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故乡——安阳阅读:461/2
相关目的地:安阳
出发时间:2021-07-17
出行天数:2 天
人均:1500RMB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3363624.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7月17日周末,我与好闺蜜木木老师继续我们的京外游,我们一大早从
北京
西客站乘高铁,经过两个多小时,抵达向往已久的甲骨文故乡——
安阳
。
安阳
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属于
中国
八大古都之一,更有“中华第一古都”之称,她是甲骨文的故乡。
我们来
安阳
的第一站:
中国
文字博物馆。
中国
文字博物馆,是
中国
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它以世界文字为背景,以汉字为主干,以少数民族文字为重要组成部分,以详实的资料、严谨的布局、科学的方法和现代化手段充分展示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字、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文明,荟萃历代
中国
文字样本精华,讲解古汉字的构形特征和演化历程。
中国
文字博物馆的外观是一组具有现代建筑风格和殷商宫廷风韵的后现代派建筑群。博物馆共入藏文物4123件,其中一级文物305件,涉及甲骨文、金文、简牍和帛书、汉字发展史、汉字书法史、少数民族文字、世界文字等多个方面。
一楼大厅整体设计隐含了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理念,四周的四面浮雕分别展示了
中国
文字载体发展史、
中国
书法发展史。
一层的“一片甲骨惊天下”专题展览从两个板块分别介绍了甲骨的发现与挖掘、甲骨的考释与研究。
清朝末年,王懿荣发现了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这是
中国
最古老的文字,可谓一片甲骨惊天下。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
中国
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120 年前,沉睡 3000 多年的甲骨文开始走进人们视野。被称为“绝学”的甲骨文与甲骨学,内容丰富,是重建
中国
上古史,透视3000年前殷商社会生活景致,寻经
中国
思想之渊蔽、
中国
精神之缘起、
中国
古代信仰之源头、
中国
传统文化特质与品格之由来、
中国
艺术美学之发轿的最真实的素材。
甲骨文是古人刻在骨头上的文字,用于古人占卜,记录的作用。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商朝留下的文化产物,距今约有3600多年的历史。
从一串串符号中领略“一片甲骨惊天下”的神奇。甲骨文的发现,把
中国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向前延伸了上千年,并且传递给我们很多先祖的信息。直到今天,人们使用的很多文字,都可以追溯到那一片片古老的甲骨。
从 120 年前发现第一片甲骨开始,到如今已经发现的 4500 多个甲骨文单字中,已经有三分之一得到了公认的解释,足够人们去读懂大部分甲骨上的文章。这就是汉字的源头甲骨文,给今天的我们带来的“一片甲骨惊天下”神奇与传承。
二层的
中国
文字发展史分为五个展厅。
第一展厅主要介绍汉字的出现及其演变。
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曾出现过几种古老的表意兼表音的文字,如西亚的锲形文字,
埃及
的象形文字,
印度
的哈拉伯文字等,他们是早期文明的重要标志,但由于种种原因,均被历史淹没,唯有
中国
的文字以其与时俱进的品格与博大宽容的胸怀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第二展厅主要介绍金文的出现及发展。
金文,是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的总称,金文应用的年代有1200多年,在众多的先秦文字中,金文文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反映了秦用小篆统一文字前1000多年间
中国
文字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
第三展厅主要介绍隶书的发展及演变。
隶书,以其实用性强,易于书写的特点,在汉代取代了小篆的地位,成为主要字体。两汉四百余年间,书法由隶分变为章草、楷书、行书。书体的不断变化使汉字书法艺术不断发展,给
中国
传统文化注入了鲜活的灵气与勃
勃生
机。
秦“海内皆臣”砖,书体为小篆。
两汉玺印文字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构平直
方正
,风格雄浑典重,汉代之风兴盛,书体风格为后世推崇。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注重字源的文字学经典著作,也是全世界最开始的大字典其一。由东汉许慎历时22年编写完成。全文以小篆书写,逐句表述字体来源于与本意。《说文解字》是许慎一生的精力,因为他的不朽无私奉献,后代尊称他为“字圣”。
《说文解字》舒中阐述了关于汉字结构的“六书”,即:假借、转注、形声、会意、指事、象形。
第四展厅主要介绍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字及发展。
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20多个民族不同程度的使用本民族文字,在现行民族文字中,
蒙古
族、藏族、维吾尔族等民族使用历史上形成的传统民族文字,这些文字的文献和文物为我们了解我国古代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