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水油纸伞背后的故事,竟然还有琼瑶阅读:1464/0
相关目的地:泸州
出发时间:2021-11-13
出行天数:1 天
人均:300RMB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3460534.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惊喜的遛弯
在
泸州
出差,董允坝是隔壁的一个镇子,周末闲来无事,只是为了遛弯,然鹅发现了一个宝藏旅行地,好多年没有重拾写游记了,但就觉得此地需要我来一篇游记吧
实际的行程是误打误撞的,先去了伞里古街,再开车去到点将台最高处观看新式农村建设再去镇上(为了找奶茶
和美
食)逛了老街,发现原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水油纸伞是在老街制作的,简直是给了我莫大的惊喜,而且还发现原来这里有琼瑶住过的地方以及读过的泸南中学,另外古街头上的快400年香
樟树
也让我喜出望外了。
........................................................................
附上董允坝的介绍,没有攻略就带来了惊喜,但是也可能会错失很多不一样的体验和深入的了解。
董允坝·
中国
伞乡位于
泸州
市江阳区分水岭镇,景区是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思想,依托于伞里古街和董允坝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按照“两心两环一带八区”的规划布局,打造的集文化体验、生态农业观光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型景区。
景区所在的分水岭镇是著名的“非遗之乡、英雄之乡、名人之乡”,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水油纸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烧火龙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滩滩酒;有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和一级战斗英雄张映鑫烈士陵园;有琼瑶故乡—泸南中学遗址、三国名臣董允之墓等,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被誉为“
中国
伞乡、丞相故地、元戎兴学、琼瑶雨巷”。
先上几张美图吧
非遗分水油纸伞制作过程
据清光绪八年壬午( 1882年)《
泸县
志~卷第三》载:“泸制(桐油)纸伞,颇为有名,城厢业此者二十余家,
崇义
分水岭亦多此者,而以分水岭所制最佳。”
泸州
分水油纸伞制作历史四百余年。
2007年4月,
泸州
市江阳区政府把
泸州
分水油纸伞制作技艺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国内专家誉为“
中国
民间伞艺的活化石”。
分水油纸伞制作需要96道工序,选材、锯筒、刨节、刮青、穿线、石印、上油等。作为目前国内唯一完全保留着全手工制作的油纸伞,几乎毫无遗漏地承袭了
中国
传统的制伞技艺。制作好的油纸伞反复撑收3000次不损坏,清水浸泡24小时不脱骨,伞顶五级风中行走不变形,经久耐用,生态环保。
分水岭老街
还是从最喜欢的分水岭老街说起吧,其实在我看来这里更像是古镇,为了打造4A景区修建的伞里古镇缺显得格外的异样,也可能是疫情影响实在是游客太少了,没有了古镇该有的生活气息了,如果只是走走拍几张照还是凑合吧
,但是和老街的感觉是没法比的,视乎这才是古街该有的样子。
(位置)(位置)(位置)不是很好导航,付了一个地图?️,地图上那是一条封闭的街道,导航不出来,路牌是金凤路
因为好奇所以停下车来走一走,向来市井之地,结果这是分水岭老街的一个入口,进来后从左边饶到右边一直走,就是制作油纸伞的工厂了,零星的分布在街道2边,一直走到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处结束。而一直往左边走就是琼瑶书屋和古香
樟树
的方向啦
明代分水岭场开始了它的兴起之路,那个时候它属于十大乡的
崇义
乡管辖。是
泸州
通往云、贵两地运送盐、茶、桐油、纸伞等地方土特产的必经之地,同时也是盐马古道驿站。
这里一砖一瓦都凝聚有旧时的影子,鳞次栉比的老店铺延续着上辈人传下来的营生,油纸伞作坊、香烛作坊、竹筷作坊、竹椅作坊……
街坊们围拢闲坐打牌的老茶馆,在同一条老街廊檐下,石板街上,猫狗闲逛,鸡鸭们踱步觅食;老人靠在竹椅上,半眯着眼晒太阳打盹,一派安逸闲适。
老街上还有一家琼瑶书屋,很好奇所以去百度了一下:
琼瑶的父亲接受
宜宾
李庄一座县城学校的邀请而去教书,但是校方无法安顿他的妻子和孩子们。这时,琼瑶的姨母正好邀请琼瑶的母亲到泸南中学去当教员。于是,在1945年,琼瑶便和母亲及哥哥姐姐们到了位于
泸州
分水岭镇一所很小的私立学校里。在这所由一座大庙改建而成的学校里,她度过了1年又3个月的童年时光。这所学校,就是泸南中学的前身。
琼瑶阿姨在她的不少影视剧里都有分水岭油纸伞的影子呢,湖边的夏雨荷以及情深深雨蒙蒙也是有的呢~~~
刘粑粑,店家说有40多年历史了,来吃点小吃吧
香樟王,近400余年、直径约2米的“香樟王,100余年百年香
樟树
遍布社区各个角落。
老街的非遗油纸伞
泸州
油纸伞起源于明末清初,据清光绪八年壬午(1882年)《
泸县
志~卷第三》载:“泸制(桐油)纸伞,颇为有名。
崇义
分水岭亦多此者,而已分水岭所致最佳。近有美美,工作益精巧。”由此可见,至少在清代,分水油纸伞已在
泸州
城乡广泛运用。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是
泸州
油纸伞的“黄金时期”。特别是二十世纪40 年代晚期至50 年代初期,靠近
泸州
小市码头的珠子街是当时
泸州
的“油纸伞一条街”。极盛时期,
泸州
境内共有大小油纸伞生产厂家100 多家,从业人员上万人,主要集中在江阳区
蓝田
、
泰安
、
沙湾
、分水、弥陀、小市等地,年产纸伞2000 万把。历史上
泸州
主要以制作雨具的“大红伞”为主。
2006年9月,分水油纸伞列入
泸州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7年3月,
四川
省将分水油纸伞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8年3月,
泸州
市将油纸伞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
成功
获得批准。
2008年江阳区政府把“
泸州
油纸伞制作工艺”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
............................................................................
供销社门口给油纸伞绑线的嬢嬢,这应该是工艺靠后的环节,但这是兼职工最多的环节,因为供销社并不是专门制作油纸伞的地方。
这里的左边就是油纸伞工厂了,这边主要是伞架伞骨以及花油纸伞制作的地方
制作油纸伞的地方可以去参观,不过工人们都认真干活,不太搭理游客,经过允许,也可以拍照的,大致按工艺拍了一些图片和视频。
老爷爷在制作伞骨
他所呆的老房子也特别的好看,还很有抗战红色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