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泰山阅读:225/2
相关目的地:泰安
出发时间:2021-11-26
出行天数:2 天
人均:500RMB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3472135.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告别泰山
2021.11.30
我是个喜欢山的人。
喜欢爬山,也喜欢借助书籍和网络,看山、听山和读山。
随着年龄增长,不再适宜爬山的问题已经摆在了面前。于是,我为自己策划了一个告别名山的“工程”:向自己喜欢的名山大川做一次告别,以慰籍自己的不甘之心。原本打算从嵩山开始,原因是离家近,难度也不大,一天即可往返,作为测试自己当前攀爬能力的目标最合适不过。但由于疫情的缘故,它一直封闭着。眼见时间一天天流逝,将近年底,我决定改变目标,先上泰山。
泰山号称东岳,虽然也很险峻,但由两千多年来尊崇无比的地位带来的整体环境和条件的完备,是令人称道和放心的。再者,我已经三四次登上泰山,各方面情况也很熟悉。于是,就定了下来,为了壮行,还特地抄了杜甫的《望岳》,用诗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积极乐观来鼓励自己。
11月26日晚,我乘坐绿皮车奔赴
泰安
。27日凌晨4点,列车准时停靠泰山站。出了站,我叫了滴滴,直奔红门。5点钟,我已经刷过行程码,通过安全检查,开始向山顶进发了。
山路一片漆黑。路上行人极少。只有挂在半空的一弯残月洒下淡淡的清辉,使台阶有了一点明暗的反差。借着这微弱的光,我小心翼翼地拄着登山杖走着,实在看不清的地方就先用杖试探一下,再落脚下去。好在一路上看点不少,所以倒也不觉得枯燥和孤单。最先经过的是斗姥(音母)宫,古名龙泉观,现供奉着道教尊崇的女神斗姥。后面又经过经石峪,壶天阁。
壶天,是道家对仙境的称呼,走到此处,天尚暗黑,阁门处惨淡的灯光映照着乾隆皇帝当年上泰山时题写的阁名,感到这位皇帝爷精神是真的好,到处都能看到他的留痕和足迹,也着实给后来的人留下了不少茶余饭后闲谈的话题。再走就是回马岭了,山路从此开始陡峭难行,古时人骑马登山,到此处马已不能前行,故曰回马。我也开始感到吃力,有些气喘,需要爬几十个台阶休息一下了。好在东方开始发亮,渐渐地泛起些霞光,让在黑暗中呆久了的人感到希望。六点半左右,天色已明,我抵达了中天门。这是计划中休息和用早餐的地方。
中天门,海拔847米,是旧时登泰
山东
西两路的交汇点,上下山必经之处,现在东路已经废弃。我坐在牌坊一侧,把带的早餐几乎全部消灭掉,以减轻负担。由此再往前,山路越来越陡,攀爬难度也越来越大。来的时候估计山上会很冷,所以带了冲锋衣,虽然内胆还没穿,但已经汗透衣衫,坐下来经风一吹,立时感到身上有丝丝寒气。不敢久坐,我又踏上继续登山的道路。
天亮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边走边欣赏身边的摩崖石刻。泰山悠久的历史给自身带来了无比丰富的文化遗存,历代名人留下的石刻是其中的一部分。
像刚过中天门不久,右手边一块石刻,记载了道光丁未(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月十七日,时任
山东
学政的何桂清偕其他人于养云亭看日出一事。何桂清是
云南
人,道光十五年进士,后官至两江总督。这样的石刻太多,目不暇给,可以有效缓解登山的单调和疲乏。
我比较喜欢的,还是过了五大夫松之后,那块刻在左手边山崖上的四个大字:“暂远红尘”,颇符合此时山中幽静闲适的氛围。
一路向上攀爬,很快就是著名的十八盘了。坡度越来越大,我开始感到累,大腿有些酸疼的感觉。为了均衡用力,我把手杖换到左手,右手抓住边上的铁管,喘着粗气,大约走十几二十个台阶就要休息一下。看着不断有年轻人从我身边超过,心里真的是羡慕,不服老是不行的。想当年,我也是这样蹦蹦跳跳上山的,至少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休息这么多次。我心里这样在激励着自己,继续低头上行。
又休息了几次,抬头一看,升仙坊!这里的海拔已经有1338米,距离海拔1460米的南天门已经近在眼前了。只是这最后的二百米,480年台阶实在是最困难的一段路,不光是因为立陡的山路,更因为人在此时已经有如强弩之末,每上一个台阶都要调动起全身的力量。
上午9点10分,我终于站在了南天门下。回头看着逶迤的来路和十八盘上仍在如蚁缓行的人影,我长出一口气,在心里为自己点了一个大大的赞。
下一个目标,是玉皇顶,泰山的最高处。但是,对于已经经历了从红门到南天门的人来说,无疑是小菜一碟。我步入天街,放慢速度,在西神门边向南忘去,由近而远,山峦青翠,紫雾氤氲,层层叠叠,气象万千!登山时积攒的种种劳累困乏顿时消失得一干二净。
在唐摩崖前,我再次欣赏了这里最为有名的,出自唐玄宗之手的《纪泰山铭》,这是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时留下的文字,如今过去一千多年,依然金光闪闪,从中可以感受到盛唐时的正大气象和干云豪气。
很快,在经过了“五岳独尊”石碑后,到达了这次计划行程的最终高点,海拔1545米的玉皇顶。
此刻已经近十点了。驻足而立,举目四望。蓝天接海,齐鲁风光尽收眼底;万里无云,微风扑面甘苦全忘。
计划完成,心愿已了,作别泰山,兴尽而返。当天下午6点钟,我已经回到了
郑州
。休息一夜后,身体基本恢复。
这次的告别名山“首爬”,有两点感受:一是人在六十多岁时,还是具有较好的攀爬能力的,只要准备充分,选点得当,不急于求成,登一些名山大山是没有问题的;二是登山杖、护膝和适合爬山的鞋,至关重要。这次虽然劳累,但恢复很快,这几样居功至伟。
文末,以回来后写的一首诗作为结束:
七律 登泰山
2021.11.27
红门始入星辉月,海日初斜上极巅。
云托翠峰小齐鲁,霞淹霜色藐寒天。
兴来即启忘言老,苦尽更吟不觉颠。
歌饮狂游须趁早,莫遗至愿恨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