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安阳、邺城寻古之旅阅读:725/2
相关目的地:安阳
出发时间:2021-05-01
出行天数:5 天
人均: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2430920.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2021年的五一注定是个不平凡的节假日,自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发展以来,到现在已经过了2个春节,通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目前国内疫情0新增,恰逢五一五天小长假,正是出游的好时节。不过也可想而知,这次出游最多的场面将是人从众。。。
小序
地点:
河南
安阳
既为了延续19年底的
河南
洛阳
—
郑州
—
开封
之旅,也是为了躲避热门城市景点的人流。
交通:自驾
完全出于无奈,根本买不到高铁票,但是到了
安阳
有辆车确实方便很多。
(时间)行程安排:
Day 1:不用说自驾一
天全
得在路上
Day 2:殷墟(宗庙区+王陵区)—
中国
文字博物馆
Day 3:太行大峡谷,
林州
市
Day 4:羑里城—岳飞庙(
汤阴
县),邺城博物馆—邺城三台遗址公园(
河北
邯郸
市,两省交界处)
Day 5:返程自驾
(笔记)不得不吐槽一下12306的放票机制,提前15天开始售票,为啥从起售点的00分01秒所有车次所有类型车票立马变成候补?无论高铁、普快,商务座、一等座、二等座,所有车票瞬间妙光,不得不让人怀疑,节假日小城市根本就没有放票出来,这不是逼着旅客购买全程车票吗?
我们原本计划到了
安阳
市内租车游玩的,最后无奈只能驱车800公里前往,不过有辆车到了那边倒是方便很多。
殷墟—中国文字博物馆
1号晚上8点半我们安全到达
安阳
市,大家都饥肠辘辘,直接开去了餐馆吃饭。去盛德利餐厅尝试了当地的特色菜。
菜点多了,光听菜名儿摸不着头脑,出于好奇都想尝尝,结果不少菜品的主料是一样的,点重了
。
安阳
人对猪血子情有独钟,有烧的,煎的,炸的,还有添加在饼子里的,外地人吃还真有点不太习惯。
2号一大早尝了申记扁粉菜,当地特色,主要是红薯粉条烩的青菜豆腐,外加一份葱油饼,味道还不错,比我想象中的要好吃
来这边吃早饭的人还不少。门口还有免费的豆浆,我们出来时才发现。
不停火的大锅,是他们的特色。
早饭过后前往第一站殷墟博物苑。门口稍微有点拥堵,不过还好,有专门的停车场,车位很多。
安阳
这边停车费基本上都是5元一次。
殷墟博物苑很大,分位宗庙区和王陵区,全程逛下来基本上也到下午了。我是在携程上买的联票,包含殷墟、羑里城、岳飞庙3个景点,一共不到90,比单独买票划算。一开始计划一天逛完这3个景区,后来发现实在太赶了,后面2个景点不在
安阳
市内,在
汤阴
县,我们临时调整了计划,好在联票的有效期是3天,恰好方便了我们的出行。
自盘庚迁殷,
安阳
小屯村这一带就一直作为商朝都城,以洹水为界,南面为宗庙区是皇宫及生活区域,
河北
面为王陵区,也就是墓葬群。20世纪初开始的考古发掘出大量的甲骨、青铜器等珍贵文物,证实了殷
商都
城的存在。
一进景区大门,正对着的是根据宫殿地基遗址复建的商朝宫殿,气势恢宏。里面介绍了商朝的兴衰历史。
殷墟
震惊世界的甲骨窖穴,一次出土了甲骨约1.5万片,相当于当时的国家档案馆了。里面还有一具人骨架,据说是档案管理员。
1936年考古发现后被整体移往当时的首都
南京
,进行保护性发掘。在那个战乱年代,对于珍贵文物的考古和保护实属不易,恐怕常常都要冒着生命危险。
再往里走出现了各种祭祀坑,有牲畜坑,奴隶坑,士兵坑,车马坑,据说是为修建宫殿祭祀所用,有些让人触摸惊心,但细想也在情理之中。那时候的人祈求事事顺遂,把万物都神化,并且把自己拥有的东西献给它,奴隶和战俘只是统治者的物品而已。
穿过后面的甲骨碑林区,我们前往博物馆。
博物馆里展出了本地出土的文物,太过珍贵的已经被国家博物院收藏,
比如
大名
鼎鼎的司母戊鼎。
看这一件巨大的陶制三通,不禁让我们感觉古人离我们好近。
女子饰品,多出于妇好墓。
这件司母辛鼎,总感觉与司母戊鼎有点关系,比司母戊鼎小,但很精美。司母戊鼎后来改名“后母戊”,是不是排名为戊的那位王后/母亲,而这个司母辛,应该就是排名为辛的一位王后/母亲的。
精致的牛形酒器,也出自妇好墓。商人日常生活用具都是笨重的青铜器,可见女子手臂力量也很大呢。难怪妇好这位女将军能使用十几公斤的兵器。
一个规模不大,但是很有钱的富人墓葬,死者身边堆满了贝壳货币。
最令人瞩目的当属气势恢宏的青铜器,但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这一片片刻满神秘字符的甲骨。有在龟腹甲刻的,有在背甲刻的,还有刻在牛羊肩胛骨的,主要是用来占卜的。
这块已经成为甲骨文化图案标志的“刻辞卜骨”,看它的译文就有趣得很:11条占卜都在问同一个问题——商王田猎有灾祸吗?但却是不同时间问的。据记载是在38天内占卜了11次。不禁让我遐想,在商王出去打猎的这一个多月里,朝中大臣或者是后宫中的妇人实在太过担心王的安危,忍不住隔三差五就要问天问地,问占卜真人,祈求卜到吉卦
来安
稳大家的心。
再来说说古人用甲骨占卜的方法吧,也是有趣至极。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先在甲骨背面凿出一个个小凹槽备用,有问题需要占卜的时候就拿烧火的小树枝去灼烧这个凹槽,经过灼烧甲骨表面出现裂纹,再根据这些裂纹的走向判断吉凶。“卜”这个象形文字也由此产生,即龟甲裂纹的样子,灼烧的时候会发出“噗噗”的声音,于是卜字的发音也有了,是不是很有意思
?
古人对于同一类事件的占卜会使用同一块甲骨,而且并不是杂乱无章的,是按时间顺序排列,而且占卜的结果也记载下来。用完写满的甲骨统一堆放在一起,这不就是原始档案库吗?也就是前面发掘的甲骨窖穴呈现给我们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