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汴梁一梦,十里繁华阅读:1.8w/27
相关目的地:开封
出发时间:2023-02-03
出行天数:2 天
人均:300RMB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4073584.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汴京一梦是繁华
中国翰园
汴京,一个满溢着古老诗意的名字。宋人诗曰,“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汴京的繁华,足够融化旅人的寒冷与眼泪。
然而,楼台上的辉煌灯火也可能是日行千里的狼烟。今日亭阁明日藜,一座城的繁华转瞬即逝,一如踏在雪地上的脚印。这座历史上曾辉煌一时的都城,只在我的童年记忆里留下过极其微弱的涟漪。
健康主题公园-开封城墙
从孩童到大学时代,我对
开封
的印象似乎一直停留在“
开封
有个包青天”的程度。小时候看电视剧,记住了辜负秦香莲的陈世美,还有那只换太子的可怜狸猫。稍大些听京剧,竟又碰上了这两出老故事。这个“黑脸上长了个月牙儿”的人,莫名其妙跟着我从童年跑到了青年。都说童年记忆是种不确切的乡愁,对
开封
的想象可能也只是空置了十多年的童心未泯。事实上,即便在到达
开封
前,我依然不确定这是座怎样的城市,这里有着什么古老到在文化史上“说话带着分量”的遗存。
中国翰园
下了火车,拖着行李随公交穿过一半的城市。方才发现
开封
原来也是座水城,同
聊城
那座孤住在水上的东昌府相似,充满了人文的灵气。
沿水而居,总能生出点浪漫的基因。宋人才深,整日与家国、万物、事理、内心打交道,使得汴京成了李清照的金石书乡,成了柳永的平康巷陌,又成了崔颢的津树棹歌。
这是四千年历史的水,很容易生出些属于文人的灵气。北宋,是
中国
文学史上最灿烂的时代,是绣口一吐,就能在砖缝里开出绿洲的时代。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都曾居住、出入于汴京。他们让这座城市活出了春雨般的诗意,于是真正成了柳永眼中那个“画鼓喧街,兰灯满市”的严城。
天波杨府
像是积了三千年的尘土突然被擦亮,北宋为
开封
点亮了前所未有的高光。画家张择端,将它定格为喧嚣热络的《清明上河图》;这里出了个杨家将,满门忠烈;一本《水浒传》,将一个时代的伤痛收入书卷;还有那个铁面无私的包青天,被缝进影视歌谣的衬里,贴着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
还有尚在懵懂岁月的李清照。如果说
青州
收藏着李清照的壮年,婺州独占暮年,那么
开封
毫无疑问享有全部的幼年与青年。黄昏莹莹的灯火里,她与赵明诚,这个后半生最重要的人完成了神圣的仪式。那时候,北宋尚在,丈夫未故,寒冬的一切烦恼都还与她无关。
繁塔
毫无疑问,正是这样的繁华,催生了
开封
足以留存至今的文化和建筑遗产。早在后梁开国君王朱温定都
开封
时,后来繁塔所在的地方就被用作阅武台。后周时期,
开封
仍为都,在台上修建了天清寺,作为给周
世宗
柴荣庆祝生辰的“功德院”。想来,灭佛大概就像加税,只要不浇到自己头上,应当是感受不到冷的。
北宋,天清寺已称为汴京四
大名
寺之一。开宝年间,寺内建起一座九层砖塔,名兴慈塔,因建于繁台之上,又称繁(读“婆”)塔。几乎同一时期,
开封
铁塔的前身也出现在汴京城内。这两座集北宋的汴京记忆于一身的高塔,是
开封
真正的“旧山河”。它们的身世也都挺好笑:一座叫做铁塔,却是琉璃制作;一座仅剩九层之三,却显得十分和谐匀称。
繁塔
事实上,
开封
市区内主要的几个景点,虽大多可追溯至唐宋甚至更久远的北齐,实际历史却都不十分长久。
比如
天波杨府是为纪念抗辽名将杨业而建,但毁于兵燹,上世纪末重建;最有名的
开封
府衙,更是新世纪的产物;还算有历史的相国寺、龙庭大殿,也不过是清代产物,在历史的“论坛”上没有太多的话语权。
更不巧的是,就连那座琉璃做的铁塔都没给我当面寒暄的机会。我到的时候恰逢疫情,大门紧闭,不得入内,只得略显枯燥地远远观瞧。只有隐于市郊的繁塔,仍能替我勾勒千年前那场盛世的轮廓。
铁塔公园
仙之人兮列如麻
倘若不翻开建筑史书籍的边边角角,你很难从繁塔精修巧珍的面容上,察觉到这曾经是一座近百米高的庞然巨物。
如今,同样历尽千载的铁塔,已然成为
开封
的绝对高度。然而,在曾经的九层繁塔面前,铁塔定要多了分小鸟依人的秀丽。古代民间有句顺口溜,“铁塔高,铁塔高,铁塔只到繁塔腰”,便写尽了这座九层高塔的恢弘气势。汴地有诗云:“台高地迥出天半,了望皇都十里春”。繁台春色,即为著名的汴京八景之一。
繁塔
这是
开封
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塔身内外壁均镶嵌瓷砖,尤以外壁居多,砖中凹陷成圆形佛龛,龛中有佛像凸起,题材各异,姿态万千。佛像共108种,足足有7000余尊。由于某些原因,上层保存相对完好,但下层残缺较为严重。其中,有神似
平遥
双林寺“最萌罗汉”的阿氏多尊者;有身胯青狮和白象的文殊与普贤
菩萨
;有单腿胯坐、不拘一格的自在观音;有六臂和十二臂的如意轮观音……塔基南北均辟券门,皆能出入,但互不相通。其
中南
门内为六角形塔心室,顶部施叠涩砖藻井,造型颇为宏大,酷似
开封
延庆
观玉皇阁内之景象。
繁塔
与官建铁塔“平地起高楼”的效率不同,始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年)的繁塔并非官方修筑,而是民间“众筹”建造的,因此筹建周期相当长。甚至在开工若干年后,才刚搭了个地基。开工十余年,筹款工作仍未停止。最终,繁塔从筹款到竣工,足足走过了大约二十个春秋,可以说是“开局不顺”。
繁塔
繁塔
繁塔
泥泞的路,往往从这头一直坎坷到那头。命运之于这座传奇高塔,展现出了十分吝啬的一面。至元代,繁塔在雷击中毁去两层,仅剩七层,但仍不吝以高大称誉;明初,太祖以“铲王气”为由削去繁塔上部多层,“七级去其四,止遗三级”。
清初,人们终于在残存的三层塔之上修了一个平台,并仿照已损毁的塔身缩成六级小塔,置于其上,一时成为独特奇景。那之后,凄风暮雨终于走向
平和
,这个令人忍俊不禁又拍手叫绝的独特造型便一直流传至今。
繁塔
就在人们都以为繁塔的悲剧早已句落尾结之时,1984年的地宫发掘又给出了重重一击。深藏地下约1.7米深的繁塔地宫口,只见得掀落一边、裂为两块的石板。地宫内空无一物,显然已遭盗贼光顾过。这段故事的具体细节至今无法着墨,或许只能永远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了。
好在,那几千块列队齐整的砖块仍在。方圆之间,如同一个个方块字印于时代的书卷页上,拼凑成大宋的华彩篇章,等待着人们细细品读。
繁塔
故国悲秋生华发
历史上,文学的盛世,总以山河的零落为代价。金人铁蹄南下,先灭辽,后荡宋。故国南去,从此北望。但寒风里依旧不缺瑟缩的文人,他们裹紧单薄的衣领,脚步干练而沉重,尽量不让时代的雪落进灵魂深处。南宋出使金国的使臣韩元吉,为汴京曾经的繁华写下过如此一笔:“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只是,繁华是诗里的远方,生活是眼前的苟且。彼时的汴梁,已成为金朝的“
南京
”。时代披上华发,雪落尽,空烟灭,只叫人嗟叹。
龙亭公园
在我看来,
开封
古老的水是极温柔的。这水稠得能困住明月,若是游子见了这样的月亮,恐怕一定会生出点回乡的游思的。于是柳永也抛下一世浮华,然后“想帝里看看,名园芳树,烂漫莺花好。”妙哉,妙哉!一句汴京莺花好,就足够写尽千年的诗意。
中国翰园
即便是
新建
的、毫无生气的园子,一旦沾上了
开封
的水,顷刻间拥有了汴京的味道。当我穿梭于天波杨府、翰园碑林
和龙
亭时,总疑心这城市的建造者与我分享着同样的心境,知道这水像丝线,能够穿起时代的脉络。这才把所有景致都建在水边,且逐个相通,你甚至不需要出门再进门,就能直接穿梭到另一个景区之中。这样的安排,实在令人欢心。
龙亭公园
于是当我站在龙亭大殿前的
高台
上眺望全城,眼前覆盖了一层层历史的街道与巷陌依旧是北宋的模样。或许我们都倾向于记住一件事物最辉煌的样子吧,就像裙子总被念及参加过的最盛大的舞会。忽然觉得这一汪水和西子湖有些相似之处,都具有余秋雨所说的遗迹之绵密,与历史之厚重。唯一的不同,大概是一个收纳了北宋的繁华,一个浸润了南宋的无奈。月明星稀的夜晚,月亮斜落在湖上,千年不变的诗意涌上来,
杭州
成了
临安
,
开封
回到汴京。
珍楼奇阁罕见瓦
金朝之后,
开封
便失去了都城身份的庇护,熙熙攘攘的汴梁日渐受到冷落。绝望中的
开封
人好像突然想起来自己的另一个身份:“黄老”道教的发源地。他们把皇帝和老子的故事翻出来,又摊开地图在轩辕楼和老丘上圈圈点点,接着陷入思索,试图给冬日萧瑟的
开封
重新妆点一下,画两片红唇,补一个清清爽爽的淡妆。
延庆观
元太宗五年,重阳观出现在包公湖
东北
。后来又改名
延庆
观,是为纪念全真教创始人王喆在此传教并逝世而建造的。他入道前的名字叫王重阳,就是金庸小说里经常出现的那个“华山论剑”的胜利者。
开封
人低调,这座全国三大道观之一的
延庆
观始终不温不火,只停留在当地人的眉梢心头,宝贝一样珍惜着。
延庆观
这位王重阳,历史上也是个颇有气节的人物。金庸所写的“活死人墓”,历史上确有原型。据说王重阳作为宋朝遗民,不满于金人的统治,便佯装发疯,还为自己掘了坟墓,跳入其中待着,以表达自己不愿合作的气节。后来创立全真教,在全国各地传道,途经
开封
,病死于此。
开封
人念其气节,遂建造了这座道观用以纪念。
不过金朝末期,道观便毁了。元太宗时期修复,规模倍增,不料元末又毁。明代部分修复,后几经重修,跌跌撞撞地走到今天。
延庆观
这座道教建筑群的外貌,属实是相当罕见而奇特的。我想,它的存在意义,不止是网上说的“保持
开封
建筑年代跨度完整”那么简单。
延庆观
道观的主体建筑玉皇阁,是一座著名的无梁阁。整座建筑不施梁木,全由青石、青砖和琉璃构件搭建而成。下层为方
方正
正的方形,与其他楼阁别无二致;中层突然过渡到八棱形,并用绿琉璃瓦做出了连续环绕的山花,像连绵起伏的峰峦,这样的转换是相当罕见的;上层起了一个八角形的亭子,其中供奉玉皇大帝,但上中两层与下层并不相同,体现了玉皇大帝不食人间烟火的特性。不得不说,如此设计是大胆、前卫而寓意深厚的。
延庆观
延庆观
还有一处,玉皇阁内采用砖墙穹顶设计,这在伊斯兰建筑中颇为常见,但在道教建筑中鲜有见到。或许这座楼阁的建造,有受到过伊斯兰教建筑的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