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之印象眉山阅读:1846/2
相关目的地:眉山市
出发时间:2018-07-03
出行天数:2 天
人均:800RMB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3749895.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 听闻远方有你,动身跋涉千里,追逐沿途的风景,还带着你的呼吸......”因为有你,所以不远千里我来到了这里。
《眉山风景》
眉目含笑处,山清水秀乡;
风轻云淡时,景色醉人眼。
眉山,古称眉州,
四川
省辖地级市,距离
成都
市70公里、距离
乐山
大佛75公里、距离峨眉山75公里,距离
成都
双流
国际机场70公里。她虽然没有峨眉金顶的金碧辉煌、
乐山
的佛光普照,以及
成都
的芳名远播,但这里青山秀水,熠熠生辉,是千年大文豪苏东坡的故乡 ,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眉山留下了斜杆青年太多太多美好的回忆。
三苏祠,位于
四川
省
眉山市
东坡区纱縠行南段,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及祠堂,现为
清康
熙四年(1665年)重建遗存,占地面积65000平方米。是研究三苏及三苏文化的重要场所,是研究明清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的重要实物范例。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三苏祠门票价格为40元,本地人凭身份证可免票。 开放时间9:00~18:00,17:30停止售票。
三苏祠南大门门楣正中悬挂清代书法家何绍基题写的“三苏祠”匾,门柱上刻对联一副“北宋高文名父子;
南州
胜迹古祠堂”,为向楚撰文,刘孟伉书字。整个建筑被古榕覆盖,穿砥道可达前厅。
“克绍箕裘,一代文章三父子
堪称模楷,千秋景慕永馨香”
该联位于大门立柱上,由
中国
屈原学会副会长姜书阁撰写,赞誉苏氏三父子皆成文学大家,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三苏祠内古朴典雅、郁郁葱葱,翠绿的荷叶丛中,含苞欲放的荷花亭亭玉立,嫩蕊凝珠,盈盈欲滴。
苏轼第一次离开家乡,是21岁进京应试。 21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第二年,兄弟两人进士及第,名震京师。除了奔亲丧,苏轼再也没有回过故乡。眉山成了他“夜来幽梦”,在诗词中反复记忆的地方。
三苏祠现在也是当地居民晨练的公园。
《
临江
仙·送钱穆父》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苏轼
前厅门帽正中高悬“文献一家”横匾,题写者是时任眉州知州洪运开,题写时间是
清道
光十四年(1834年)。两侧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由被康熙帝赞誉为“天下第一清官”的张鹏翮撰题。稍间向北开门,辟为碑亭,内置自明至民国的建祠记事碑。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苏父子,尤其是苏轼,永远是眉山的骄子。
飨殿是三苏祠的正殿,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前有出廊,由时任眉州知州赵惠芽于
清康
熙五十四年(1665年)主持重建。檐下悬有三块匾额:中间一块“是父是子”,由知州蔡宗建题写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东侧一块“文章气节”由
四川
督学使刘锡嘏题写,时间也是乾隆四十三年;西侧一块“文峰鼎峙”的作者宋载也在乾隆年间担任过眉州知州。殿内神龛上分别供奉苏洵、苏轼、苏辙坐像。
苏轼(1038-1101)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三苏祠也留下了不少文人贵客的墨宝,郭沫若题有“吾乡苏长公,俊逸才无敌。脍炙在人口,前后游
赤壁
”;陈毅题“吾喜长短句,最喜是苏辛。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钧”;朱德题赞“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辞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清人杨庆远赞曰“蜀中自古称才薮,司马渊云谁与偶?眉山父子擅英才,崛起西南今不朽”。
苏轼《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蓑烟⾬任平⽣。
新建
的三苏纪念馆,2017年完成对外开放。
三苏文坛添奇观,一门唐宋三大家;修身齐家济天下,豁达无怨品自高。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干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当然苏轼兄弟日后取得过人的成绩也离不开 其母程⽒从小的亲自教育和他们的勤奋好学。
兄友弟恭双人杰,千里婵娟照彼心。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现如今常用来比喻恋人间彼此思念牵挂,人隔千里望月相思。但是当年苏轼大醉中确实是借诗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想念他的子由弟弟苏辙。“手足之爱、彼此一人”,苏轼、苏辙的兄弟情谊真的是羡煞今人。苏轼因“乌台诗案” 入狱,受尽折磨,以为必死无疑,留诗两首托狱卒给弟弟,其一:《狱中寄子由》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
一个狱中死生相托,一人狱外舍命相救,苏辙没有因为皇帝的威严和部分大臣想要置兄长死地的心思被吓到,哥哥被抓之后,他上书宋神宗,表示愿意还上所有官职来赎哥哥的过错。大家都知道古时候考个功名不容易,宋朝的文人想做官不是为了雪花银而是为了实现忧国忧民的报复,苏辙愿意为了兄长放弃自己的理想,这真的很令人动容。但是朝廷并没有同意他的请求,丝毫没有减免苏轼的惩罚,同时还将苏辙贬为监筠州盐酒税,还规定五年内不得有任何升调。苏辙不仅没有救出哥哥,反倒把自己的前途也搭了进去,昔日的好兄弟成了难兄难弟。
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颖滨遗老。19岁与兄同科进士,入制策四等,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副宰相)。苏辙为官清廉,学识渊博,著作颇丰,有《
栾城
集》、《古史》、《老子解》、《
龙川
略志》等,“汪洋澹泊” 是其文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