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南充,淳祐故城遗址~红旗农庄~王平墓~白塔~解放纪念碑~奎阁。阅读:2251/3
相关目的地:南充
出发时间:2023-03-15
出行天数:1 天
人均:150RMB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4176512.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到大佛洞的路
南充
市文物保护单位,淳祐
故城
遗址,
南充
市人民政府,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十五日公布,立。
四川
省
南充
县地名录(1989年04月)记载:“八、名胜古迹。……淳祐
故城
遗址简介。
淳祐
故城
遗址,在
南充
县青居镇青居山上,濒嘉陵江东岸,距县城11公里。青居山,直上数千仞,岿然矗立,为县南路第一高峰。前有大江天堑,后依群峰壁岩,左右诸山原,棋布星列,趋伏于下,实为‘一夫把关,万将莫开’之险隘。南宋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
蒙古
军南下,分四路进军
四川
,制置使余玠为抗御
蒙古
军,于宋淳祜三年(公元1243年)在此以石头筑城。城址面积约1.5平方公里,城墙高4.3米-6.3米,厚1.1米,残垣犹存。淳祜九年(公元1250年)为辟其乱,顺庆府、县治迁此。宝祐六年(公元1258年)
蒙古
宪宗(蒙哥)军攻至山下,裨将刘渊被杀,都统段元鉴以降,青居从此属元。元初于此设征南都元帅府,元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改顺庆府为
东川
府,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复名顺庆府、府、县徙还故治。
青居山,昔日林木葱郁,终年烟雾缭绕,故有‘青居烟树’之称,为
南充
八景之一,是避署名地。清人彭
长泰
诗:‘青居岌嶪高刺天,远看雉堞犹蜿蜓。长江若堑绕其下,天险如斯竟失传。人言云是南宋末,择地于此立城郭。一夫当关万马回,隔断行云飞鸟落。磴道悬空见盘,攀援欲上畏行难。怪石楂枒排钊戟,老树阴森白日寒……未知当日作者谁,事在余玠镇蜀时。’以形容青居之险俊。清人李杰甡和张风翮游青居时,有‘嘉陵江上独徘徊,烟雾蒙笼雾不开,日色晴明春景物,半为翠壁半苍台’和‘一水回环两岸分,参差烟树掩斜熏,春来好向山头望,青翠重重似绿云’的诗句,来赞颂青居山的美好。
故城
虽不存当日景象,但城池遗迹尚存,仍可供人们观赏。1981年5月1日,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南充
县志(1993年12月)记载:“第二十七篇文化。……第八章文物古迹。第一节地下文物。【古遗址】……
淳祐
故城
遗址:在县城南约18公里的嘉陵江岸青居山。今青居镇烟山,直上数千仞,为县南第一高峰,东岩,青居山之尾峰,与山之主峰相峙。山下即青居场,扼前后津,筑有城堡,水陆两途均可把控,号为充国第一雄关。南北朝时,西魏恭帝三年(556),在青居山置青居郡及清居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县徙今
武胜
西关胡家坝。(一说今
南充
县土门乡塘村坝)。
故城
石墙高4.3至6.3米,厚1.1米,今残存部分城墙,民间称为‘抗元故堡’,大江天堑设于前,群峰岩壁立于后,实为雄关险隘。元初设征南都元帅府于此。至元四年(1267)改为
东川
府,十五年(1278)将
东川
府复改为顺庆府,迁还故治。”
大佛洞这边门关起的,回走,走上面。
咸丰
南充
县志艺文志第七诗记载:“国朝。……青居山阅宋时
故城
,彭
长泰
。
青居山去郡城二十里许,宕渠形胜地也,借峙前仞,俯瞰大江,其上则依山垒石为城,城已残毁,闻有佛寺,风雨零落,每求遗老询其由来,无有对者,予一日扁舟偶泊其下,乘兴登之,见其长江堑设于前,层崖壁立于后,左右诸山原棋布星列,趋伏于下如有所听命焉,设使诸山原沿贯为垒,气势联络,譬诸臂之使指,直当三巴之要,岂惟一郡形胜哉,古人城此,良有以也,坐息既定,复抠衣历险绝处,遍索遗碑,得之荒烟乱草中,业苔蚀过半矣,急拭辨之,始知寺创于唐开元庚申,城成于宋淳祐壬子,郡帅甘大将军尝讲武于此,稽之史籍,名氏事业湮没无传,岂先时以是役无益于国家,故为抑之,欤或年远事湮为之失传,欤古今人湮没无传者类有如此,于甘公有何慨焉,然予尝考余公玠之治蜀也,徙合州于钓鱼城山,蜀土始为可守,青居之役实与同时,抑且雄控上游,先得地利焉,知当日安守之功不在表里间也,于戏瞿塘
剑阁
不可谓不险也,用非其人终莫能守,一隅之险安可恃乎,所可憾者,宋室郡庸臣姦,每长城自坏,而以土地与人,甘公不得其传,卒赖之以免祸,余公以昧于进退不得其死,虽曰人杰,亦可慨矣,妄志一律,俟有识之君子辨之。
卓绝青居险,云中阁道悬,城成南宋日,地辟大唐年,俯视全川水,孤撑半壁天,空余一片石, 功业几人传。”
咸丰
南充
县志舆地志第一山川记载:“青居山,在治南三十里,嘉陵江绕郡郭而下,至山之北曰前津,又纡折而西,三十里复至山之南,曰后津,盖下流之雄障也,唐姚昂诗云,天峙两峰南北峭,地盘一水古今流,宋淳祐中兵乱,曾移治于此山,至元初建征南都元帅府于此山之龙筇坝,山有大佛洞,洞前有碗泉丹井丹竈,七佛台有佛足凤足之异,光明台有佛光时见,明大学士陈松骨书壁立万仞于岩上。”
大中坝
这儿下去应该也是个城门
四川
省
南充
县地名录(1989年04月)记载:“八、名胜古迹。……大佛洞,在青居镇青居
山东
岩,唐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凿石为洞,造大佛三尊,明代增洞又造佛三尊,以及摩岩造像,均在‘Wg’中毁坏。”
南充
县志(1993年12月)记载:“第二十七篇文化。……第八章文物古迹。第一节地下文物。【古遗址】……【石刻】
大佛洞石刻:在青居山尾峰东岩左侧石壁上,唐开元八年(720)凿石为洞,造大佛三尊;明代增凿一洞,又造大佛三尊。此处原题刻较多,历代有损坏,明陈以勤手书‘壁立万仞’大字石刻,清何婉的《重修青居大佛洞序》,以及摩岩造像等,均在‘Wg’中损坏。现存有宋崇宁元年(1102)刘子晋等人的题记;宋淳祐十二年(1252)雍可成撰文,记叙大佛的修凿年代及补修、装饰大佛神像的经过。
南充
太尉曹子懋手书《重修东岩记》;明万历七年(1579)二月,文渊阁大学士陈以勤《游灵迹废寺》题刻三处,记叙了当时青居山寺残佛落的凄凉景象。”
咸丰
南充
县志艺文志第七诗记载:“国朝。……青居山大佛洞,何琬,邑人。
山如翔凤倚江隈,烟树迷离贝阙开,水向夔东浮绿去,峰从阆北送春,泉飞洞口云生石, 籁响松柯月满垓,自是远公清净地,谁将书卷续三台。
其二,何琬。
偶寻野径叩禅关,四面山光拥翠鬟,钵底云生龙乍醒,松边露重鹤初还,晴霞不断诸天近,丹井常留法界间,载酒访师归路晚,满山明月水潺潺。”
四川
省
南充
县地名录(1989年04月)记载:“青居区概况。
青居区位于
南充
县南部,东界
岳池县
和东观区,南邻李渡区,西接
安平
区和西兴区,北连
南充
市和高坪镇,幅员面积243平方公里,全区辖8乡1镇,即:青居镇、溪头、石圭、阙家、浸水、
永安
、
曲水
、移山、河
西乡
,共有97个村,794个组,28,554户,115,302人,其
中非
农业人口3,004人,汉族。区公所驻青居镇,距县城10公里。
民国29年(1940年),青居区的青居、曲殿、溪头三乡属飞龙区辖;
永安
乡属东观区辖。1950年初建立第四区,置区人民政府。1955年10月改名青居区,以驻地青居镇得名。1966年‘’初,更青居区为战旗区,1971年恢复原名至今。
全区地势东西高,南北低,嘉陵江由北入境,流经驻地,迂迴纵贯中部,南流出境,把区境分成江东,
江西
两大片。沿江属平坝区,余为中丘陵地貌,相对高差180米以上,最高点移山乡的卯公寨,海拔510米;最低处溪头乡的江中坝,海拔273米。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17.5°C,无霜期324天,年降水量1000公厘左右,雨季集中夏、秋,但入伏后,雨水偏少,易遭伏旱。境内自然水资源丰富,有一江两河10条小溪。建国以来,全区兴修小型水库12座,
平塘
365处,山弯塘135处,石河堰44处,蓄水83,77万立方米。电灌站8处(装机容量2,400千瓦),渠系配套,灌溉方便。
全区耕地面积90,693亩,其中田47,553亩,土质属第四系全新统灰棕冲积和紫色冲积母质发育形成的土壤,并兼有第四系更新统老冲积黄泥土。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豌豆、红苕、油菜、花生等。1986年粮食总产8,208.2万斤,平均亩产610斤,人平产粮733斤。产油菜籽29,367市担,产花生16,127市担。全区果园密布,有桔柑树203万余株,品种有红桔、蜜桔、甜橙、脐橙,锦橙。年产柑桔203,842市担,占全县柑桔总产量的40%,特别是石圭,溪头两乡之玛瑙广柑,闻名于
香港
、
澳门
市场。蚕桑仅次于柑桔、年产蚕茧6,921.3市担,产肥猪56,681头。
全区乡镇企业,近年来发展较快,有运、建、商、饮等行业1,906个,从业3,587人,企业总产值1,058.4万元。劳力输出3,453人。区内驻有地属氮肥厂,县属电站,机械厂、航运社等单位。
交通方面,以省道南(充)前(锋)、南(充)合(川)两条公路为主干线,乡乡通公路。嘉陵江航道上通
广元
,下达
重庆
,城乡物资运输均较方便。
文教、卫生。民国时期,乡村有保国民学校56处,私塾32处,2400余人;药店17家,医生35人。现有初级中学1所,乡小学10所,村民小学105所,学生21,666人,(其中初中生6,340人)。各乡都有广播站和电影队、文化站:区医院1所,乡卫生院9所,村医疗站95个,医生201人;人口计划生育率78.25%,人口出生率18.9‰,人口净增率13.32‰。
青居镇概况。
青居镇位于
南充
县南部,濒嘉陵江中游东岸,东与阙家、溪头乡毗邻,西南与河西、
曲水
乡隔江相望,北与
永安
乡、
南充
市文峰乡隔江对峙,幅员面积33平方公里。全镇辖1个居民委员会,两条街,11个村,94个组,4,474户,19,974人,其
中非
农业人口1,669人,汉族。镇人民政府驻青居街下街,距县城10公里。
青居镇历史悠久,曾是郡、府、县治所。南北朝时,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置青居郡和清居县,以青居山得名,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青居郡和青居县,徒汉初县治于西关,(今
武胜
县西关乡胡家坝)。宋淳祐九年(公元1249年)为备
蒙古
军进攻,迁顺庆府和
南充
县于青居山新筑石
头城
。南宋宝祐六年(公元1258年)
蒙古
宪宗(蒙哥)攻克青居山,从此属元。南宋祥兴元年(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府县治迁回原址。于青居山设征南都元帅府。青居街于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兴场。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青居是全县的十八乡之一。民国3年(1914年)青居乡属下东区,辖青居场、
永安
场、溪头场,民国29年(1940年)青居乡辖20个保,180个甲,隶飞龙区辖。1950年建立青居区和青居乡人民政府,改保为村。1958年建立青居人民公社,1966 年‘Wg’初,青居更名为战旗公社,1971年恢复原名。1984年撤青居乡建立青居镇至今。
镇境属丘陵带坝地貌,南高北低,嘉陵江自北入境,经镇迂迴,形成牛肚坝。镇南烟山最高,海拔462.5米;镇北牛肚坝最低,海拔293.3米。气候温和,雨水充沛。自然水资源丰富,解放后兴建小型水库3座,
平塘
57处,山弯塘11处,电灌站1处,有效蓄水量64万立方米,控灌面积达耕地面积的70%左右。
全镇耕地面积10,632亩,其中田6,063亩,土质属灰棕紫泥兼卵石黄泥形成的土壤。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豌豆、红苕、油菜、花生、生姜等。粮食总产1,025.4万斤,平均亩产687斤,人平产粮594余斤。产油菜籽4,562市担,花生2,456市担,产柑桔12,112市担,蚕茧304市担,土特产有烟山牌冬菜,
光泽
油润、咸淡适度,味美香浓。1981年获省供销系统冬菜评比第一名,畅销全国。西瓜产量居县内首位,销往
重庆
和
南充
市。
乡镇企业近来发展较快。有运、建、商、饮等行业366个,从业636人,企业总产值235.8万元。还有县属机械厂和电站亦驻在镇上。
交通,嘉陵江航道上通
广元
,下达
重庆
。镇公路连接省道南(充)前(锋)线,每日有班车、客轮往返
南充
市
和县
城,有利于城乡物资交流。
文教、卫生,民国时期有乡小、保国民学校10所,学生500多人;私人药铺两家,中医7人。现有镇办小学2所,村小17所,在校学生4,988人(其中初中生700人),教职工98人。还有县属中学1所亦驻镇上,有电影院、广播站、文化站;有区、镇医院各1所,中西医护人员48人,村医疗站11个,医务人员24人。人口计划生育率75%,人口出生率22.6‰,人口净增率15.6‰。
名胜古迹,镇东侧烟山,原林木葱笼,终年烟雾缭绕,故有‘青居烟树之称’,为‘
南充
八景’之一。古遗址‘淳祐
故城
’,在青居山上,宋淳祐中建(详见名胜古迹概况),为县级文物况护单位。
青居区,以驻青居镇得名。
青居镇,1984年由乡改为镇,沿用‘青居’,而得名。
青居街,清乾隆三十八年兴集市,以场东侧青居山,得名。市期为百日场。青居区公所、青居镇民人政府驻此。
……
烟山村,原十大队。村以境内烟山得名。辖9个组,有耕地面积1,083亩,人口1,336人。
烟山,此山濒嘉陵江,原林木葱郁,春夏常有烟雾笼罩,故名。古为
南充
八景之一。
……
大佛洞,此位于青居山尾端,唐开元八年(公元720年)依岩壁凿洞,雕岩壁大佛三尊,故名。”
咸丰
南充
县志建置志第二关隘记载:“青居街,县东南三十里,中岭立市镇,两旁大江环抱,水陆两途俱可把控。”
向土地公公问声好
元始天尊
观音,童男,童女。
梨花又开放
咸丰
南充
县志艺文志第七诗记载:“国朝。……青居烟树,八景录一,郡守,袁
定远
。⼀⽔围环两岸分 , 参差烟树掩斜曛 , 春来好向⼭头望 , 青翠重重似绿云。”
咸丰
南充
县志艺文志第七诗记载:“国朝。……青居行,彭
长泰
。青居岌嶪高刺天,远看雉堞尤蜿蜒,长江若堑绕其下,天险如斯竟失传,人言云是南宋末,择地于此立城郭,一夫当关万马回,隔断行云飞鸟落,蹬道悬空见几盘,攀援欲上畏行难,怪石楂枒排健戟,老树阴森白日寒,常有山精出林木,野熊当路长蛇伏,中余古寺闃无人,往往狐狸上房屋,未知当日作者谁,事在余玠镇蜀时,钓鱼山筑合州徙,青居城成顺庆移,西南赖以为屏障,金元之师不能向,一朝讒忌辄召还,顿使生民失倚望,后人继守纷更张,两川失守空彷徨,自是炎精运将去,余公不死宋亦亡,只是城阙久倾墜,已为一片间田地,除将尾石任深耕,前人力作今人弃,我闻斯语不禁哀,临风太息心徘徊,由来在德不在险,青居之高胡为哉,吁嗟乎,青居之高胡为哉。”
对面安乐坝,右边高房子那点是曜目坝。
南充
县志(1993年12月)记载:“第十二篇交通邮电。……第一章线路。……第二节陆路。【古道】……南大道,出大南门,过柏子河,经都京坝至小渡口,穿曜目坝、安乐坝至青居场,过溪头、李渡、
临江
出境入
武胜
界,长55公里,为秦汉时巴郡通
陕西
之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