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书法万里行第三站~河南博物馆阅读:1032/2
相关目的地:郑州
出发时间:
出行天数:
人均: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4197738.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一个冲动的决定促成了一次精彩的旅行,原先没想要这么早来
河南
,因为没啥我心心念的大碑大帖,虽然
洛阳
有“惟其用宁”特展
和龙
门石窟,但房价随牡丹花季一路狂飙,令人望而却步。
疫情期间,尤其是去年
上海
不堪回首的三个月,文保博主白老师的历史中旅行分享了几次关于石窟寺和帝陵的线上直播,深深慰藉了不安的情绪,在历朝历代的造像、壁画、古建筑,甚至是黄泉下的墓葬艺术中得以宽慰和安宁。本来计划着先去
陕西
看西汉帝陵,无意中看到白老师发了一个“天地之中”的行程,就报名了。具体看下一个帖子。
提前一天绿皮车连夜慢摇到
郑州
站。
河南
博物馆9点开门,大咖说必须3人才能成团,没约成,就自己慢慢看。门口寄包还是比较方便的,自动柜满了可以到门房人工寄存。
九千年的绝响~贾湖古笛
出土于1987年
河南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
舞阳
贾湖遗址第六次发掘中,位于墓主人左腿股骨外侧。同时出土的另一支精美骨笛,当时是放置在墓主人腿骨内侧的。在6次发掘中,先后出土了25支骨笛,而标号为21号的骨笛是其中最为精美的一件。
九千年前,一只仙鹤死去,把翅骨留在原始人的村落里。人们捧着它,耳边响起鹤群哀悼的声音。
这是现代的声音,也是一千年前的声音。这支骨笛,有九千年的历史,是最远古的声音。
穿行在骨笛孔洞之间的,是九千年前人类的呼吸,那是文明的先声。
曾经无数次在如果国宝会说话,被杨晨的叙述吸引。如果你也曾听过它的声音,大概就能理解,那时风动,此时心动了吧,强烈推荐每天两场的古乐演出。
杜岭方鼎
郑州
之所以列入八大古都,杜岭街出土的两件方鼎功不可没。略大的一件被命名为杜岭一号鼎,通高100厘米,重达86.4公斤,收藏于
中国
国家博物馆;稍小的一件被命名为杜岭二号鼎,重64.25公斤,收藏于
河南
博物院。可惜目前馆藏中,听解说员介绍原展位出放置了同时期的一尊。
“就一眼,直刺心底——
郑州
,确实是一座王者之都了!一米来高、3500多年前的两尊青铜方鼎,这,绝对不是一般人,也不是一般贵族能够使用的,只能属于商代王室的重器!何况不是一尊,而是成双成对!就是之后,成双成对出现的,一般王室使用的也比较多。即使是一尊大鼎,也必然与商王室祭祀有关,何况两尊大鼎非常有序地安放在一起!自打那一刻起,几十年来,在我心中,
郑州
商城遗址就永不再是一座普通的商代城市遗址,而是一座真真切切,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王者之都了!”1974年9月,借着微弱的灯光,在黑乎乎的地道里看到锈迹斑斑的杜岭方鼎后的“第一反应”,
河南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杨育彬先生脱口而出的就是“王者之都”——“两尊青铜大鼎,破土欲出,峥嵘乍见,这种不言自威,这种冲天霸气,非王莫属!”
郑州
商城遗址是商代前期的都城遗址,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目前于
郑州
商城发现有青铜器窖藏坑3处,集中出土了大批的商王室重器,分别为:1974年发现于杜岭街的铜器窖藏坑,出土铜器3件,其中
大方
鼎2件,鬲1件;1982年发现于向阳回族食品厂的铜器窖藏坑,出土铜器13件,其中
大方
鼎2件,大圆鼎1件,小圆鼎、尊、觚各2件,、卣、中柱盂、盘各1件;1996年发现于南顺城街的青铜窖藏坑,出土铜器12件,其
中方
鼎4件,、爵、戈各2件,簋、钺各1件。
我猜,这尊方鼎可能是另两个坑其中一个的,忘了看介绍。
战神的酒器——妇好鸮尊
在商代,鸮是商朝人喜爱和崇拜的一种神圣的鸟。有些专家认为商朝人甚至把鸮视为“战神鸟”,是对敌作战时胜利的象征;也有专家认为,商朝人把鸮看作是地位和权力的象征。而在古代西方,猫头鹰被视为智慧的象征,是
雅典
娜的爱鸟。
在已经出土的商代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石器等器物上,人们常常可以看到鸮的形象,最著名的莫过于
河南
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妇好鸮尊。
传说妇好经常与武丁王并肩作战,是武丁王的左膀右臂,深得武丁王的信任与疼爱,武丁王给了妇好很多奖赏。妇好拥有自己的封地和军队,同时还是国家的主要祭司和占卜之官,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祖、祭神和占卜等重大活动。妇好在战场、宗庙、商朝的疆土上都留下了辉煌的印迹。武丁王对她十分宠爱,经常向鬼神祈求保佑妇好健康。
妇好死后,武丁王将其墓建立在自己处理政事的宫殿旁边,以便自己随时都能守护着她。当然,武丁王还为他的王后举行了最高规格的葬礼,以活人殉葬,并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等伴随着妇好长眠于地下,而这个精致的“妇好鸮尊”就是其中之一。
西周邦交礼节的见证——“匍”雁铜盉
盉,青铜礼器。其基本形制特征为:硕腹,腹部一侧斜生长管状流,另一侧有一,三足或四足,有盖,盖多以链索与器身相连。
“匍”雁铜盉,1988年出土于
河南
省平顶山应国墓地。盖内有阴刻铭文43字,笔画均匀,字迹清晰。
“匍”雁铜盉器身做雁形,圆形器口开在背部中央,口外敞,斜方唇,
高领
内束,腹腔呈圆角长方形扁体状。雁颈曲而上扬,昂首前视,双目圆睁,扁嘴微张,自然形成盉流。雁尾部有一个做蜷身上扬的龙首形手,扁腹下附四柱形足。器口上有子口器盖,盖略向上隆起,中部设一上粗下细的捉手为盖纽,捉手内饰蜷曲鸟纹,盖边缘塑饰不分尾的长鸟纹,与站立在雁尾上的一圆雕铜人相连。此人双手抱住器盖上环形纽,双脚之间有横梁,与雁尾上浮雕牛头饰顶端的环纽相衔接。铜人发型为竖髻,高绾于头顶,发丝细密而整齐,面庞消瘦,五官清秀,上身赤裸,下身着十褶裙,腰束饰有连续菱形纹饰的革带,脚穿浅筒靴。
组佩仪制显君威—— 七璜联珠组玉佩
西周时期人们崇尚美玉,尤其是当时的贵族,常以佩玉的形式来标榜自己的圣洁仁德,并将其视为自己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随着西周时期人们对玉的追捧,结构繁杂的玉组配饰开
始兴
盛,其中不乏大型多璜玉组配饰。
20世纪90年代,
三门峡
虢国墓地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数量之多、品种之全、价值之高,在目前的西周考古中十分罕见。其中组玉佩的出土更是引人注目。虢国墓地共出土3件多璜组玉佩,除了20这件七璜联珠组玉佩外,另两件为六璜联珠组玉佩与五璜联珠组玉佩。
同时期出土的还有,虢季铜甬钟、铜方壶和鼎。
对于虢国,成语中有“假虞灭虢,唇亡齿寒”的著名历史典故,讲的就是春秋时期,晋国想要扩张国土,用计借道虞国攻打虢国,在凯旋途中一并把虞国灭亡。
虢国,两周时期重要的姬姓封国,其开国君王虢仲和虢叔是周文王的同母兄弟,曾辅佐周文王扫平周边势力,在周王朝的崛起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开始在全国大规模分封同姓诸侯,虢仲、虢叔所封之国便是两个重要的姬姓国。虢仲、虢叔同以“虢”为国号,后人以东虢、西虢区分,至于谁是东虢,谁为西虢,古人却说法不一。目前,较多人认可虢仲封东虢(今
河南
荥阳
附近)、虢叔封西虢(今
陕西
宝鸡
附近)的说法。两虢起着周王室东西两面屏障的作用,拱卫着都城镐京。
著名的虢季子白盘,就是西虢季子白讨伐戎夷大获
成功
之后,为纪念周夷王的赏赐而制作的,整个讨伐事情的经过以铭文的形式铸刻在盘上,让后世子孙永世不忘,可见周王室对虢国的倚重。
哈哈,前阵子我刚好临了一通。
命运曲折的灵动之作——莲鹤方壶
河南
博物院与
北京
故宫博物院,分别藏有一件莲鹤方壶。这两件莲鹤方壶原本是一对,它们硕大的器形、优雅的曲线、纯熟的工艺、精美的纹饰,尤其是顶端盛开的莲瓣之中挺立着的展翅欲飞的仙鹤,清新隽永,令世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