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 18『 盛世华章 -- 隋唐时期 ③ 』阅读:657/41
相关目的地:郑州
出发时间:2020-10-09
出行天数:9 天
人均: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2740157.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万千气象 -- 唐代社会人文生活
唐代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社会富足,文化生活异彩纷呈。唐人创造的众多艺术品,
丰润
饱满、富丽荣华,体现出唐人的审美旨趣,再现了当时的社会时尚和人们的精神风貌,折射出悦近
抚远
、融汇八方的盛世气象。
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
三彩文官俑
唐代(618~907年)
1931年
洛阳
市出土
三彩文官俑,唐代文物,高119厘米,头戴高冠,身穿广袖黄袍,袍边及袖口饰翠绿和粉白色釉,内着白裳,长垂至地,腰间束带,足蹬靴,立于椭圆形束腰镂孔座上,身材修长,双手拱于胸前,面部表情严肃。文官一词最早产生于汉代,据《汉书·刘敬孙叔通列传》记载:“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
东乡
;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
西乡
。”文官制度大约在汉武帝实行“察举”制度以后方始形成。其主要内容是选任制度。曹丕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
中国
文官制度的第一次发展,隋唐时期则迎来了文官制度的蓬勃发展期。隋炀帝开科取士,主要考察士子治理国家的能力,将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了更好地选拔官吏,唐代完善了科举制度,武则天更首创殿试,对选拔人才起到积极作用。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唐代士人多投身政治,出仕为官,唐朝许多宰相便出身于进士。唐代文官俑的大量出现正是这一历史背景的直接体现。
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
衣冠仕宦
唐代的陶俑,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把不同人物的形象、姿态、装束、地位、性格、表情等刻画得淋漓尽致,武官威风凛凛,文官文质彬彬,直观地反映了唐代官员的衣冠服饰和风采。
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
绘彩陶武官俑
唐代(618~907年)
征集
河南博物院
绘彩陶武官俑
唐代(618~907年)
巩义
市出土
河南博物院
绘彩陶武官俑
唐代(618~907年)
1961年
洛阳
市出土
河南博物院
绘彩陶武官俑
唐代(618~907年)
征集
河南博物院
三彩武官俑俑
唐代(618~907年)
征集
河南博物院
三彩文官俑
唐代(618~907年)
1931年
洛阳
市出土
河南博物院
三彩文官俑
唐代(618~907年)
征集
三彩武官俑,唐代文物,高86.5厘米,白陶胎,模塑。俑高鼻鼓瞳,双唇缄合,温文恭谨,袖手立于腰形墩座上。头戴鹛(音同合)冠,鹛翅展开。身穿宽袖袍,下着长裙着地,蹬软靴。衣施绿、白、褐釉,长裙白釉,墩座为黄、褐、绿三彩。鹛冠,是一种好武者常戴之冠。《旧唐书·张说传》记载“说因获嵩州斗羊,上表献之,以申讽谕。其表:臣闻勇士冠鸡,武夫冠鹛”所以在唐代,鸡冠和鹛冠都是以武力见长的武官之冠。为何好武者会以一种鸟类作为自己身份的象征而非虎豹呢?《晋书·舆服志》载:“鹛,鸟名也,形类鹞而微黑,性果勇,其斗到死乃至。上党贡之,赵武灵王以表显壮士。至秦汉,犹施之武人。”由此我们发现,武人以鹛为冠这种传统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在汉代以前,鹛冠多以歇尾进行装饰,偶有饰以雉鸡类形态的鸟型。整体鸟型的出现,可能与冠下加帻(音同责)形制的出现有联系,由于帻的缘故,使鹛鸟造型可以平放于顶部。而到了唐代,冠式增高,且巾子也有出现,坚硬的基础加上冠的高度与角度的变化,使鹛鸟的造型可以更好地整体表现,所呈现的角度也与冠式倾斜度相一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三彩武官俑便是这种形制的鹛冠。
河南博物院
三彩铠甲武士俑
唐代(618~907年)
1931年
洛阳
市出土
三彩铠甲武士俑,唐代文物,分别高87.3厘米和86厘米。1931年
洛阳
出土。两件武士俑,表情、造型基本相似,皆蹙眉鼓目,面颊丰满。其中一位武土头梳高髻、系角巾,另一位头戴护耳上翻的兜鍪。铠甲胸部分为左右,上有凸起的花饰,两肩皆有龙首披膊。自领下纵束甲带到胸甲处经一圆环与横带相交,腰带上半露出护腹的圆护。腰带下左右各垂一膝裙,小腿缚扎吊腿。右手扶胯,左手握拳前抬,拳中有孔,推测武士俑手中原应持有兵器。足蹬小头战靴,立于空心方座上。
河南博物院
唐代的铠甲式样繁多,据《唐六典》中记载有
明光
甲、细鳞甲、山文甲、乌锤甲、白布甲、皂绢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锁子甲和马甲,共计十三种,材质有铁、皮、绢、布等,以皮甲和铁甲为主。铁甲以
明光
甲最为典型;绢布甲,比较轻巧精美,应是武将们用于仪仗检阅或平时穿着;纸甲具有坚固轻便、成本低的特点,在宋代逐渐成为标准甲式之一,一直沿用至明清时期。武土俑作为镇墓神物,在唐墓中往往成对出现。这两件三彩铠甲武士俑,身材魁梧、挺立凝神、勇猛刚健、不怒而威,充满了力量,展现出大唐富丽堂皇的气象与神韵。
河南博物院
绘彩陶铠甲武士俑
唐代(618~907年)
1992年
巩义
市出土
河南博物院
绘彩陶铠甲武士俑
唐代(618~907年)
1991年
巩义
市出土
河南博物院
天王俑
天王在佛教造像中多有体现,显示出威武、勇猛、强悍的形象。佛教传入
中国
后,与
中国
武士形象互相渗透,成为墓中驱鬼辟邪的镇墓天王俑,往往成对岀现,是盛唐时期随葬俑群组合中的重要角色。
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
三彩天王俑
唐代(618~907年)
洛阳
市出土
河南博物院
三彩天王俑
唐代(618~907年)
洛阳
市出土
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
三彩天王俑
唐代(618~907年)
征集
河南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