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休闲大英,探索千年盐井阅读:10.5w/2
相关目的地:大英
出发时间:2022-10-13
出行天数:1 天
人均: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3892824.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炎炎夏日已悄然过去,一颗躁动的心也随之开始变得蠢蠢欲动起来,无奈疫情反复,出远门似乎又变得遥不可及起来,那就只能在有限的区域内尽量寻找新的目的地,这次我们来到一个距离
成都
只有短短两个小时车程的地方
遂宁
市
大英
县。说起
大英
,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
大英
死海,人躺在水中漂浮而不沉,足以媲
美国
外的死海,但其实
大英
县不是只有死海,这里还有以盐、桃文化为主的宋井
桃源
,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卓筒井,有休闲旅游的理想去处绿山微湖,也有生态网红火锅九歌庭园等等。
沉浸式体验井盐文化【宋井桃源】
宋井
桃源
位于
遂宁
市
大英
县,距离
成都
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这里充分利用了鲜桃产业和盐文化两大资源优势,打造了宜居、宜游的特色美丽乡村。
一进门,就被这古色古香的环境所吸引,最让我喜欢的是这条田间木栈道,栈道两旁有鲜花有农田,还有以盐文化为主题塑造的体验点依次分布在这条栈道上,在观景的同时也充分的了解了浓厚的盐文化,漫步其中,悠闲自得。
现在国家大力支持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
大英
县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宋井
桃源
通过村民参与盐卤温泉民宿经营、文化体验经营,满足了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丰富的活动。
田野间还有各种各样可爱的稻草人,稻草屋,有秋千,有跷跷板,让我眼前浮现出童年时期奔跑在田野间的快乐和自由。
白墙青瓦的民居错落有致的在道路两旁,依山傍水,风光旖旎,构成了一幅山美、水美、风景美的乡村画卷。
从田间栈道走进来后,映入眼帘的是这个以卓筒井为设计灵感的卓筒井会客厅。它结合了晒盐架的元素,外围为十八转圆盘构成,是能容纳500人的接待大厅,这里还提供色鲜美味的餐食,是聚会宴请的首选之地。
最吸引人的还属园区内的管咸市,这里是以宋风古韵为背景,还原了宋代盐井村落的烟火市集,在这里,可以穿汉服,玩剧本杀,吃美食,体验一次穿越宋朝的繁华。
这是集“听、玩、食、赏”于一体的宋代街市,各种小吃、茶铺、书店、餐馆等分布在街道里,无论是想购物吃饭还是休闲娱乐,都能找到去处。
在街道的中间,有一个广场,店家们在这里跳舞唱歌,游客们络绎不绝,我们坐在这个摇摇马上面,不亦乐乎。
除了一些吃喝玩乐,这里还有一些文化体验,竹编、泥塑、川剧、陶艺,即使带着小朋友来玩,也能在游玩中学习,动手时感悟。
除了管咸市的宋代街市,这里还有桃子集文创中心,是集非遗文化体验和文创售卖于一体的商业中心。也有时空隧道,通过隧道豁然开朗的视野将整个宋井
桃源
核心景区尽收眼底。还有以桃文化为主题的小桃气乐园,适合儿童的游乐空间。
对了,春季的这里,还可以赏十里桃花,一大片桃花悄然绽放,粉红娇嫩的花朵缀满了枝头,美不胜收。
手工制盐的活化石【卓筒井】
卓筒井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直立粗大的竹筒汲卤的盐井,也是手工制盐的活化石。
从宋井
桃源
出来后,大约十分钟左右的车程就能到达卓筒井车陈列馆。
卓筒井位于卓筒井镇以东一公里处,其深钻汲制技艺是北宋庆历年间的一项伟大发明。“凿地植竹,为之卓筒井”,它是一种使用铁质圜刃,以冲击式方法向地下深处开凿小口径盐井的钻井技术。卓筒井安装有世界上最早的单向阀门,仅竹筒大小却能打井深达数十米。被誉为“
中国
古代第五大发明”、“世界石油钻井之父”。
在陈列馆中,这里有很多关于卓筒井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品,在这里,可以详细的了解我国盐业分类和盐业开采历史,感受卓筒井技术的千年发展历史,沉浸在卓筒井散发的独特魅力之中。
除了卓筒井的陈列馆,这里还有卓筒井的遗址。穿过风景优美的小道,在茂密的竹林中就能见到被誉为“
中国
古代第五大发明”的卓筒井,它们分布在卓筒井镇的九个村落的半山腰山嘴部位,周围都是连绵起伏的浅丘。
被称为“世界石油钻井之父”的卓筒井,仅存1灶8井,而唯一娴熟掌握这一小口径打井技术的老人已年近八旬。大顺灶是一个熬盐的灶房,曾经辉煌地“统辖”着18眼卓筒井,是当地卓筒井制盐灶房中的“龙头老大”。在1991年以前,这样的制盐灶房在
大英
还有9处,共有卓筒井41眼。但在1991年以后,其它的灶房及其卓筒井都被淘汰了,只留下大顺灶和三眼井作为保护对象。
我们去参观时正好遇见了汲卤,这里的汲卤工具大多都是木质材料,平车、花车皆为圆形的木质车架,车架上缠绕放蔑,放蔑连接已经放入井中汲卤的竹筒,为什么这里不用到绳子,而用了竹篾呢,是因为长期在盐水中,竹篾会越来越牢固。
工人们通过羊角车上的放蔑连接汲卤竹筒翘水入筒,然后搬动羊角车提取卤水,再用水打钩顶开单向牛皮阀门,放卤水于盐篓子中。
每个井场的四角都用了木质的大柱撑起一个茅草屋,用来躲避日晒雨淋。圆洞上固定竖起一个高6米的蔑制引笼,为保证稳固,引笼还被三至六根长蔑牵扯在地上打桩固定。提起卤水时,长20米左右的汲卤竹筒从井里伸上篾制引笼,受引笼控制,汲卤竹筒则不会偏倒造成断筒事故。
往前走,这里有一个晒盐坝,坝内耸立着醒目的晒盐架,从底到顶高 5 米,长 15 米,是竹木穿逗结构的人字形支架,支架上铺满荆竹桠,晒盐架的侧面有一个水车,像一个圆盘,在圆盘的外圈依次安上了竹筒,这样可以将晒盐坝下石坑中的卤水通过水车输送到晒盐架的顶端。
在水车的内圈有一个木板,人就在板上走动来促使圆盘旋转,刚开始外圈的竹筒里没有卤水走的很轻松,等到卤水装满了每个竹筒,就不那么简单了,我们笑称,这就是古代的跑步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