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 24『 国宝特展 & 华夏古乐 』阅读:695/17
相关目的地:郑州
出发时间:2020-10-09
出行天数:9 天
人均: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2874719.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国宝特展
『12展厅 国宝特展 』
河南
博物院展览的一个新亮点,特展实行国宝“轮流做庄”制,每期一件国宝。本期第一个与观众见面的是名闻遐迩的贾湖骨笛,展览利用实物、图文展示及多媒体手段向公众全方位翔实地介绍了贾湖骨笛的挖掘出土、测音、材料工艺等情况。通过图示化、信息化、数字化等综合技术对展览进行深层次解读,便于公众更好地理解展览、了解中华文明。
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
前言
它 ----
来自8000年前的淮水之畔,
那里水草丰美,鹤舞鱼翔,
茅舍炊烟,稻花飘香。
它 ----
雕琢精细、乐音悠扬,
蕴含着贾湖人的文明密码,
见证了中原先民神秘的精神世界,
奠定了
中国
音乐文化的发展基础,
放射出世界文明史上一抹绚丽的光芒。
河南博物院
贾湖骨笛
器物名称:贾湖骨笛
所处时代: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时期(距今9000-7000年)
器物规格:长23.6厘米
出土时间:1987年
出土地点:
河南
舞阳
贾湖遗址M282号墓
距今7800~9000年的
河南
贾湖遗址,是同时期最为丰富的史前聚落遗址。1984年至1987年及2001年,这里先后出土了30多支用丹顶鹤尺骨制成的骨笛。笛孔有2、5、6、7、8之别,大多数骨笛仍为7孔。贾湖骨笛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被称为“中华第一笛”。
贾湖骨笛不只是
中国
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更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实验证明,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它的出土,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部
中国
音乐史,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其研究成果在
英国
《自然》、《古物》等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后,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目前,这一成果已被铭刻在
北京
“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的显要位置。
河南博物院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
玉门
关。”
对当下所有
中国
人而言,最早认识“羌”字,几乎都是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开始的;对汉、唐之后所有
中国
人而言,“笛”就是“羌笛”“胡笛”,它是胡人、也就是西域羌人的发明创造,并非华夏族原有的乐器。
但1984年-2001年,30多支截取仙鹤(丹顶鹤)尺骨(翅骨)制成的骨笛,相继在
河南
舞阳
贾湖遗址破土而出——而贾湖遗址,却是距今7800年-9000年的、华夏族先民聚居的史前聚落遗址!
贾湖骨笛横空出世,无疑为我们研究
中国
音乐与乐器发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但贾湖骨笛能够改写的,远非整部
中国
音乐史那么单纯简单。更为重要的是,贾湖骨笛作为罕见的史前神器、作为中华民族必须翻越的从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座珠穆朗玛峰,其对此后闻名于世的
中国
礼、乐制度,土生土长的
中国
道家、道教,乃至整个
中国
文化、文明的重要影响,恐怕语言文字也就只能略述一二了!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鹤是沟通阴阳两界的使者,仙鹤是凡人羽化升仙的坐骑——贾湖先民以仙鹤尺骨创制骨笛神器,说到底,奠定的是
中国
文化的原初之基。
河南
博物院收藏的这支贾湖骨笛,器形完整,且因石化而晶莹亮洁,近乎可与美玉争辉 -- 在目前发现的30多支贾湖骨笛中,这一遗世精品可遇难求,堪为“中华第一笛”代表作品。
在挤掉裴李岗遗址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大河村遗址出土的彩陶双连壶后,这支贾湖骨笛挺进
河南
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九大镇院之宝”的行列,成为史前古物序列中唯一一件入选
河南
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的神器。
河南博物院
1984年出土的骨笛由于残缺不全,因此是笛是箫?这件骨器怎么使用,有何用途?当时并不是特别清楚。直到1987年贾湖遗址M282号大墓被揭露出来 -- 两支完整的7孔骨器也随之出土。后经专家考证以及严格的科学实验,证明: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至此,“骨笛”被科学家正式定名为“贾湖骨笛”!“贾湖遗址出土有30多支骨笛,其中只有5支骨笛保存较好。在这5支骨笛中,以M282号大墓出土的编号为M282-20、M282-21的两支骨笛最为完整(M282号大墓只出土这两支骨笛,两支骨笛之所以获此编号,盖因考古发掘时,其在该墓60件随葬品中,出土序列分别排在第20位与第21位),尤以M282-20骨笛完美无缺,是贾湖骨笛中的精品。”
M282号墓是贾湖遗址中规模最大、随葬品最多的墓葬,据统计,该墓随葬品计有60件。这说明,该墓主人生前于这个在当今贾湖一带相继生活了1000多年的部落或氏族中,是有着特殊地位并有过特殊贡献的。因此,他的墓葬,在新石器时代物质条件还很不丰富的情况下,才会有这么多随葬品,才能成为“贾湖第一墓”。该墓出土了两支骨笛,M282-21号骨笛出土时置于墓主人左股骨外侧,M282—20号骨笛在墓主人左股骨内侧。这两支骨笛,在贾湖遗址出土的全部骨笛中,骨质最精美、制作最精湛、工艺水平最高、音质最优美。
正因为如此,“贾湖第一墓”出土的M282-20、M282-21两支骨笛,被誉为“绝代双骄”。而
河南
博物院收藏、展示的,就是这“绝代双骄”中的“一骄”。
河南博物院
小鱼儿、花无缺是古龙先生武侠小说《绝代双骄》中的“双骄” -- 如果以貌取人,少见风雨的花无缺胜出;如果以神取人,风雨兼程的小鱼儿胜出。
M282-20骨笛很像花无缺,
中国
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张居中先生认为,M282-20与M282-21虽是贾湖遗址出土的30多支骨笛中“最为完整”的两支,但以物理观察,“M282-20骨笛完美无缺,是贾湖骨笛中的精品”。
M282-21骨笛很像小鱼儿,历经风雨。“M282-21骨笛出土时,断为三截。”张居中先生说,“认真观察,M282-21骨笛虽断为三截,但并非入土后所损。它在墓主人生前,已经折断,可能是意外事件所致。M282-21骨笛即使不是墓主人的祖先所传,也是墓主人生前的骨笛精品。就是断为三截,但主人仍然不忍心弃之。在两处折断处的笛壁上,主人钻了14个小孔,用细线精心缀合后,继续使用。在新石器时代,在制作工具极其简陋的情况下,制造一支骨笛,决非易事。也许它的音质、音准都为主人所钟爱,也许它曾伴随主人经历过惊天动地的大事,故主人才虽折不弃,并利用当时最高的技术手段,钻孔缀合。它,必定是主人的心爱之物!”
张居中先生经过认真分析,科学推断:“花无缺”是“小鱼儿”的“克隆版” -- 它们虽不像小鱼儿与花无缺一样,是孪生兄弟,但因其“克隆”,似乎比小鱼儿与花无缺更为相像。张先生这一推断的理由是 --
一、“小鱼儿”是主人的心爱之物,折而不弃,是采用了当时最为复杂的修复手段予以修复、继续使用的。
二、“花无缺”与“小鱼儿”的绝对音高只差两分,即现代乐器制造家必须依赖科学仪器才能确定的半音的1/50。在当时没有任何科学仪器的情况下,能确定出两支骨笛基本相同的主音,难度是异常巨大的。它说明,古人在对声音的自然敏感度上远远超过今人,“花无缺”在“克隆”“小鱼儿”的过程中,无疑也是经过了极为精确的计算的——不然,两支骨笛的高音不可能取得如此惊人的一致。
三、主人在“克隆”“小鱼儿”、创制“花无缺”时,在将“小鱼儿”大部分高音保留下来的同时,改变了两个音的高度,让“花无缺”的两个音阶产生了变化,把音阶的第六级升高了半音,这是音乐向前发展的必然需要——这反映了贾湖骨笛由初期的五声音阶发展到中期的六声音阶,进而对七声音阶的选择过程。“小鱼儿”、“花无缺”都是贾湖中期的骨笛,这种实验、延续、发展,让“小鱼儿”、“花无缺”成为贾湖出土骨笛的精品,代表了贾湖中期音乐发展的最高水平。在当下流行的
河南
南部的西调皮影唱腔中,有些唱段就保留了“小鱼儿”、“花无缺”自然音序排列的状态,其与八千年前贾湖骨笛自然音序的一致性,绝不是一种自然的巧合,当为一种天然的自然习惯的延续,与
河南
南部百姓长期形成的音乐审美习惯,自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四、在贾湖遗址发掘的早、中期其他墓葬中,也曾分别出土两支骨笛,但均没有发现“克隆”现象——唯独M282大墓出土的“花无缺”,发现其在制笛开孔的过程中,被留下了事前计算的痕迹——开孔前,曾在骨管上打下若干个未曾穿透的钻点,其中小7号孔已经钻透,但由于此音略高,被废,在下方又重新开下一个正式孔。自“花无缺”起,所有贾湖骨笛,都留下了计算开孔位置的刻度。这说明,“花无缺”“克隆”“小鱼儿”,完成了贾湖骨笛制作由经验型向经验加计算型的转变。这一转变,也说明,贾湖先民在乐器制造与音阶选择上,已经建立起自己的要求与标准,他们在音乐文化上的需求水平,是超乎我们想象的,这是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的一个大问题。
在
河南
博物院“站岗”的,是“小鱼儿”;目前,“花无缺”藏在“移花宫”--
河南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仓库。
“小鱼儿”与“花无缺”均在
郑州
,故宫博物院调走的那支贾湖骨笛,没有资格与“绝代双骄”的“小鱼儿”、“花无缺”过招比武。
故此,“小鱼儿”脱颖而出,成为整个史前时代代表,挺进
河南
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九大镇院之宝”的序列。(有关贾湖骨笛的介绍摘自
河南
博物院官网,不做商业用途)
河南博物院
① 贾湖骨笛
1983年~2001年间,贾湖遗址进行了7次发掘,发现骨笛数量较多,多出土于墓葬中。经测定,年代在距今9000~7500年之间,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类型多样。其音阶发展由简到繁,显示出
中国
古代音乐文化起源阶段的渐进性。
河南博物院
贾湖遗址M282发掘现场
该墓主为男性,年龄约35岁,随葬品围绕周身,其胸部另见他人下颌骨一块。该墓出土了两支骨笛,M282-21号骨笛出土时置于墓主人左股骨外侧,M282-20号骨笛在墓主的左股骨内侧。
河南博物院
贾湖骨笛的分期
河南博物院
② 骨管的材料与工艺
贾湖骨笛前后存在了近两千年,在材料选择、制作工艺上与当时的审美水平、制作条件分不开。贾湖出土的骨笛及其制作工具,证明古代先民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和探索总结,逐步掌握了骨笛的调音规律和制作技巧。
鹤类尺骨
贾湖遗址发现有天鹅、环颈之雉、丹顶鹤等飞禽的骨骼。鹤鸟的骨骼外坚内空,强度是人类骨骼的7倍,是制作骨笛的理想材料。
M253:9骨笛刻痕
音孔的位置、距离直接关系到骨笛的音准。贾湖骨笛各音孔之间的距离经过较为精确的计算,之后开槽钻孔,以获得理想的音准。骨笛M253:9每个音孔旁留下的痕迹,直观地反映了骨笛钻孔前的定位工艺。
骨笛(M282:21)管腔局部
在制作骨笛时,首先锯去两端骨节,清理骨腔内的残存物与骨管两端处的纵脊和骨刺,然后在修整好的中空骨管上刻出大致的等分标记,之后使用工具钻孔,最终调音成器。
骨笛音孔放大图和贾湖遗址出土石钻头
骨笛音孔钻孔规整,孔径高度一致,借助仪器对音孔处细部纹理观察,发现孔壁有螺旋钻痕。在遗址中发现有一些用水晶、燧石类较坚硬的材料制成的钻头。
河南博物院
③ “娱人?“娱神”?
音乐的音阶、音调进化源于人们对未知自然认知的深入、情感的多重表达,以及与万物神,灵的沟通与交流。音乐在原始社会中与宗教、祭祀活动紧密相关,先民通过骨笛用乐音沟通人神,述说氏族的心声和祈求。
河南博物院
贾湖遗址出土的成组龟甲及石子
内装石子的成组龟甲常与骨笛一同发现。石子的大小和数量各不相同,多则30枚,少则6枚。这些龟甲主要放置在死者的腰部和腿部,也有少量在头部、胸部、手臂和脚部。一些背甲或腹甲上有加工痕迹,如穿孔、修磨,或有特定含义的契刻符号等。
贾湖遗址出土的叉形骨器和柄形骨器
M395出土的叉形骨器
M94、M344出土的叉形骨器
M282出土的柄形骨器
叉形骨器和柄形骨器通常与骨笛、龟甲同出,多置于成组龟甲上,也有的握在墓主手中或置于身旁。M282出土的一对柄形骨器,外形完全对应,显然是叠在一起加工契刻而成,有学者认为它具有信物的功能。
河南博物院
贾湖遗址契刻符号
遗址发现了诸多刻在龟甲、骨器、石器、陶器上的契刻符号,具有原始文字性质。从文字发展的阶段看,在殷甲骨文之前,我国文字必然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贾湖遗址契刻符号的发现为探索我国文字的起源问题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
M344随葬龟甲上的契刻符号示意图
8000多年前的贾湖契刻符号与殷墟甲骨文有着承上启下的关系。龟甲上的符号应为人的眼睛的象形,瞳孔偏下,似向下看之状。至商代早期,历经4000多年,目字仍然保存眼睛的形象。
河南博物院
贾湖遗址M344号墓葬
M344号墓随葬品丰富,在墓主头骨部位放置有一组8个龟甲,且内盛石子,其中一个龟甲上有“目”形契刻符号,叉形骨器与龟甲堆放在一起,左肩外侧放七孔骨笛2支和骨饰1件。骨笛应是墓主人最为珍视的器物,很可能与成组龟甲、叉形骨器配合使用。有学者根据M344号墓无头骨和各类随葬品组合的情况推测,该墓主人为献身殉社的巫师或氏族首领。
河南博物院
④ 乐音证源
贾湖骨笛的出土,为我们认识和研究
中国
音乐的起源及早期面貌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将
中国
音乐起源的时间推向了9000年前。
河南博物院
骨笛吹奏方法
学者经过对比研究,认为管口与吹奏者的嘴唇成45°左右斜角的斜吹法比其他吹奏方法更有优势。斜吹法不仅发出的音量大,吹出的倍音更清晰,数量更多,而且音色也更加圆润、饱满。在使用斜吹法演奏时,可使气流更好地摩擦震荡管壁发音,以发出非常清晰悦耳的乐音,并可轻松演奏出两个八度,这是其他吹奏方法难以实现的。
中国
音乐的起源一直是学界探讨的重要问题。以往学者经常将
中国
乐的起源与文献记载的三皇五帝时期相联系。贾湖骨笛的岀现,客观证明了
中国
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9000年前。
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
考古发现的古代乐器
河南博物院
⑤ 骨笛家族
近年来,国内外均发现有早期骨笛、骨哨,如
德国
、
法国
、
俄罗斯
、
斯洛文尼亚
,
内蒙古
、
浙江
、
河南
汝州
、
河南
长葛
等地。国外发现的骨笛时代大多较早,材料来源有洞熊腿骨、兀鹫腿骨、鹿骨、象牙等,大多数发现为孤例。而贾湖骨笛有着完整的群体和发展序列丰富的共存遗物、规范的制作方式和长期使用与保养痕迹。
河南博物院
从右至左:
骨哨
浙江
河姆渡遗址出土
浙江
余姚
河姆渡遗址出土了百余件用禽类肢骨加工的骨管,距今约7000年,学者称之为骨哨
骨哨
河南
长葛
出土
河南
长葛
石固遗址属于裴李岗文化,距今约7000年,在该遗址M54墓主左膝外侧出土了两件管形骨器,有学者认为是骨哨。
十孔骨笛
河南
汝州
出土
河南
汝州
中山
寨遗址出土了属于装李岗文化
时期的十孔骨笛,由鹤类尺骨制成,两端均已残破,现残长15.5厘米。学者对其进行测音后认为,这应是7000年前的骨管定音器。
骨笛
内蒙古
出土
内蒙古
敖汉旗
出土了一支距今约8000年,用猫头鹰翅骨做成的骨笛,开5孔,可奏出一个八度音域内的七个基本音阶。
骨笛
德国
施瓦本
盖森克洛斯特尔洞穴出土
2012年考古学者在
德国
施瓦本
洞穴中发现这支骨笛,由鸟骨制成。
骨笛
德国
霍勒费尔斯洞穴出土
2008年考古学者在
德国
霍勒费尔斯洞穴中发现一支骨笛,笛身残长21.8厘米,直径0.8厘米,由兀鹫腿骨制成。
骨笛
斯洛文尼亚
出土
1995年在
斯洛文尼亚
迪维巴贝地区洞穴中发现一支骨笛,出土时与尼安德特人的石器放在一起,旁边有用火的痕迹。笛身残长11.2厘米,是第一支确定属于尼安德特人的笛子。
河南博物院
华夏古乐 -- 音乐文物复原展演
《华夏古乐 -- 音乐文物复原展演》如“乐”而至,周二至周日每天上午11:00、下午16:00 共2场表演,可在
河南
博物院微信公众号上预约购票(30元),并可在线选座噢
河南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