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南六大古镇?
☀️ 南浔古镇 ☀️〈一〉☀️阅读:1444/3
相关目的地:湖州
出发时间:2023-03-21
出行天数:15 天
人均: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4228948.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
南浔
古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古镇情结,一直以来我对古镇总是有一种青睐,每一座古镇,都有一个故事,或婉转,或凄美,或情意绵绵,我渐渐的明白了,也许古镇带来的感受更多的是淳朴,宁静,返璞归真,生活在喧嚣之中,所以才总会有一种想去古镇的愿望。
江南
六大古镇游从
杭州
出发一一
南浔
古镇一一
乌镇
一一
西塘
古镇一一
周庄
古镇一一
甪直
古镇一一
同里
古镇一一最后到
苏州
。
江南
六大古镇几十年前去过三个,这次重游古镇寻找当年的记忆,体验几十年来古镇的变化。古镇游一定要自助游,不要跟团,才能慢慢体验古镇的内涵和当地的风土民情,古镇游的第一站“
南浔
古镇”。
南浔
古镇位于
湖州
市
南浔
区,地处江浙两省交界处。明清时期为
江南
蚕丝名镇,是一个人文资源充足、中西建筑合璧的
江南
古镇。
南浔
古镇景区占地面积34.27平方公里,古镇保护范围东界至宜园遗址东侧起,西界至
永安
街起,南界自嘉业堂藏书楼及小莲庄起,北界至百间楼,保护面积约168公顷,其中重点保护区面积88公顷。
“
南浔
古镇”共分三大区块。第一块是
南浔
旅游景点富集区,张石铭故居,刘氏梯号等景点分布其中。第二块是由小莲庄,嘉业堂,文园等景点组成的中心景区。第三块是以东大街以东的张静江故居和百间楼为主的
东北
区块。
南浔
古镇素有“文化之邦”和“诗书之乡”之称,出现过许多著名人物,如民国奇人张静江,“西泠印社”发起人之一张石铭,著名诗人,散文家徐迟等。
2001年6月
南浔
张氏旧宅建筑群等。被评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
南浔
古镇获评第二批
中国
历史文化名镇,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荣誉称号,成为
湖州
市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南浔
境内发现的洪城、花城、上石等古文化遗址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就在此繁衍生息。
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吴,越,楚。公元前333年,楚以此为春申君之封邑,始建菰城县,
南浔
辖域隶属菰城县。
西晋
太康
三年(公元282年),分乌程县
东乡
置东迁县,县治在今旧馆。
南朝宋元徽四年,东迁县改为
东安县
,次年仍复名为东迁县。隋开皇九年东迁县并入乌程县。宋太平
兴国
七年,分乌程县东南15乡置归
安县
。
“
南浔
古镇”北靠太湖,在明清时代就是一个典型的
江南
水乡名镇和旅游地。明万历年至清代中叶,蚕丝业和手工业、缫丝业的兴起及商业的发展,为
南浔
经济繁荣鼎盛时期。镇上的巨富豪绅,几乎都靠经营蚕丝业发迹,俗称“四象”,“八牛”,“七十二只金黄狗”。民间有“
湖州
一个城,不及
南浔
半个镇”之说。
南浔
历史上园林众多,自南宋至清代镇上大小园林达27处。以一镇之地,而拥有五园,实
江南
所仅见。
小莲庄
来到
南浔
古镇的第一个古建筑庄园“小莲庄”
小莲庄是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古典园林建筑。属于
南浔
首富刘镛,(和影视上的清朝刘庸不是一个人)的私家园林、家庙及义庄所在,位于
南浔
镇南栅万古桥西,北临鹧鸪溪,西与嘉业堂藏书楼隔河相望。
上图是堤东端建有西式牌坊一座,门额上的“小莲庄”三字为著名学者郑孝胥所书。
“小连庄”面积17399平方米。原为刘氏归榇暂殡寓园,从光绪十一年(1885年)开始,在池周补植花柳,重栽菡萏,布置台榭,启建家庙,历时四十载,于1924年完成。因慕元代书画家赵孟頫
湖州
莲花庄,而自名“小莲庄”。
园林以荷花池为中心,依地形设山理水,形成内外两园。外园以荷池为中心,池广约十亩,沿池点缀亭台楼阁,步移景异,颇具匠心。
因为我们是3月份来的不是季节,荷花池内还没有盛开菏花,以后机会再来观赏吧。
内园是一座园中园,处于外园的东南角,以山为主体。仿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之意,凿池栽芰,叠石成山。山道弯弯,半山苍松,半山红枫,枫林松径,山路回转,小巧而又曲折,宛然一座大盆景。此园与外园以粉墙相隔,又以漏窗相通,似隔非隔,内外园山色湖光,相映成趣。
荷池北岸外侧为鹧鸪溪,沿溪叠有假山并植矮竹护堤,堤上建有六角亭。
荷池南岸主体建筑“退修小榭”,临池而建,设计精巧,是
江南
水榭建筑的精品。此榭的溪曲廊连“养新德斋”,是主人的书房,因院内多植芭蕉,故又名“芭蕉厅”。
荷池西岸较高的建筑“东升阁”,是座西洋式的楼房,俗称“小姐楼”。为法式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西岸另建有“净香诗窟”,是主人与文人墨客吟诗酬唱之处。
沿荷花池南岸走到西南角的一个小花园里,那里有一棵连理树,是女贞和槐树相拥120年长成。
荷池西岸长廊的壁间嵌有《紫藤花馆藏帖》和《梅花仙馆藏真》刻石四十五方,故名“碑刻长廊”。刻石书法真,草,隶,篆各体皆备,刻工精妙,字体遒劲,文采飞扬,与
宁海
《渤海藏珍》帖石并称与世。为不使长廊有长而呆板之感,北以桥亭为端,中隔半圆亭,南以扇亭为终,并引接家庙。
净香诗窟,是主人与文人墨客吟诗酬唱之处,一个屏障分开了等级,俗话说“才高八斗”,斗代表圆形,所以圆桌圆屋顶的这一边代表更有才华的人聚会的地方,而另一侧是方桌方顶,表示才华差一点的人聚会的地方。
在莲花池东侧,用栅栏围起来120年的紫藤树,树干已倾斜、藤曼弯弯曲曲的那棵,是刘氏家族的发财树,也是刘墉买这块地时最看重的地方。
我们先来说说
南浔
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在古今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
在清末明初时期,
南浔
诞生了四象八牛七十二黄金狗,象指的的是财富累积到了1000万两
白银
以上的人,折合现在的人民币,大概在2.25万亿左右,约等于4个
浙江
省一年的收入。
而在当时
南浔
就有四象,也就是说有四个财富累积上1000万两
白银
的家族。这四个家族分别是“刘、张、庞、顾”,其中刘是四象之首,也是公认的
南浔
首富,这个刘就是刘镛。
刘镛1825年生人,祖籍
浙江
湖州
南浔
,他的发家史比马云更励志,他的成就也要比马云大得多。据传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才8000万两,而刘墉的身家是2000万两,堪称国库的四分之一,折合呈现在的价值那就是9万亿,一人身家抵23个马云加起来的身家。
刘镛的祖上不曾出现过什么显赫的大人物,祖祖辈辈都是务农的农民,到了他这一代如果按部就班的话,也应该是靠天吃饭的庄稼汉。
但他却并不甘心一辈子穷下去,因为在小时候看父母的窘迫,和饿肚子的感受不想再让自己的子孙体验,于是他学起技术,走街串巷挑着担,吆喝着“修铜锅,铜勺咯”,但是这点收入真的是入不敷出,难以支撑一家人的开销。
后来他放弃做铜匠,转而去
南浔
镇上的丝绸铺子当起了学徒,但学徒却并不是那么好当的。那个年代的学徒,说好听一点是徒弟,说得不好听就是师傅家里的廉价甚至免费劳动力。
后来刘镛无意间看到店铺最大的管事一年工资也不过百缗,他思量了一下觉得继续呆在这里也没什么前途,毕竟一个最大的管事工资也不过那么一丁点,那时候的他虽然穷但却是极其有长远目标的一个人。于是他转身又换了一个地方工作,但还是选择的丝绸行业,因为他觉得这个行业的商机大,于是他勤勤恳恳干了几年后,手里也存下了一些钱,有了本钱之后他就决定自立门户,做自己的丝绸生意。刘镛虽然没念过书,也懂什么文化道理,但在社会上打磨了多年,更是见惯了商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他也学到了很多做生意的窍门。最终他联合两个同乡一同筹了200元,开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家丝绸行。那一年,他刚刚2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