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文字馆文峰塔,城隍庙韩王庙阅读:904/59
相关目的地:安阳
出发时间:2021-10-02
出行天数:3 天
人均:1000RMB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3519415.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更多游记请看: 诗和远方——我的游记分省总目录
http://www.mafengwo.cn/i/11406786.html
相关游记:
国庆文博之旅——
河南
省博物院补遗2021.10.2
http://www.mafengwo.cn/i/23454347.html
尘封千年殷墟梦,一朝繁盛万骨枯2021.10.3
http://www.mafengwo.cn/i/23518669.html
*********************************************************************************************************
安阳
市区除了殷墟,还有几处可以游览:
中国
文字博物馆、天宁寺文峰塔、城隍庙、韩公祠。我们住在
安阳
汽车站旁边,去天宁寺塔步行十分钟即可,其它几个地方稍远,可以打出租车。
1.中国文字博物馆
在一个非首都、非省会、非现代发达地区,获准建一个名为“
中国
某某博物馆”,可见
安阳
对
中国
文化的贡献之大。
1.1 奢华外观
到任何城市或文化古迹,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建筑风格。文字博物馆的外观金碧辉煌,具有典型的殷商宫殿建筑风格,极其高大上。
迎面是硕大的“字”形坊,这是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汉字,很有对称美。
”字“的本意其实是”哺育“,宝盖头是子宫,里面一个胎儿,既是会意,也是形声,构字非常巧妙。有一个成语叫”待字闺中“,是说未出嫁的女性,这个”字“就是此意。而文字的”字“,则是假借。不过是不是也有”文字哺育文化“的含义?
博物馆区域最前方,就是“字”形坊前面,有两尊金黄色的“玄鸟”塑像。它是殷商的图腾,玄鸟纹在商代青铜器上随处可见。
“七朝古都,
中国
安阳
”。这是如何说起?殷都是重量级的古都,这个自不必说,其余六朝呢?估计是把“邺城”算上了。建都邺城的政权有后赵、冉魏、前燕、后燕、东魏、北齐,不过这几个都很短命,历史贡献也小,而且邺城介于
安阳
和
邯郸
之间,
邯郸
也宣扬他们才是“邺都”,所以“七朝古都”有注水之嫌。
在通向主馆的干道两侧是由铜质甲骨片组成的碑林,隐含了殷商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元素——甲骨文和青铜器。
殷商青铜器上常见的兽面纹、夔龙纹、象纹、蝉纹都作为很重要的装饰元素出现在博物馆建筑的各个地方。
继续前行就进入序厅。序厅上面是圆拱形玻璃屋顶,即天圆,大厅方形,即地方。周围那些小灯则代表着星星。
四面浮雕上信息满满。北面表现
中国
文字载体发展史:最上面的是史前陶文,往下依次是甲骨文、金文、石鼓文,最下方是书写在纸张上的《兰亭集序》。这些反映了汉字从陶器刻画、甲骨契镂、到铸于铜、勒于石,最终发展到纸张书写的历程。南面浮雕着重表现殷墟至宝——甲骨文。
西面浮雕集中表现各少数民族文字,选择了典型的吉祥话语,有蒙文、藏文、维文、壮文。还有一些现在不再使用的少数民族文字。这些浮雕的内容浓缩了
中国
文字的概况,表现了
中国
文字的丰富多彩和源远流长。
博物馆复原的殷商建筑很恢弘,文化设计精妙绝伦,不禁让人对馆藏内容很期待。然而我赞成蜂友“翩然一沙鸥”的话:“博物馆外观金碧辉煌,但在我看来多少有些形式大于内容。不是说内容太差,而是外观太宏大了”。
1.2 从甲骨文到印刷体
博物馆专门开了一个“一片甲骨惊天下”展厅详细展现甲骨文的发掘和研究。首先看到的是金石学家、“甲骨文之父”王懿荣,是他第一个发现了甲骨文的价值。
这是模拟民国时期的发掘现场。
殷墟的第一批发掘者和考古界的前辈大佬们合影。
今年是壬寅年,这种六十甲子“干支计时法”甲骨文中就有了,而且出现频率极高。这种文化一直流传下来,贯穿了整个
中国
历史。
我们在殷墟的长廊里见识了甲骨文书法的美妙,在“殷墟博物馆”的水池里欣赏过从董作宾的“日在林中初入暮,风来水中自成文”。这里还有董作宾的另一集甲骨文对联:“告往知来其学日益,先畴旧德乃家之光”。看那个“光”字,人的脑袋上顶着一团火。
汉字的发展,体现在字形字体和书写工具两方面的不断变迁。后面的各个展厅,按照时间顺序,从仓颉造字、甲骨文、钟鼎千秋、先秦陶文货币文字、简牍文字、始皇统一小篆、汉魏碑文、隶书楷书,直至现代汉字简化。内容太多,只能选一点点图片传上来。
“商王问卜”。甲骨文实质上是用来占卜的“卜辞”,自成系统,格式统一。商朝之前没有成型的文字,但一直在孕育发展中。
传说造字的始祖是黄帝的书记官仓颉,这当然是神话故事,不过“字法自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它自然就慢慢形成了。像良渚、二里头都出土了大量刻画符号,那就是文字的雏形。到了甲骨文,量变引起质变,汉字六种构字法逐渐成型。
金文出现的时间并不比甲骨文晚,只是商朝的金文“惜字如金”,青铜器上只刻寥寥几字,如“司母戊”“妇好”。到了周朝,金文开始风行,动辄弄几百字的铭文。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金文也有所不同,
比如
“王”字,虽然
大同
,也有小异。
金文也叫钟鼎文,刻在各种青铜器上。下面左图是从
三门峡
虢国博物馆借来的重器——虢仲甫。“甫”就是“豆”,盛放调味品的器皿,它是件殉葬礼器,墓主人是西周时虢国的国君虢仲。甫盘的底部有铭文二行五字,竖款排列:“虢仲乍旅甫”。放大了看得很清楚。右图是战国时楚国贵族“平夜君成”墓里的兵器——铜戈,利刃上用“鸟篆体”刻了五个字:平夜君成戈。
与此同时,陶器、玺印也是书写的重点区域。左图是“郑韩
故城
”出土的
韩国
陶片,右图也是战国时的一枚印章,上面的字很清楚,就是不认识。
货币上也有文字,左图是楚国的布币,右图是“齐大刀”。
秦始皇统一文字后,文字发展得很快,从金文、小篆到隶书。然后隶书又催生出楷书。下图都是东汉时的残缺石碑,上面的字体都是接近楷书的隶书。
第一部字典毫无疑问是许慎的《说文解字》。此后楷书一统天下,行草用以丰富书法。
简化汉字的支持者总不放过各种溯源。我个人认为:适当地简化是对的,但是一味地瞎简化,就会矫枉过正,严重扰乱汉字的构字体系,还把文化内涵都简化没了。这不是功臣,而是民族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