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中原之行之四----万仙山(郭亮)篇阅读:5846/9
相关目的地:郭亮
出发时间:2009-07-12
出行天数:1 天
人均: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2040059.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万仙山与郭亮村
2009年的时候万仙山根本是一个不为人知的旅游景点,而
郭亮
的挂壁公路在一些户外爱好者中已成为佼佼者,正是这个独一无二的挂壁公路,深深吸引了我们前去探访。这次中原之行的一个目的地之一,就有
郭亮
挂壁公路探险之旅的内容。
郭亮
村隶属于
河南
省
新乡
市
辉县
沙窑乡,位于
河南
省
新乡
市
辉县
市
西北
60公里的太行深处沙窑乡、与
晋城
市
陵川
县古郊乡
昆山
村交界,海拔1000米。
郭亮
村依山势坐落在千仞壁立的山崖上,地势险绝,景色优美,以奇绝水景和绝壁峡谷的“挂壁公路”闻名于世,又被誉为“太行明珠”。
2009年7月11日一早我们从
辉县
驾车前往
郭亮
,9:30左右我们到万仙山景区的售票处被拦住,我们说我们要去
郭亮
的挂壁公路,他们说要买票才能进去,这时我们才知道
郭亮
挂壁公路归万仙山景区管理,于是我们前往买票的地方去买票,当时的门票价格是60元钱,可以自己开车进去。买好票后我们我们来到万仙山景区的标志性的三座石碑前仔细看了一下三座石碑:其中一座较大的石碑右侧用小字上写着
河南
关山国家地质公园,中间用红色的大字写着万仙山景区;另一块小一点的石碑写着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还有一块是景区介绍。据景区介绍显示:万仙山汇聚百里太行赤岩绝壁的精华,赤红色的悬崖高越百米,似凝固的岩瀑石幕,曲折、盘旋、迂回、流畅的围、隔、堵、截出八条深涧峡谷。飞瀑、洞穴、老树、古寨、石墙、石街、石房子组成一个个鲜亮的景点。万仙山景区集雄、壮、奇、幽、峻为一体。
景区由中华影视村--
郭亮
、清幽山乡--南坪、人间仙境--罗姐寨、三个分景区组成。1990年确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3年评审为省级地质公园。是著名的旅游、避暑、休闲胜地和影视、写生基地。
我们在此驻足环顾了一下四周,仰瞰牧野,巍峨的南
太行山
直插云霄,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逶迤群山景色秀丽,风光旖旎。真是万壑有声伴天籁,千峰无语立斜阳。在此时此景下我们真能不在此留念。
留念后,我们驾车再出发,前往
郭亮
村。从售票处到
郭亮
村不算太远也就几公里的路程,我们一路盘山而上,记得到达
郭亮
村前1公里左右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是两侧红色笔直的悬崖峭壁,颇为壮观,中间一峡谷,到一绝壁下,公路嘎然而止,紧接着就进入了著名的挂壁公路,这里被称为绝壁长廊。进入隧道,廊洞不宽,最宽处可并排行驶两辆车,有6米左右,最窄处有4米多款,两辆车在最窄处回车要相互避让,洞高有4米左右,隔一段距离,在洞壁上开有一个孔洞,阳光透过洞口进入到洞内,为洞内提供采光。由于洞内不能停车,我们只能把车开到
郭亮
村后,在步行返回,慢慢欣赏挂壁公路风采。
这几张是在车走动时抓拍的,由于车的抖动,在当时既没有单反,连手机也没有照相功能,我们用的是一个100万像素的卡片机,拍的基本上都虚了。为了说明当时的情况,我还是把这些照片放上了。大家凑付看吧。
车过挂壁公路后,便来到了山上的停车场,停好车后,我们徒步前往
郭亮
村及挂壁公路、廊洞等景点参观赏景。
郭亮村名字的由来
郭亮
村名字的由来,据网上介绍,在东汉末年,连年灾荒,加上地主和封建官府的剥削压迫,民不聊生。
太行山
区的农民儿子——
郭亮
,率部分饥民揭杆而起,反抗压迫,农民纷纷响应,跟随
郭亮
,很快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农民队伍。当时封建王朝慌了手脚,屡次派兵镇压,只因山高路险,皆遭失败。后来,就采取了封官许愿的办法加以利诱,当时
郭亮
手下有一将领名叫周军,投降了官府,被封为“平西大将军”,率领官兵前来镇压。因寡不敌众,
郭亮
只得退守西山绝壁,后因周军围困,粮草断绝。
郭亮
急中生智,让士兵将战鼓与山羊悬挂在树上,羊四蹄乱蹬,鼓声咚咚日夜不停。同时,
郭亮
令士兵从山背后用绳索系下绝壁,安全转移到一自然村(今“会逃站”)。这个悬崖上的山村,人们为纪念
郭亮
,在建村时便将村名取为“
郭亮
”。
郭亮
村依山势坐落在千仞壁立的山崖上,海拔1000米,现有83户人家,共329人。
郭亮
景区地处极为偏僻,真是养在深闺无人知啊!只是在这几年,拍过几十部电影以后,这颗太行明珠才崭露头角。著名导演谢晋称
郭亮
为太行明珠,著名画家张仃称
郭亮
是华夏奇观。先后有《清凉寺钟声》、《走出地平线》、《倒霉大叔的缗事》、《战争角落》、《举起手来》、《天高地厚》等40多部影视片在此拍摄,万仙山景区绝壁上的村庄
郭亮
村被誉为
中国
第一影视村。
天梯
要想把
郭亮
的挂壁公路(廊洞)的由来说明白,必须要把先把
郭亮
的天梯交代清楚。这是我们前往天梯的途中,一路上风光无限。
天梯位于
郭亮
村东2000米,据网上资料显示,天梯是北宋名将牛臬在太行驻兵时修建。后经多次扩修,成为要道。千百年来,
郭亮
村的人要想走出大山,与外界交流,只能从“天梯”出去。天梯维系着
郭亮
人的全部生活,被
郭亮
人称为“生命梯”。天梯是
郭亮
历史的见证,是
郭亮
封闭贫穷的象征。
天梯是在高达百米之高的岩壁上依山盘旋而修,建有720级台阶,宽处1.2米,窄处0.4 米,有几步需弯腰侧身才能通过,梯势险峻,蜿蜒曲折,一脚蹬空便有坠崖之险,故称天梯。
天梯是由块块不整齐的岩石垒起或直接在90度角的岩壁上凿出来的石坑组成。
过去这条绝壁路,曾是大山中唯一通往中原的古道,困扰着一代代山民,阻碍着与外界的交流。直到本世纪70年代,山民打通了
郭亮
洞,人们才逐步废弃了这条几百年来的“热线”。
我和孩子试途去挑战一下这天梯险峻,走了一段后,感觉脚下的沙土踩着直打滑,且边上还没有护栏保护,有点不安全,就退了回来。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还遇到了一位女同志从山下走了上来,我们和她交谈了几句,她告诉我们,从山下走到山上,她们走要20多分钟。我们问她们害怕不,她说:已经习惯了。真是佩服她们的勇敢和不畏艰险与自然界抗争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