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殷墟博物馆 了解千年的文化阅读:2777/7
相关目的地:安阳
出发时间:2021-04-15
出行天数:1 天
人均:1000RMB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2288384.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殷墟,原称“北蒙”,是
中国
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
河南
省
安阳
市,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 殷墟,自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国的255年间,这里一直是
中国
商代晚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商灭亡后这里沦为废墟。
殷墟是
中国
最重要的古代都城遗址之一,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殷墟的发现把
中国
有文字记载的可信历史提前到了商朝,并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甲骨学。2006年7月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殷墟遗址由殷墟王陵遗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构成。
殷墟王陵遗址(世界“第二个古
埃及
”)是商王朝的皇家陵地与祭祀场所,举世闻名的司母戊鼎出土的地方。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今,在这里相继发现了13座王陵大墓、2000多座陪葬墓、祭祀坑与车马坑,出土了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陶器等,被公认为殷商时期的王陵所在,是
中国
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宫殿宗庙遗址又被称为殷墟宫殿区,这里发掘的53座建筑基址,是殷墟宫殿宗庙区的主体和殷王都全盘规划、布局结构的重心所在,目前,在宫殿宗庙区已发现大型夯土建筑基址80余座。这些建筑基址形制阔大、气势恢宏、布局严整,按照
中国
古代宫殿建筑“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格局,依次排列,分布在以宫殿区为中心的范围内。
殷墟宫殿宗庙区还分布着为数众多的甲骨窖穴。自19世纪末甲骨文发现以来,这里共出土甲骨约150000片,震惊了世界。这些甲骨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祭祀、田猎、农业、天文、军事等,涉及商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称为
中国
古代最早的“档案库”。
洹北商城,是商王朝中期的都城遗址。位于东殷墟保护区北部,洹北商城的宫殿区位于城址南北中轴线南段,显示出我国城市布局的早期特征,是城内核心部分。宫殿区内现已发现大型夯土基址30余处。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号宫殿基址面积达1.6万平方米,是迄今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商代单体建筑基址。城址北部(宫殿区以北)近200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分布有密集的居民点。房址、墓葬、灰坑、水井密布其间。
过去对殷墟的了解知之甚少,只知它是甲骨文的发现地。2021年4月15日,我们专程到
安阳
,参观了殷墟王陵遗址和宫殿宗庙遗址。
殷墟遗址博物馆位于
河南
省
安阳
市洹
河北
岸,毗邻殷墟遗址核心区,与殷墟宫殿宗庙区隔河相望,占地面积268亩,建筑规模5.1万平方米。殷墟出土文物数量多达上百万件,其中珍贵文物已达50000余件。
博物馆的大门是仿甲古文“门”字的写法建造,看似简单,却是最原始的大门。走在进入展厅的鹅卵石路上,仿佛穿越刻有年轮时空隧道,一步一步走近距现在3300年前殷商王朝。
商朝是
中国
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一个王朝,由商汤建立,从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经历17代31位国王,公元前1046年末代君王商纣王被周武王击败而亡国,历经554年。
商朝的都城经过多次迁徙, 大约在公元前1298年,由第20位王盘庚迁都到殷(今
河南
安阳
的小屯村),在此地商朝逐渐繁荣发达,是商朝的鼎盛时期,所以商也称为殷商。这座商朝都城在武王灭纣以后遭到破坏,逐渐废弃,成为废墟,即为现在的殷墟。
走进殷墟博物馆,走进千年的文化里。看着陈列的一件件出土文物,厚重又古老的气息扑面而来,彷佛置身于那个殷商的朝代。
殷墟王陵区出土的司母戊大鼎在世界上最负盛名的青铜礼器,高达133厘米, 口长79.2厘米,重量达875公斤, 是至今世界上发现最大的铜器鼎,是青铜器中的珍品。鉴于这件文物十分的珍贵,原件藏
中国
历史博物馆。殷墟博物苑为便于游人参观,将其仿制放大露天陈列在大殿前的广场上。此鼎造型庞大雄浑,纹饰精美细腻,是
中国
青铜器文化中的瑰宝,美术史上的璀璨明珠,为“世界之最”。其铸法先进,青铜器配方之科学,令当今冶金专家为之叹服。铸造这样的重器,需要高度的技艺和组织劳动的经验。这件巨大的青铜方鼎反映了商代奴隶制的发达和人民高度的创造能力。
中国
青铜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殷墟出土的大量的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形成了以青铜礼器和兵器为主的青铜文明,达到
中国
青铜时代发展的巅峰,在
中国
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殷墟在青铜冶铸方面辉煌的成就使其成为世界古代青铜文明的中心之一。
殷墟发掘出的车马坑,为
中国
考古发现最早的畜力车实物标本,由此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车和使用车的文明古国。车马坑的发掘展示了殷商时期道路交通的基本雏形,为硏究商代社会的阶级、等级制度提供了依据。华夏幅员广袤,畜力车是古代先民陆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殷代的马车造型美观,结构牢固,车体轻巧,运转迅速,重心平衡,乘坐舒坦。殷代车马坑不仅展示了上古畜力车制的文明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奴隶社会残酷的杀殉制度。它是国人最形象的历史教科书。
商代陶器制造业己很发达,技术臻为完善,能生产大量外形美观,坚硬实用的印纹硬陶。
商人酷爱玉器。殷墟大量商墓中的墓主人以玉器为随葬品。特别是商代贵族死后,广泛使用玉器陪葬。殷墟玉器的种类有璧、环、璜、玦、琮形器、圭、簋、盘、龙、凤、鸟、虎、象、熊、猴、鹿、马、牛、狗、兔、兽头等。在博物馆展出的玉器,仅仅是商代玉器中的一小部分,属不同社会阶层的用玉。这些玉器一方面展现了商代玉工精湛的琢玉工艺,更反映了商代贵族
和平
民的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在殷墟博物馆最令人振憾的是甲骨文的发掘。在19世纪末,
安阳
小屯村农民在耕地时经常发现一些甲骨。据说有个叫李成的人,身上长滿脓疮,没有钱看病,就把自已挖出的甲骨碾碎敷在患处,竞然治好了脓疮。他为了赚钱,把挖到的甲骨以“龙骨”的名义卖到了中药铺。
1899年秋,京城有个叫王懿荣的清朝官员,到
达仁
堂中药铺买中药,在一味中药龙骨上发现了一些特殊符号。王是清晚期优秀学者,考古学家,对这些符号发生浓厚兴趣,认为是古代文字。追踪线索来到
安阳
小屯村,找到甲骨文发现地。
甲骨文作为汉字的鼻祖,也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证明了汉字起源于
中国
,还证明了汉字的由来,对于
中国
文化历史几千年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甲骨文的发现把
中国
有文字记载历史上推500年,真是一片甲骨惊天下。到目前为止已挖掘出15万片甲骨,国内收藏有12万片,流落到美、英、日、韩等国3万片左右。
距今3300年前的商朝社会,对于很多自然现象不能够解释,所以凡事依赖于鬼神,经常占卜。殷商时期是占卜最盛行的时期,商王和贵族几乎每事必卜。所用的材料是龟腹甲,兽骨(主要是牛肩胛骨)他们在龟腹甲或兽骨的背面凿上很多圆孔和长槽,把燃烧的木炭放到其中进行灼烧,骨片的正面会产生裂纹,商人根据裂纹的走向来判断吉凶,然后把结果刻上去,通常是殷人的占卜记录或记事,称这上面的文字就为甲骨文。迄今殷墟已出土刻辞甲骨约15万片,记有5000余单字,卜辞10余万条,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
中国
文字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