廊,廊内有《西厢记》彩绘。
回廊内也展出了西厢记的图画故事。
穿过回廊,就是矗立在寺内最高处的莺莺塔。这座塔本来叫舍利塔,莺莺塔是俗称,共有十三层,高39.50米,内设台阶,以前可以盘旋而上至九层。
靠近塔仰望,这是座比较朴素的砖塔。以前可以进入,现在门关着进不了。
塔身上有说明,建于大明嘉靖四十三年。
按景区自己的介绍,这座古塔很奇特,有明显的回音效应,同
北京
天坛的回音壁、
河南
宝轮寺塔、
四川
潼南
县大佛寺内石琴,并称为
中国
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因为有回声的缘故,和
缅甸
掸邦
的摇头塔、
匈牙利
索尔
诺克
的音乐塔、
摩洛哥
马拉克斯的香塔、
法国
巴黎
的钟塔、
意大利
的
比萨
斜塔,并称为世界六大奇塔。这六座塔除了莺莺塔,其他五座我都没见过,所以无法评价。
塔院回廊一侧的外面有
新建
的蛙鸣榭,立有金色蛤蟆雕塑两只,前面有个石蛤蟆,上面有个小坑,据说敲击这个小坑就能听到类似蛤蟆的叫声。我去的时候游客较多,各种乱敲,根本听不清是否有回声
。传说当年有师徒二人,同时接了在普救寺和万固寺修塔的工作,徒弟聪明伶俐,自我感觉良好,一心想压过师傅,师傅明了他的想法,提出一人负责一座塔,修好后看哪位的水平更高。徒弟答应了,把万固寺塔修的精美异常,师傅负责的普救寺塔看着却很朴素,徒弟以为自己肯定会赢。结果交工的时候,师傅在塔旁敲击石头,塔内就传出清脆悦耳的“咯哇“、”咯哇”的类似蛤蟆的叫声,徒弟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拜服,从此这里以“普救蟾声”闻名,成了古时
永济
八景之一。
敲了蛤蟆背之后,沿着回廊一侧号称“莺莺小道”的路向后走,就到了后院的“西厢记主题馆”(这名字是我起的,因为所有建筑都以《西厢记》为蓝本和卖点)。路边台阶扶手上的青蛙雕塑很可爱,比那两个金蛤蟆好看
后院就是依据《西厢记》的描述所建的各类建筑,包括张生居住的西轩,崔莺莺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张生和崔莺莺密会的后花园等。里面除了有相关人物塑像,还有关于《西厢记》流传的介绍,总之,就是以《西厢记》为卖点的旅游景点
。
崔莺莺一家人寄居的小院落--梨花深院,院门两侧的对联来自晏殊的词:”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迎门的木雕屏风上,正面是松鹤延年,背面书写着崔莺莺邀约张生的那首诗(崔大小姐如果敢把这首诗公开写在院子里,哪里还用拷红
)
除了木雕屏风,院子里还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金代王仲通《普救寺莺莺故居》七律一首:“东风门巷日悠哉,翠袂云裾挽不回。无据塞鸿沉信息,为谁江燕自归来。花飞小院愁红雨,春老西厢锁绿苔。我恐返魂窥宋玉,墙头乱眼窃怜才”。这首诗是80年代准备重建普救寺清理大钟楼遗址时,出土的一方诗碣上所刻,作者是金
世宗
时期(1161-1189年)的蒲州副史王仲通,刻石则是在金章宗时期(
泰和
甲子年,1204年)的河东令王文尉。流传至今的、最早将崔张故事写成大团圆结局的戏曲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就成形于金章宗年间,估计那时这个故事流传已经很广泛了,所以两位官员都附庸风雅作诗刻石,而这方石碣的出土,也证明了
永济
普救寺与西厢记故事的历史渊源,难怪景区认为这块石碣是镇寺之宝了。
梨花深院旁的某个房屋,屋内卖货,墙上有关于普救寺及《西厢记》流变传播的介绍图片。下图中一排瓶装水都是货物,另一张介绍莺莺塔的图片上,无意中拍下了一排摆在柜台上的小照片(挂在车里那种),里面有敏感形象,图片就看不到,所以干脆删除。
王仲通诗碣的拓片和介绍。
《西厢记》连环画最出名的两位作者的作品选。我后来回想了一下,自己看过的《西厢记》绘本应该是王叔晖先生的作品,而戴敦邦先生的是《红楼梦》。
下图戴西厢图片选。
王西厢图片选。个人更喜欢王叔晖先生的作品。
普救寺主体建筑位于土坡上,寺后依据地形建了后花园,除了亭桥假山,还有个小水塘,以及崔张二人的塑像。”落难公子中状元,小姐相会后花园“是
中国
传统才子佳人故事的套路,《西厢记》大概是始作俑者,所以这里必须有个后花园。
后花园回望莺莺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