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游览祥记——可以不用请导游了阅读:1.1w/11
相关目的地:泰安
出发时间:2020-07-29
出行天数:3 天
人均:500RMB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3343701.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前言
泰山(Mount Tai),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泰山位于
山东
省
泰安
市中部,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称。在汉族传统文化中,泰山一直有“五岳独尊”的美誉。自秦始皇封禅泰山后,历朝历代帝王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
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重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最为有名的是“泰山四大奇观”:旭日东升、云海玉盘、晚霞夕照、黄河金带。
旭日东升
泰山日出是壮观而动人心弦的,是岱顶奇观之一,也是“天下第一山”——泰山的重要标志,随着旭日发出的第一缕曙光撕破黎明前的黑暗,从而使东方天幕由漆黑而逐渐转为鱼肚白、红色,直至耀眼的金黄,喷射出万道霞光,最后,一轮火球跃出水面,腾空而起,整个过程象一个技艺高超的魔术师,在瞬息间变幻出千万种多姿多彩的画面,(如:云彩的变化,颜色的变化等等。)令人叹为观止。岱顶观日历来为游人所向往,也使许多文人墨客为之高歌。
晚霞夕照
当雨过天晴,天高气爽,夕
阳西
下的时候,若漫步泰山极顶,仰望西天:朵朵残云如峰似峦,一道道金光穿云破雾,直泻人间。在夕阳的映照下,云峰之上均镶嵌着一层金灿灿的亮边,闪烁着奇珍异宝般的光辉。“谁持彩笔染长空,几处深黄几处红。”“清泉泻万仞,落日御千峰。”
云海玉盘
云海玉盘是岱顶的又一奇观。夏天,雨后初晴,大量水蒸气蒸发上升,加之夏季从海上吹来的暖温空气被高压气流控制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高度时,如果无风,在岱顶就会看见白云平铺万里,犹如一个巨大的玉盘悬浮在天地之间。远处的群山全被云雾吞没,只有几座山头露出云端;近处游人踏云驾雾,仿佛来到了天外。微风吹来,云海浮波,诸峰时隐时现,像不可捉摸的仙岛,风大了,玉盘便化为巨龙,上下飞腾,倒海翻腾。
黄河金带
黄河金带——新霁无尘、夕
阳西
下时,举目远眺,在泰山的
西北
边,层层峰峦的尽头,还可看到黄河似一条金色的飘带闪闪发光;或是河水反射到天空、造成蜃景,均叫“黄河金带”。它波光鳞鳞,银光闪烁,黄白相间,如同金银铺就,从西南至
东北
,一直伸向天地交界处。清代诗人袁枚在《登泰山诗》中对黄河金带描写生动而传神:“一条黄水似衣带,穿破世间通银河”。晚霞夕照与黄河金带的神奇景色,与季节和气候有着很大的关系。为了能使登泰山者充分领略和享受这一奇观美景,就必须选择恰当的旅游时机。应该说秋季最好,因为这时风和日丽,天高云淡;其次是大雨之后,残云萦绕,天晴气朗,尘埃绝少,山清水秀。你尽可放目四野,饱览“江山如此多娇”的秀容美貌。
泰山佛光
泰山佛光是岱顶奇观之一。每当云雾弥漫的清晨或傍晚,游人站在较高的山头上顺光而视,就可能看到缥缈的雾幕上,呈现出一个内蓝外红的彩色光环,将整个人影或头影映在里面,恰似佛像头上方五彩斑斓的光环,故得名“佛光”或“宝光”。泰山佛光是一种光的衍射现象,它的出现是有条件的。据记载,泰山佛光大多出现在6-8月中半晴半雾的天气,而且是太阳斜照之时。
泰山,又名
岱山
、岱宗、岱岳、东岳、泰岳。远古时始称火山、太山,“大”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均见其形,读音为“太”。且“太山'意为“大山”,先秦古文中,”大“、”太“通用。《骈雅训篆.释名称》:“古人太字多不加 点,如大极、大初、大室、大庙、大学之类,后人加点以别大小之大,遂分为二矣。”按古文字的传统读法,“大”亦有“大”、“太”、“代”三音。春秋战国时,由于同音字的引申和同义字的演变,“太”与“泰”、“代”与“岱”“岱”与“岳”也互相变通了,这样相继出现了“泰山”、“
岱山
”、“岱宗”、“岱岳”等专用名称。“泰山”之称最早见于《诗经》。“泰”意为极大、通畅、安宁。《易.说卦》“履而泰,然后安”。“泰”字就有原来的高大、通畅之意引申为,“大而稳,稳而安”。随即出现了“稳如泰山”、“国泰民安”、“泰山鸿毛”之说。
泰山为五岳之首(Five Famous Mountains),五岳是
中国
五
大名
山的总称,一般指东岳泰山(位于
山东
)、南岳衡山(位于
湖南
)、西岳华山(位于
陕西
)、北岳恒山(位于
山西
)、中岳嵩山(位于
河南
)。泰山因其气势之磅礴,又有“天下名山第一”的美誉。泰山地区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发祥地,5万年前的
新泰
人化石遗存和40万年前的
沂源
人化石遗存显示出这一带早期的人类活动。泰
山南
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龙山文化遗存也反映出早期黄河流域氏族部落的活动状况。战国时期,齐国沿泰山山脉直达黄海边修筑了长约500千米的长城,今遗址犹存。进入秦汉之后,泰山逐渐成为政权的象征。泰山实际海拔高度并不太高,在五岳中次于恒山、华山,仅占第三位。全国的许多大山相比都不能望其项背。
古人形容“泰山吞
西华
,压南衡,驾中嵩,轶北恒,为五岳之长”。
中国
古代神话传说中,盘古死后,头部化为泰山。据《史记集解》所载:“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古代传统文化认为,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的称誉。自古以来,
中国
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古代历朝历代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古代的文人雅士对泰山仰慕备至。泰山宏大的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
泰山崛起于华北平原之东,凌驾于齐鲁平原之上,东临烟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南有汶、泗、淮之水,与平原、丘陵相对高差1300米,形成强烈的对比,因而在视觉上显得格外高大的节奏感和“一览众山小”的高旷气势;山脉绵亘100余公里,盘卧426平方公里,其基础宽大产生安稳感,形体庞大而集中则产生厚重感,大有“镇坤维而不摇”之威仪。所谓“稳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征在人们生理、心理上的反映。六朝任方《述异记》载,秦汉时,民间传说盘古氏(远古时开天辟地,代生万物的神人)死后头为东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盘古尸体的头向东方,而且化为东岳,泰山就成了当然的五岳之首了。这显然是根据《五行》、《五德》学说创作的神话故事,反映了泰山独尊五岳的历史背景。
因为东方是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征。而古代汉族先民又往往把雄伟奇特的东岳视为神灵,把山神作为祈求风调雨顺的对象来崇拜,于是,地处东方的泰山便成了“万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灵之宅”。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国家统一,权力的象征。为答谢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商周时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脚下建东都,周天子以泰山为界建齐鲁;传说中秦汉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后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帝康熙、乾隆等古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禅致祭,刻石纪功。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历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巩固自己的统治,使泰山的神圣地位被抬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皇帝的封禅活动和雄伟多姿的壮丽景色,历代文化名人纷至泰山进行诗文著述,留下了数以千计的诗文刻石。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马相如的《封禅书》、曹植的《飞龙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诗文,成为
中国
的传世名篇;天贶殿的宋代壁画、灵岩寺的宋代彩塑罗汉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
中国
书法艺术之大成,真草隶篆各体俱全,颜柳欧赵各派毕至,是
中国
历代书法及石刻艺术的博览馆。泰山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现存古遗址97处,古建筑群22处,对研究
中国
古代建筑史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泰山与孔子活动有关的景点有孔子登临处坊、望吴圣迹坊、孔子小天下处、孔子庙、瞻鲁台、猛虎沟等。 神山、文化宝库 泰山有“五岳之首”、“五岳独尊”的称誉。它是政权的象征,成为一座神圣的山。
泰山宗教发祥久远,佛教于公元4世纪中期传入泰山。公元351年高僧朗公首先 到泰山岱阴创建了朗公寺和灵岩寺。魏晋南北朝时期,泰山较大的寺院有谷山玉皇寺、神 宝寺、普照寺等。著名的泰山经石峪是北齐人所刻的佛教经典《金刚经》。唐宋时,灵岩寺极 为鼎盛,唐宰相李吉甫反把泰山灵岩寺称为天下“四绝”之一。泰山道教早在战国时就有方 士隐居岱阴岩洞;秦汉后词庙林立,保留至今的有王母池(群王庵)、老君堂、斗母宫(龙泉观)、碧霞祠、后石坞庙、元始天尊庙等。其中以王母池为最早,创建于公元220年以前;以碧霞祠影响最大。泰山是王母娘娘神话传说的发祥地。早在魏晋时期就建有王母池道观。王母池位于泰
山南
麓环山路东首,古称“群玉庵”,又名“瑶池”。三国魏曹植有“东过王母庐”的诗句,唐李白有“朝饮王母池”的吟咏 。
传说故事
盘古开天
盘古开天东岳为首天下名山无数,历代帝王和芸芸众生何以独尊东岳泰山呢?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刚分,有一个叫盘古的人生长在天地之间,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这样顶天立地生活着。经过了漫长的一万八千年,天极高,地极厚,盘古也长得极高,他呼吸的气化作了风,他呼吸的声音化作了雷鸣,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闪出道道蓝光,这就是闪电,他高兴时天空就变得艳阳晴和,他生气时天空就变得阴雨连绵。后来盘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终于溘然长逝。刹那间巨人倒地,他的头变成了东岳,腹变成了中岳,左臂变成了南岳,右臂变成了北岳,两脚变成了西岳,眼睛变成了日月,毛发变成了草木,汗水变成了江河。因为盘古开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为人类祖先,他的头部变成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称为至高无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
东岳大帝
东岳大帝为泰山神,又称泰山君、五岳君,排于玉清元宫之第二位,冠五岳之首。相传为盘古王的第五代孙,它掌握人们的魂魄,主掌世人生死、贵贱和官职,是万物之始成地。自战国至汉代,泰山始终是君主告成于天的封禅圣地。
《封神演义》
中东
岳大帝及其子炳灵公,为泰山之神,神位来源很早。即炳灵公封号,亦在宋代。但本书行世后,一般信奉的人,却认为东岳大帝是黄飞虎,炳灵公是黄天化。
《封神演义》中商朝末年,纣王受妲己蛊惑,荒淫残暴,为了满足自己的淫欲,连黄飞虎的妻子也不放过。黄飞虎之妻为保贞节自杀身亡。黄飞虎的妹妹是纣王的妃子,在痛斥纣王之后被摔下摘星楼而亡。黄飞虎身负家仇,和老父、二弟、三子、四友带一千家将反出五关,投奔周武王,被封为开国武成王,一起讨伐昏庸暴虐的纣王。在兴周灭商的战争中,黄飞虎战死于
渑池
(今
河南
省
渑池
县)。周武王评价黄飞虎:“威行天下,义重四方,施恩积德,人人敬仰,真忠良君子”。姜子牙特封黄飞虎为五岳之首、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总管人间吉凶祸福。
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即天仙玉女泰山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等,道教认为,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
九州
”,“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
中国
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
至于碧霞元君的来历,一说为黄帝所遣之玉女。—说为华山玉女。但—般作为泰山女神,为泰山神之女。
道教神话中的一位女神,
中国
华北地区的人们对她尤其崇拜。人们把她的神庙建在泰山的最高处,泰山是
中国
神仙的聚居之地。
关于她的来历有很多说法:
第一种传说认为,她就是泰山之神东岳大帝的女儿,和她的父亲一起住在泰山,人们还专门给她建造了神像;
第二种传说认为,在很早以前,黄帝(
中国
人的祖先之一)派一位神去泰山管理,又派了7位仙女帮助他,其中的一位刻苦修行,终于得道,这位仙女就是碧霞元君;
第三种传说是,在公元1世纪时,有一个姓石的女孩子,无意中见到了最高的女神,从此来到泰山修行,3年后得道,就是碧霞元君;
第四种说法是,有一位
山东
本地的女性,15岁时遇到神仙,拯救了许多人,后来自己修炼,成了神仙。
无论她的由来是怎么样的,人们普遍认为“碧霞元君”能保佑人们获得许多利益,
比如
:赚钱、升迁、丰收、旅行平安、生子以及婚姻、法律诉讼、治病等等,所以对她的崇拜一直很兴盛。
登泰山的4条线路
泰山
一、泰山中路-最经典的登山线路
此登山线路以【岱庙】为起点 ,是泰山上人文和自然景观最集中的经典登山线路,也是泰山的精华所在,全程9.5公里,盘道7000多节,山脚至山顶之间几乎没有平路。历朝皇帝封禅皆为此处登山,本线路也被称为泰山御道。途中树木郁郁葱葱,阶梯盘旋而上,山峰奇秀俊美,人文古迹众多,古朴寺庙8处、碑碣200多块、摩崖刻石300多处,可以充分体验传统文化的韵味。
该路线途径:岱庙——岱宗坊——红门宫——万仙楼——斗母宫——经石峪——壶天阁——回马岭——中天门——快活三里——云步桥——五大夫松——十八盘——南天门——天街——碧霞祠——唐摩崖——五岳独尊——玉皇顶——拱北石
1.初次登泰山者,强烈推荐由此处登山。登泰山没走过这条线路,不算真正意义游览过泰山。2.从红门步行登至山顶,成年人需大约4—6小时。也可以从岱庙开始游览,需多出1—2小时游览时间。3.本线路如果全程步行登山,对体力和毅力是一向考验。如登山途中体力不支,可在【中天门】换乘索道抵达山顶。
二、泰
山西
路-最省力的登山线路
此线路以【天外村广场】为起点,是最为方便、省时、省力的登山线路。登山线路分为两段:前段为天外村至半山腰的中天门的盘山公路,路程为14.35公里,景区交通车时间为30分钟左右,沿途有很多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可随车欣赏沿途美景;后段为中天门至山顶,可以选择步行登山(约2小时)或者乘坐索道(约15分钟)。
该路线途径:天外村(进山购票处:115元/位;景区交通车:30元/位)——龙潭水库——白龙池——黑龙潭——竹林寺——黄溪河水库——扇子崖——傲徕峰——中天门——索道(100元/位)——南天门——碧霞祠——玉皇顶
1.本线路虽然省力便捷,但是以牺牲众多景点为代价。2.相对来讲这条路线更适合带小孩或者老人出行的家庭。3.本线路与线路一是交叉的,交叉点在中天门,两条线路可以自由组合。
三、天烛峰-最古朴自然的登山线路
此线路以【天烛峰】为起点,位置在泰
山东
北麓的扫帚峪,长达5.4公里。这里奇峰俊秀,松石多姿,自然之美不逊于
张家界
,
天柱
峰其峰顶有一颗松树,远望像蜡烛的火焰而得名。此线路是泰山人工开发程度最低的景区,原始朴拙,风貌自然保持完好,是泰山“奥绝”所在。建议喜欢自助游的小伙伴,可以选择本线路下山,这样不仅避免走回头路,而且可以更加全面的欣赏泰山美景。
该路线途径:天烛峰(进山购票处:115元/位)——望天门——姊妹松——小天烛峰——娘娘庙——索道(单程20元/人)——玉皇顶
1.这条路沿途的旅游服务设施相对前两条登山线路略有不足,选择此处上下山需要自备食品和水。2.此路线人流较少,不建议晚上选择
四、桃花峪-最浪漫的登山线路
此线路由以【桃花峪】为起点,位置在泰
山西
麓。春天桃花盛开的时候,满山遍野尤其俊美。夏天雨后彩石溪是玩水的好去处。
该路线途径:桃花峪(进山购票处:125元/位;景区交通车:30元/位)——钓
鱼台
——碧峰寺——彩石溪——赤鳞溪——红雨川——桃花源索道(单程100元/人)
Tips:
1.本线路登山位置距离市区较远,虽然公交车比较方便,但是要1个半小时左右才能到达红门或者火车站。2.本路线人少,当你选择索道下山而南天门索道人多时是不错的选择。3.时间充足时,春夏两季是不错的选择。
门票、索道
门票3日有效,包括泰山大门票、彩石溪、玉泉寺、普照寺、红门宫、王母池、岱庙
网上定票主要分为两种:
1.红门万仙楼登山票:步行上山,购买此票
2.天外村登山票:汽车上山,购买此票,当然也可步行由此上山到达中天门,但是如果您是第一次来不建议由此步行上山。
注意:买了天外村入口的泰山门票,请您一定在天外村入口直接刷身份证进入景区;买了万仙楼红门入口的泰山门票,请您一定在万仙楼入口直接刷身份证进入景区。
特惠政策
一、6-18周岁未成年人,全日制本科及以下学历学生57元/人。
二、教师、省部级劳模、英模、道德模范100元/人。
三、现役军人、军队离退休干部、残疾人(重度残疾人包括一名陪护人员)、持
山东
惠才卡人员、新闻记者实行免门票。
中天门索道单程:100元/人,由红门万仙楼及天外村登山口上下山均可乘坐
开放时间:4月1日至10月31日: 周一至周五 6:30-17:30 周六、周日 6:00-17:30
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 8:00-17:00
桃花源索道单程:100元/人,桃花峪登山口上下山乘坐
开放时间:4月1日-10月31日:周一至周五:7:00-17:30 周六、周日:6:30-17:30
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8:00 -17:00
后石坞索道单程:20元/人,天烛峰登山口上下山乘坐
开放时间:4月1日至10月31日: 8:30—16:00
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 冬季防火期,不运营
泰山中路-最经典的登山线路
此登山线路以【岱庙】为起点 ,是泰山上人文和自然景观最集中的经典登山线路,也是泰山的精华所在,全程9.5公里,盘道7000多节,山脚至山顶之间几乎没有平路。历朝皇帝封禅皆为此处登山,本线路也被称为泰山御道。途中树木郁郁葱葱,阶梯盘旋而上,山峰奇秀俊美,人文古迹众多,古朴寺庙8处、碑碣200多块、摩崖刻石300多处,可以充分体验传统文化的韵味。
泰山
初次登泰山者,强烈推荐由此处登山。登泰山没走过这条线路,不算真正意义游览过泰山。
现在跟随我的脚步,一起挑战体力和毅力吧。
岱宗坊:登泰山的起点
岱宗坊是一座流传有许多美丽的神话的四柱三间式古代牌楼。它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坊建于台基上,四柱
三门
式,清雍正年间重修时丁皂保篆额,篆书“岱宗坊”三个金色大字,造型粗犷、简洁。
它是登泰山的起点。
泰山
岱宗坊相传,当年碧霞元君为了独占泰山,用各种方法,战胜了很多对手,终于成了一山之主。虽如此,碧霞元君仍贪得无厌。她依仗自己父亲玉皇大帝的权势,不断将管辖范围向四周扩张。这样便引起了各方神仙的愤慨,大家纷纷到掌管封神大权的姜子牙那里去告状。一天,姜子牙带着《封神榜》来到泰山,给碧霞元君划定管辖范围:从泰山极顶算起,四周各管五十里。碧霞元君嫌管的地面小,当场就和姜子牙争吵起来。姜子牙不气不火,好言劝道:“元君!你若嫌地面小,咱们可以再作商量嘛!”“怎么商量法?”碧霞元君问。姜子牙不慌不忙地说:“你可以找件东西来,往山下扔,东西落到哪里,你就管到哪里,你看行不行?”碧霞元君心想,就凭我的本领和力气,扔个百儿八十里是没问题的!便答应说:“好,就这样办!不过,咱可要说话算数,谁也不许反嘴呀!”;“一言为定,绝不反嘴!”姜子牙一本正经,十分认真地说。这时,碧霞元君弓腰拣起碗口大的石块,抬手就要往下扔,姜子牙急忙拦住,说:“慢!石头遍地都有,你把它扔下山去咋能找得到?就算找到了,别家神仙不承认也不好办啊!依我看,还是扔件别人都没有的东西最好。”碧霞元君也觉得这话有理,但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东西,喃喃自语道:“这可叫我扔什么东西好呢?”姜子牙慢吞吞地启示道:“依我看,你穿的这绣花鞋别人都没有。你将它扔出去,既好寻找,别人也不敢不认帐!”碧霞元君听了,心想:对,我把一只绣鞋扔下山,一只拿在手中,谁敢不认帐?!于是便脱下一只绣鞋,用上全身气力朝山下扔去。扔完绣鞋以后,姜子牙和碧霞元君以及其他各路神仙一齐在山脚下,找到了那只绣鞋。只见那只绣花鞋跟朝上、头朝下地插在地上,形似一座小小的坊门。他们一算里程,从这地方到极顶,只不过二十来里。这时,碧霞元君才知中了姜子牙的计,但又不好反嘴,只好默认了。后来,人们便在这里建起了一座坊门,取名岱宗坊,成了登泰山的起点。泰山脚下,凡是从
泰安
北关登山的人,都必须以这里为起点向上攀登。
坊前有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泰山上谕碑》和《重修泰山记碑》东西相峙。
坊东原有
丰都
庙,明弘治年间建,祀
丰都
大帝,配以冥府十王。坊北原有三皇庙 ,祀伏羲、神农、黄帝,配以八蜡神。两庙均于建国前后拆毁,1979年在其址建
中国
国际旅行社
泰安
支社和泰山宾馆。
坊西原有建封院,宋
政和
年间改为升元观,祀东岳福神东华帝君。清乾隆年间拆除后建行宫。原宫规模宏大,松柏郁郁,奇
石林
立,溪泉争流,后荒废。民国年间屡驻军队,宫宇拆毁,古树尽伐。
北行370米为玉皇阁及白鹤泉故址。阁建于明万历年间,祀玉皇大帝。建国前后乾隆行宫及玉皇阁均毁,今为
济南
军区干部休养所。
泰山
白鹤泉,泰山名泉,因古时白鹤常云集于此而得名。位于红门路岱宗坊北路西,《大明一统志》:“悬崖泻出,宛如垂练。”萧协中《泰山小史》记载:“泉出一天门,水流西南。迨宋创此城疏泉潆流而下。”
明嘉靖年间举人封尚章在泉旁建了一座别墅,引水为池,曰封家池。由于达官贵人多在此欢宴。封举人仙逝后,子女苦于应酬,即用12口大铁锅,穿上大杉木,逐个装满沙石将泉眼闷死。
到了明万历八年,在泉旁建了玉皇阁,每逢夏秋大雨时,阁旁地中犹隐隐如雷吼。
乾隆十八年,知县冯光宿建石坊于前,额曰“玉皇阁”“白鹤泉”。
2003年军分区干休所在白鹤泉故址施工时,又发现了众多泉眼。当时
泰安
众名士纷纷呼吁,让白鹤泉盛景重现。然而,众人的呼吁终究抵不过开发商的利益,白鹤泉泉眼被十几吨水泥重新封堵在宿舍楼之下,再也难见天日。
泰山白鹤泉的传说
过岱宗坊不远有一石坊,上题“白鹤泉”,泉水突涌,滔滔不绝,味甘清冽,还有一条水渠与山下双龙池相通,泉水从
龙口
流出,喷珠吐玉,不失为一大景观,四邻八乡的百姓饮水也不都取之于此,不过现在早已经泉竭渠闭与山下双龙池相通,泉水从
龙口
流出,喷甘清冽,还有一条水渠与山下双龙池相通,泉水从
龙口
流出,喷珠吐玉,不失为一大景观,四邻八乡的百姓饮水也不都取之于此,不过现在早已泉竭渠闭了,真是天大的憾事。说起这泉水如何枯竭,当然事出有因,人们每逢提及都愤愤不平。相传,清朝时候,
泰安
有个姓马的秀才,连做梦都想升官发财,可就是屡试不第,到如今年逾花甲,也不曾得半个进士。他曾发誓,人生一世,不能流芳千古,也要遗臭万年。正巧这年朝廷开科,皇帝见他两鬓染霜,胡子一大把,便留他做了太子的老师-太傅。不久圣上驾崩,太子登基,冯进士也顺风得势,加封为御史,有了皇帝作后台,冯进士觉得腰粗气壮,便呼风唤雨地作起恶来,他嫉贤妒能,诬陷忠良,文武大臣都敢怒而不敢言。过了一段豪华的宫廷生活,冯进士又想回泰山观光,一为可以向人们炫耀他的威武,二来沿途还可以收得一大笔钱财,正是句利双收的好事。主意一定,便请圣上,带领一帮人马出了京城。沿途州县,哪个不知当朝御史的厉害,他可以使你飞黄腾达,也可以置你于死地,所以那些州官县令无不对他高接远迎,献媚讨好,临走还送些金银瑰宝,特产名吃,冯御史都无不笑纳。冯御史来到泰城,县官更是百般讨好,大开宴席,就连准备进贡的赤鳞鱼也摆下了,酒过三巡,县官忙恭维道:“御史大人,你老人家发迹高升,也给泰山带来了福音,前不久山前出了个宝泉,请大人前往观赏。”县官一番话,说得冯御史心里美滋滋的,听说有一个宝泉,便让县官带他前去观看。冯御史来到泉边,只见泉边绿草鹤展翅,声似丽鸟长鸣。冯御史正欣赏着这们间奇景,县官又言:“有一天,下官前来游玩,一位白发老人对下官说:名山名泉第一流,辈辈人才出不休。正待下官细问,老人却飘然而去,。”县官本想说得神乎其神,奉承奉承冯御史,谁知冯御史一听反而很不高兴,他想,倘若日后人才辈出,就显不出他的才气了,那时还有谁敬奉他?不成,一定要把泉子土堵死。于是,他回头对县官说“不要听信妖道胡言,这泉上布满妖气,如不除掉,一定会大祸临头”。县官惟命是从,就是冯御史说砂锅能捣蒜,他也会说捣不烂,于是赶紧派了十几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运来山石灰土,可是泉水奔涌,十几条大汉忙了半天也没堵住,冯御史下令抬来七七四十九口大锅,套着盖在泉眼上,才把白鹤泉闷死了。周围的乡亲们早闻冯御史的“
大名
”听说现在又闷死白鹤泉,实在咽不下这口气,便都来找他算帐,要求重开此泉。人们把冯御史捆起来,揭去四十九口大锅,泉眼一露,飞出一只白鹤,只见白鹤绕泉飞旋一周,突然直奔冯御史而来,将他两只贼眼去,一声长鸣,朝泰山后面飞去。就这样白鹤泉失去了淙淙的泉水,黑虎泉等七十二
大名
泉。从此天下豪杰汇聚泉城。冯御史连惊带吓,又失去了双眼,不久就死了至今仍遭人们唾弃,不过,却也实现了他“遗臭万年”的宏愿。
北行635米,就是登泰山的第一个庙宇:关帝庙
关帝庙:原来是什么时候建的已经无从考证,现在的为明代在
泰安
经商的
山西
商人所建,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为关帝庙, 原祀三国时蜀汉名将关羽,西为
山西
会馆, 明清时
山西
盐商常在此聚会祭祀,奉福神。
泰山
东院由山门、戏台、正殿、东西配殿、崇宁殿、圣母殿组成。东院主体建筑崇宁殿为硬山式建筑(
中国
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形式。屋面仅有前后两坡,左右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将檩木梁全部封砌在山墙内的建筑叫硬山建筑。),殿额据说为清乾隆十三年(1748)所题“神威巨镇”,
山门,山门之上是戏楼,是
山西
商人进行庆典祭祀的场所。上台阶是拜棚、拜棚的正前方是正殿,内祀[sì]关公,配祀[sì]为关平、周仓。
泰山
殿东接一穿堂,穿堂两侧有东西厢房,过穿堂向北可直达后院。拾级而上,后院一进院落东侧有古柏一株,在院墙外侧嵌有方碣,上题“汉柏第一”,当代(1928)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所书。此树列入了世界遗产保护名录。树干高仅0.8米,而直径达1.1米,相传为汉武帝手植。三股枝叉扭曲盘旋而上,似龙飞凤舞.像麻花或者说状如翻身虬[qiú]龙;小枝小杈均盘旋扭曲恰似龙须龙爪。细观三根主枝,居中者如龙作欲飞状似刘备,旁边斜枝似端刀者即关公,又有似持戟者是张飞,故又有人称之为“结义柏”。
泰山
云根:古人云:石为云根。此石瘦\漏\透,不让太湖石,耐人寻味。为
山西
客商慧眼所识,自
蓬莱
仙岛运抵。
(以下有文未见景,貌似还在维修:
后院西侧有围墙,围墙内竹林葱郁,围墙有一月亮门,可达西院。后院二进院落有殿室一座为圣母殿,内供奉泰山碧霞元君。
西院
山西
会馆,原为在
泰安
经商的
山西
人聚会之处,由正房,东西厢房、春秋楼、偃月松楼组成。偃月松楼下有古松一株,树冠亭亭如盖,姿态从容挺拔,名为"偃月松"。
关帝庙山门南有影壁一座,上书"神威巨镇",门前
石狮
列峙。院内有明崇祯年间《张彝宪题登岱一律诗碑》、
清康
熙十年(1671)《扩建关帝庙戏楼记碑》、
清康
熙二十二年(1683)《始建关帝庙配殿记碑》、清
咸丰
九年(1859)《重修关帝庙钟鼓戏楼垣墙碑记》等碑碣共计23通。
宫东跨溪而南是白骡冢遗址。传唐玄宗登泰山时乘白骡,礼毕下山至此,骡累死,遂封"白骡将军",并备棺垒石为冢。现冢无存,仅留石碑,传为白骡冢碑。民国年间赵正印根据碑额棱上有"垂拱元年"等残字,断为唐高宗《小字
登封
纪号文碑》。1988年复立于原处,但残字碑已成无字碑。)
128个个台阶之后,到达泰山红门 ,宫前三重石坊形若阶梯。
泰山
一天门坊,是登山的第一个天门。明代建,参政龙光题额,
清康
熙五十六年(1717年)巡抚李树德重建,两侧有明代人题"天下奇观"及"盘路起工处"大字碑。
泰山
孔子登临处,四柱
三门
式跨道石坊,古藤掩映,典雅端庄,明嘉靖三十九年 (1560)始建。额题"孔子登临处"五大字,柱联曰:"素王独步传千古,圣主遥临庆万年"。素王:指孔子。汉代一些儒者以为孔子修《春秋》是代王者立法,有王者之道而无王者之位,故称素王。独步:独自步行,引申为独一无二,超群出众。圣主遥临:圣主指历代帝王,遥临指从遥远的
京都
登临泰山。联语于1967年被凿毁。
传说孔子30多岁时,离
开鲁
国到齐国去,登上过泰山。还有一次,孔子和学生颜回一起登上泰山。孔子往东南方向一看,看到了
苏州
城下的阊门,还看到了阊门下有一匹白马。他就问颜回,"看到阊门了吗?"颜回说,"看到了。"孔子又问,"看到阊门下面有什么吗?"颜回看不清楚,觉得是一团白绸。孔子纠正他,说是一匹白马。两个人下山以后不久,颜回的身体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头发变白了,牙齿都掉了下来,衰老得极其厉害。
从这个传说中可以看出:一是孔子不止一次登上过泰山,二是告诉人们当时登临泰山是很艰难的。颜回也许受不了这样的辛苦,引出了病;而孔子身体很好,不但比颜回望得远,而且下山后也没什么不适。
泰山在孔子心目中是极其崇高的,他还把自己暗喻为人中之泰山。在他生命最后的时光中曾歌唱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坊两侧分立两碑,东为明嘉靖间
济南
府同知翟涛题"登高必自"碑,西为嘉靖年间巡抚
山东
监察御史李复初题"第一山碑”,碑高300厘米,宽110厘米。字径65×60厘米,楷书体。碑阴有 “入云有路” 四大字 ,字径70×55厘米,系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张继红书,篆书体。
泰山
天阶坊,建于明代1563,登天的阶梯。全石建造,建于明代嘉靖四十二年。天阶意即登天的石阶。泰山雄伟高大,峻极於天,至顶有天门三重,向有“登山如登天”之谓,所以称登山石阶为“天阶”。
柱联: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岩第一山。
作者简介:高应芳,明代嘉靖间任巡抚
山东
监察御史。此联书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
注释:灵应:指泰山风景美好。巍岩:高大的山岩。此联言泰山景观在人间是唯一的佳景胜地,它挺拔高峻天下第一。
提示:请先将此三个门坊参观完毕,再入红门宫。
泰山
红门宫是泰山中溪的门户,呈半封闭凹形空间。再加宫前三重白色石坊及碑碣,构成一组高低错落、色彩鲜明、形若天梯的古建筑群。红门宫因岭南崖有红石如门而得名,创建时间无考,明清时重修。庙分东西两院,东为佛家
弥勒
院,西为道家元君庙,中由飞云阁相连。
红门坊在西院门前,
清康
熙五十二年(1713)建,额题“红门宫”、“瞻岩初步”。联语书者不详。红门宫坊联:万壑泉声沉报磬,千峰云影护禅关。此门在天阶坊后,由
弥勒
院出门后可见。
注释:磬:一种乐器,寺庙中常置于神像前案旁,信士叩头礼神拜佛时,僧道徒击敲。红门宫东临中溪清泉,所谓“水出万壑是也”。禅关:指红门宫是佛家禅地。这里西依大藏岭,丹壁悬崖,摩天岭耸峙于东,千峰竞发,云雾飘渺,故有“千峰云影”之景色。
可以穿过三个门坊后,先去东院
弥勒
殿-登飞云阁-西院元君庙(此处要往回走,看看前院)-后院"小泰山",由后门继续前行;也可以观完三个门坊后,返回红门宫门处(十几步路而已)-西院元君庙-后院"小泰山"-返回西院元君庙-登飞云阁-东院
弥勒
殿-穿过飞云阁门洞继续前行。
东院正殿原祀木雕
弥勒
佛,1966年毁;东有穿堂式更衣亭,旧时帝王官宦登山至此更衣,今为茶室;南有穿堂式过庭。
西院为元君庙。其正殿原祀元君及送生娘娘、眼光奶奶,今置九莲
菩萨
铜像;西有且止亭,今为泰山风光摄影展室;南为穿堂式茶亭。正殿后是禅房院及东西配房。
飞云阁原祀观音大士,今为赏景台。自飞云阁洞北望,林荫夹道,石级绵延,松柏苍翠,花团锦簇,水出巨壑,自古有"红门晓日"之景。清人赵国麟留诗:"凌晨登红门,霁色明朝旭。俯视万家烟,平畴尽新绿。"
宫西是大藏岭,其巅有石屋能藏物,故名。宫后有一巨石耸立,上刻"小泰山"。传为碧霞元君的化身,原有元君小庙,旧时香客多在此焚香祈福,建国后庙毁,1985年重建。
泰山
穿过飞云阁门洞,或者由小泰山后门下来,稍北路西有清代和民国年间"
合山
会记"碑26块,记载当年朝山进香的盛况,今称小碑林。
泰山
出红门宫门洞后,山色为之豁然,山路右侧中溪内水声叮咚,泰山"小洞天"就隐在溪谷中。
在盘道醉心园右转,下到谷底,有一方巨大的石坪,片石如几,广12平方米,厚1.5米,南侧有明代知府
泰安
州事甘应甲题、范广书"小洞天"。左侧是一石涧,涧内奇石嶙峋,形态各异,谷底断崖层叠,横瀑飞流,每值雨季,清澈的中溪水便会从石缝中流出,年深日久,冲出了三个水湾:柳条湾、饮马湾、石峡湾。每当水盈月圆之夜,月亮映在湾中,留下三个倒影,很有些诗情画意。
醉心园:醉心园是泰山的一处景点,因内有著名的醉心石而得名
醉心石,一种举世罕见的泰山地学景观,醉心石学名称作"辉绿玢岩涡柱构造",是许多呈东西向,大小不一横卧在谷底的圆柱形铁黑色巨石。这些圆柱体的横剖面中心有石核,围着石核向外圈张裂。这种奇特的岩石形态,早就引起了古人的注意与兴趣,汉代学者枚乘称它为"泰山之溜穿石",俗称黑石埠,为环状节理辉绿玢岩,国内外罕见。更有人在一
石柱
断截面上刻下了"醉心"二字,这正是古人对泰山奇石鬼斧神工令人心醉而发的感慨。醉心石的成因至今尚无明确定论,它每年都引着众多的游人与学者前来观览与考察。
由醉心园步道可以到达万仙楼前,这里幽草如茵,翠柏如盖,流水潺潺。孔子也曾经在这里赏景,被奇石美景陶醉。
61个台阶之后,到达万仙楼
万仙楼:泰山红门登山售票处
三义
柏:万仙楼台阶下东侧有300多年生的古柏三株。由南向北,长次分明,并列而生。南者为长,胸围282厘米;中者为次, 胸围253厘米;北者为三,胸围201厘米。三株古柏树姿端庄秀丽,人们将其寓意为三国时刘备、关羽、张飞
桃园
三结义,因而取名“
三义
柏”,期待
友谊
长存。
泰山
此照片为以前的,现在登山由此进入,售票处及检票口都在此外,人多密集,无法拍全了。
三义
柏边有全国人民为庆贺千禧龙年时而制作的“千年
和平
钟”,祈盼在新的千年里世界
和平
繁荣,由全国政协副主席程思远等名人题刻铭文。
(人多未见:再前西崖题“勇登仙境”,下有洞,洞内有石龟,俗称龟洞。)
泰山
万仙楼:又名望仙楼。是跨道门楼式建筑,明万历年间(1620年)创建,保存了清代建筑风格。原供祀王母,后来祀奉碧霞元君。传为泰山群仙聚会、议事讲经的地方。
万仙楼是万历皇帝为纪念其母李太后眼疾痊愈,感念泰山圣母有功而敕建的,青山绿水之间,矗立着这座门楼式建筑,雕梁画栋,庄严雄伟,白云蓝天映衬着黄色的琉璃瓦,一派皇家风范。因泰山是华北地区的两大神山之一,神仙众多,民间的最高神玉皇大帝高居泰山极顶,其麾下众神遍布泰山的角角落落,有名有姓的神仙在泰山有112位,因此
泰安
府古称神州,民谚:
济南
府的官多,
泰安
州的神全,即是指此。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因此泰山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都具有灵气,富含神韵。因此楼上有“景会群真”的匾额,泰山是道教名山,称仙为真
万仙楼门洞东侧有隐真洞,深1.76米,高1.95米,宽0.9米,为旧时道人修炼处。殿内塑128位神仙,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万仙楼下层是石砌拱形门洞,高3.4米,宽2.9米,石额南刻“万仙楼”,北刻“谢恩处”。整个下层东西宽17.4米,进深13.65米,高4.4米。门洞的西墙壁上,有几块神奇的石碑,潮湿与干燥预示着阴雨与晴朗变化。
万仙楼上层建在下层顶台偏北处,面阔3间13米,进深6.3米,通高11米,三柱七檩 lǐn五架梁,重梁起架,黄琉璃瓦九脊歇山顶,前为重檐双步廊式。檐下施影作斗拱,一斗二升交麻叶头,枋檩额上遍饰墨线大点金彩绘。殿墙下部四周镶满明代朝山进香施财
合山
会题名碑63块。下层
东北
角有石阶与上层相通。
以前的检票口就为此楼门洞,可上楼参观,如今的万仙楼只能远观了。
门洞北之上刻“谢恩处”三字,传说旧时帝王登山,地方官员护驾于此,帝令回府,群臣谢恩。另一种说法是香客朝山顺利而归,在此处叩谢碧霞元君保佑,目前为检票所在,也看不到了。
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的传说:
据说他们还生了个儿子叫白氏郎。白牡丹原来也在泰山修炼,后来不堪众人的嘲弄,就和儿子搬到泰
山南
边的徂徕山去住了。
白氏郎长到八九岁,生得伶牙俐齿,十分讨人喜欢,可就是没有个名正言顺的父亲,整天在外边被人打骂,受人欺负。
这天,正是腊月二十三,白牡丹让白氏郎跟村里的小伙伴上山砍柴,自己在家里弄些水酒淡菜,准备打发灶王爷上天,去汇报凡界一年的情况。
白氏郎和伙伴们来到山上,领头的说要玩“做皇帝”的游戏,把几个草筐摞起来当作宝座,谁要能爬上去,谁就是皇帝,以后众人就都听他的,选他做头。说完便把筐摞得高高的,一个个轮着往上爬,筐子没用绳子拴牢,一爬一晃,结果没爬几下就都滚了下来。最后轮到了白氏郎,只见他稳抓草筐,轻迈双脚,颤颤悠悠真的爬了上去。本来他们都看不起白氏郎,是想拿他取笑,如今真的爬上去了,谁肯让他这个私生子做头,便把他拖下来,打了一顿一哄而散了。
白牡丹在家里正为买不起酒菜犯愁,见白氏郎又从外面哭着回来,鼻子都让人打破了,十分难过,顿时来了气,就抓起烧火棍,把怨气照着灶王爷出开了“灶王爷啊灶王爷,你都看见了吧,这还让我们怎么活?哼!我儿要是真做了皇帝,非把那些小崽子杀尽斩绝不可。”她越说越气,一边说,一边敲,几火棍下去,灶王爷早鼻青脸肿了。
灶王爷上天,不但没在白牡丹家吃好喝好,而且还挨了一顿棍棒,便一溜烟地跑到玉皇大帝那里告状去了。灶王爷一见大帝,便叩首禀报说:“不得了了大帝,白牡丹发誓,白氏郎要做了皇帝,就要把村里的人斩尽杀绝,这不,白牡丹连我都打了。望大帝为臣子作主,千万不能让白氏郎做皇帝。”玉皇大帝听了灶君的一面之词,便吩咐四员大将,到来年的龙节抽掉白氏郎的龙筋。
再说白氏郎,从那次挨打以后,就每次独自上山。这一天,他一个人在山上打柴,迎面走来一个白胡子老头对他说:“你本是真龙天子,将来要做皇帝的,只因你娘不慎说走了话,玉皇大帝要在来年的龙节抽你的筋,现在已经没办法补救了,只有到时候你能咬牙挺过去,保住你的龙牙玉口,还能说什么成什么。”说完便飘然而去。
白氏郎象做了个梦,吓得不得了。回去和母亲一说,白牡丹得知是自己害了儿子,十分后悔,便把儿子搂在怀里痛哭起来。
转眼龙节已到,只见几片黑云压在自家院上,这时,白氏郎正在院中劈柴,就听一个闷雷,白氏郎随声倒地,几员天兵天将便开始抽他的筋,那滋味简直比脱胎换骨还难受。可是白氏郎硬是挺了过来。
从此,白氏郎恨透了灶王爷,恨透了所有的神仙。他发誓要把所有的神仙都扣押起来,以报此仇。可是用什么盛呢,他穷得连个箱子盒子都没有,白氏郎回头见自己上山装水用的葫芦挂在灶旁,便顺手拿过来,恨得咬牙切齿地说:“灶王爷,亏你跑到大帝面前替我美言,你老人家辛苦了,到我这葫芦里来歇歇脚吧。”因为白氏郎有一张龙牙玉口,他的话便是圣旨,只听“嗖”的一声,灶王爷便化作一缕青烟钻进了葫芦。
白氏郎告别母亲,提着葫芦走遍了全国的名山大川,见庙就进,见神就收。他想收完以后,全都把他们压在泰山底下,所以最后才来到了泰山。
刚过红门不远,迎面走来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白氏郎觉得有些面熟,似曾相识,可一时又记不起来,便喊道"来者何人,快快通名报姓。“那老人笑嘻嘻地答道”在下便是小仙吕洞宾。“
白氏郎闻听此言,突然想起以前给他报信的白胡子老头,原来是他的亲生父亲,不禁大吃一惊,将葫芦掉在地上摔成了两半。这下可热闹了,各路神仙都连滚带爬地向旁边的一个大石洞挤去,吕洞宾数也数不过来,就把它取名为”千佛洞“。后人又在那里起楼造阁,顺吕祖之意取名”万仙楼“。
只有灶王爷的腿长,又跑回了灶堂,不过吕洞宾怕他再惹是生非,便在灶王的神像边写道”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予以警告。
却说白氏郎得知面前正是他的亲生父亲,便跪在吕洞宾面前,将母子多少年来的冷遇和磨难一一告诉了他。吕洞宾听后,也十分难过,将一柄断烦恼、避磨难、呼风唤雨的青龙宝剑交给自氏郎,嘱咐他照顾好母亲,与乡亲们和睦相处,把他又送回了徂徕山。此后,乡亲们得知吕洞宾如此宽宏大量,也都敬重他们母子,多方给予照顾,白氏郎也用他的青龙宝剑为乡亲们做了许多好事。
过万仙楼,东溪内为樱
桃园
,又名桃花涧,清人曾颂:”樱桃生涧底,石上多古苔。山下花已落,山头花未开。“涧中石坪广阔,断崖跌宕, 溪水潺潺而来,滢洄湍急而去,或为瀑,或为潭,或潜流,汇为深广碧池,名碧泉湾 。今涧内桃、樱均无,唯杨、槐满谷,
柏林
夹岸,石峡飞流,瀑水如帘。
泰山
由此开始,步步登高,渐入佳境
40个台阶之后,到达革命烈士纪念碑
泰山
革命烈士纪念碑:1946年7月建。碑系花岗石构筑,呈方楞形,高10余米,正面镌刻着”新四军第一纵队第三旅革命烈士纪念碑“(第一纵队第三旅原系浙东抗日纵队,抗日战争胜利后,为贯彻党的
和平
民主建国方针撤至
山东
);东西两面刻着”功业与日月争光“,”英名与泰岳并寿“,碑下部铭刻着在解放
泰安
战斗中牺牲和被国民党军飞机轰炸殉难的烈士共708名,其中有中共
浙江
省委书记陈洪、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书记刘英。纪念碑周围苍松翠柏,郁郁葱葱,为登泰山的人们瞻仰胜景之一。
纪念碑西侧有摩崖刻石:清泉:泉声引人入胜
泰山
听泉。 戊戌秋,齐云浦、赵培生、徐斡卿、王俭堂、吴文卿、王子墉、施致远、金荩臣同游。八人至此小憩,忽闻泉声,因以誌之。
说明:此题刻位于烈士纪念碑西,摩崖高76厘米,宽146厘米,大字径42×36厘米。跋语6行,满行9字。系戊戌秋(公元1898年)齐云浦等游山题镌。楷书体。
拜石:清人题”拜石“。宋代大书画家米芾”因拜石“而名扬天下。据说他任
无为
军时, 拒不朝拜贪官麦知州,而是每早穿礼服拜古石玩器,并且口中念念有词:”宁拜无知 石,不拜面老鼠。“结果被贬官。后人题此以颂耿直清廉。又据《宋史文苑米芾传》载:
无为
”州治有巨石,壮奇丑,芾见大喜曰:'此足以当吾拜。'具衣冠拜之,呼之为兄。“
纪念碑东侧有断崖,古刻遍布。唐大历八年(773年)泰山著名女道张炼师题记及元代镇压红巾军的元将题名等依稀可辨。
虎。 民国十四年,古沛张正寰。
此题刻位于斗母宫南,摩崖高120厘米,宽80厘米。大字径106×46厘米。草书体
西崖有”蔚然深秀“、”洞天福地“、”肤寸升云“及”虫二“诸刻,与山色辉映。
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