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黔川三角游记之四——兴文石海洞乡阅读:1054/3
相关目的地:兴文
出发时间:2023-11-03
出行天数:1 天
人均: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4375899.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兴文
石海洞乡位于
四川
省
宜宾
市
兴文
县石海镇境内。
兴文
石海洞乡总面积约156平方千米,公园内保存了距今4.9亿年—2.5亿年各时代的碳酸盐地层,地层中含有海相古生物化石和沉积相标志。是国内发现和研究天坑最早的地方,也是研究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地区之一。核心景区14平方千米范围内集中石海景观、地下溶洞群、世界级的大漏斗,被专家誉为喀斯特地貌博物馆。2005年2月,
兴文
石海洞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第二批世界地质公园。
兴文
石海洞乡还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
进入景区,首先看到的是这座状似帽子的建筑,就是这里的博物馆。
“石海”是当地人对成群出现的石芽的俗称,它是可溶性石灰岩,在地表水的长期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尖锥状岩石,单体像一个个破土而出的笋芽,成群分布时,则如波涛翻涌的大海,小岩湾石海分布面积达平方千米,有棋盘式、车轨式、放射状、
石林
状等不同形态,远观波澜壮阔,蔚为壮观。
简单看完了石海涌浪后,就坐观光车到了夫妻峰前。
夫妻峰高40余米,上半部10多米处峰体裂开,形成对峙二石,一高一低,中间相隔近两米。相传两石高者为夫、矮者为妻,中间夹一块垮落石头,倾斜而自然,仿佛是心心相印的一对夫妻,在那里携手絮语。
豹子潭为岩溶洼地积水而成。平均水深3米。潭底裂隙与区域岩溶裂隙系统相通,雨量充沛时水可以通过裂隙流向潭内。潭水清莹,
秀山
奇石倒映于水中,宛如
石林
中的一颗明珠。
珊瑚化石的存在,说明这里的喀斯特岩石最早生成于浅海沉积。而
赤水
丹霞的岩石最早形成于河、湖相沉积。再推一步,在古老的年代里,这里曾是浅海,而东边的
赤水
是陆地、北边的蜀南竹海也是陆地。
然后,再坐观光车到达下一个点,僰寨。僰(bó),为
中国
古代称西南地区的某一少数民族,无引申义。但是在这里我第一次看到了僰人在明朝万历年被剿灭亡的记载。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民族融合中,通过一次战争把一个民族给灭了,我总感到难以置信。
后面山崖上可以隐约看到僰人的悬棺。这里的悬棺葬采用的是木桩架壑式葬法。
我把这段文字贴在下面:
明朝万历元年(1573)以前,西南地区的主体民族为僰人。文献记载,商朝时的濮(pú)人,便是西周时期的僰人,因古无轻唇音,濮与僰其实是一致的,为同族异称。魏晋南北朝开始延续至唐朝的“僚(1á0)人入蜀”事件,僰与僚融合产生新的僰人,史书记载为“葛僚(仡佬)”,其性格发生很大变化,从原来的温顾变得影悍。唐朝时期,因僚人主要生活在都掌县,因而宋元明的史书多称其为“都掌蛮”。濮、僰、僚是自称,都掌蛮是他称。所以,濮(百越)、僰、僚、都掌蛮等族称,是川南同一民族不同时期地域称呼,他们之间族源一脉相承,族流一脉衍续。为便于理解,本文统一用“僰人”称呼他们。
唐朝开始,因汉族统治者对少数民族歧视,导致僰人开始反叛,但朝廷并未对其围剿。宋元明三朝,焚人的历史就是被朝廷围剿的历史,围剿共计17次,宋朝4次、元朝1次、明朝12次,最终在明朝万历元年才将其剿灭。
隆庆六年(1572)五月,穆宗驾崩,十岁的朱翊钧即皇帝位,年号万历,由他的母亲慈圣皇太后辅翼。年底,张居正与太监冯保联手,用诬陷手段扳倒前任首辅高拱,张被皇太后任命为新首辅,冯、张二人又设计了高拱谋害皇帝的罪证,欲置其于死地并株连三族。这件事因涉及东厂和锦衣卫,走漏了风声。吏部尚书杨博、左都御使葛守礼等出面力保高拱,葛对张晓以利害,张终于良心发现,高拱被无罪释放。但张内心总觉不安,正寻找解脱的办法,凑巧被僰人赶上。
当时,
四川
巡抚都御使曾省吾多次上奏朝廷,要求对以阿大为首领的僰人反叛进行围剿,皇帝交给张居正处理。在朝廷召开的大臣会议上,多数大臣都以
四川
道路艰难为由,不同意派军队剿灭,张说:“僰人叛乱如果不迅速则灭,不仅
四川
的汉人要遭受巨大苦难,周围的其他民族也可能闻风而动,西南各省都会混乱不堪。”因张有皇帝下的圣旨作为尚方宝剑,所以痛下决心剿灭僰人。
张居正力主剿灭僰人,除转移视线外,还有当时明朝国内较为安宁,危害东南沿海多年的倭寇被剿灭,北方鞑靼问题得到解决,有条件对僰人采取军事行动,但最关键的是可以利用刘显。
刘显不仅有帅才,有征剿少数民族战斗经历,而且可以利用他驾驭郭成。郭成是刘显的舅子,只愿意接受他姐夫的驾驭。郭成不仅英勇善战,屡立战功,而且与僰人有杀父之仇,会拼死报仇雪恨。同时,刘显还有在
福建
剿寇不力的“黑疤疤”捏在张居正手里,张可以利用这一点控制他。
张居正命心腹
四川
巡抚都御史曾省吾写了《平蛮檄》,让剿灭僰人的行动师出有名,一场对僰人的大屠杀拉开了序幕。
万历元年二月,朱翊钧皇帝下圣旨:令中丞曾省吾为督军,听自择官,督军戎县(
兴文
)、
珙县
,行使大将军职权,不听命令者,斩杀不赦。曾省吾遂上表奏请以
南京
中军都督刘显为节帅统制诸军,副总兵郭成、参将张泽等十二人为偏将,自宣抚奢效忠以下全部受节制。参战部队有刘显部、郭成部、安大朝部等官军,均配备了
浙江
制造的鸟铳等先进武器,还有奢效忠部、水西土司
安国
亨部等各二万人,
云南
镇雄
土司三千人、
四川
酉阳
(今属
重庆
)土司三千人等共计十四万人。
各路平蛮大军聚集叙州府后,张居正派朝廷言官把刘显在
福建
抗倭的黑疤疤抠出来,是要给刘显加一道“紧箍咒”。于是刘显诅咒发誓说:“国贼不破,决不活着回来。”
元年三月,土汉官军云集叙州府誓师,曾省吾传令全军:凡是投降敌人的、纵敌人逃亡的、受敌人贿赂而泄漏军事机密的、出卖自己的战友的,按叛贼予以诛杀,凡是有临阵脱逃的、不听号令的、畏缩不前的,为严肃军纪,定斩不赦。宣誓毕,分两路向戎县(
兴文
)和
珙县
僰人聚居地开进。
农历五月,刘显利用
长宁
武举人李实之与僰人凌霄王阿苟的同学关系,骗取阿苟下山,造成凌霄城空虚,被明军趁机偷袭遭攻破,最终失陷。
农历六月,副总兵郭成、都指挥吴鲸、
云南
镇雄
土司陇清等率重兵,趁六月天干物燥,山上建筑全是木质,用火烧的办法攻下焚人阿墨驻守的都都寨,九丝山失去左膀右臂。
凌霄城和都都寨失陷后,刘显十四万大军兵分五路,每路二万八千人,将九丝城从五个方向团团围困,最终在九月初九日,趁僰人每年一次的“赛神节”举办祭祀活动,喝得酩酊大醉时,明军凭借大雨和夜晚掩护,利用一千猿臂军率先攻陷大寨门,待后续部队到达后展开大屠杀,焚烧九丝山,僰人消亡。
僰人被剿灭之后,曾省吾写了一个《经略平蛮善后疏》上奏朝廷,其中文化上有“设社学”,改地名,将戎县改为“
兴文
县”取“
兴文
偃武”之意。军事上有“建城垣”,即修建武备千户所,这就是“建武”地名的来历,“移守御”,即驻军继续追剿逃散僰人。为了记载明军将领们的功绩,明朝廷为官兵们立功碑,建生祠。这些功碑称为“平蛮碑”,在
兴文
县建武尚存。
带着沉重的心情走出了僰寨。
前面看到的是生命之柱。
在这里再上观光车到达下一个点——大漏斗。大漏斗的学名叫溶斗,是一种特珠的岩溶地貌景观。它一般形成于地下暗河汇聚之处。在流水的侵烛作用之下,洞穴侧壁因不断受到流水的冲蚀而遭到破坏,洞穴内的沉积物也因受到侵蚀而不断减少,从而逐渐产生较大的空穴。空穴上方的岩层因重力或其他作用不断产生崩塌,最终顶部全部塌陷形成。
小岩湾大漏斗呈椭圆形,四面绝壁,空间形态如完整的漏斗状,东西长650m,南北宽490m,深208m,是我国发现和研究最早的天坑。
大漏斗东、北两面出露的天泉洞和响水洞原来是连通的溶洞。这是天泉洞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