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虔诚的心,踏上泰山之旅 (岱庙篇)阅读:810/2
相关目的地:泰安
出发时间:2021-05-28
出行天数:2 天
人均: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2923154.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序
泰山屹立于祖国大地的东方,宛如连接着天与地的擎天一柱,在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上拔地而起。崇尚山峦的远古先民自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座大山。认为登上泰山之巅就能最大限度的接近至高无上的上天,人们的诉求上天更容易关注到。
自始皇帝开始,至宋真宗止,共有六帝十次封禅泰山。每次都是不亚于皇帝登基的一次国家大典。尤其以唐朝的两次规模最大。唐高宗武则天开起了女性参与封禅的先河,唐玄宗时把泰山人格化落到妻子的父亲身上。
最后一次国家大典由于宋真宗为了掩饰在与辽军作战失利而粉饰太平,拉低了封禅者的资格。以至于后世帝王都不与之为伍,封禅大典就此终结。于此相对应的一位泰山女神信仰由此诞生逐渐替代了到达顶点的东岳天齐仁圣大帝。宋真宗封泰山时,于岱顶玉女池旁得玉女石像,即造神龛供奉其中,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俗称泰山老奶奶。据说,泰山老奶奶是西牛国孙宁府奉符县善士石守道与妻金氏所生之女,名玉叶。相貌端庄,为人聪颖。三岁懂得人事,七岁即学道法,曾参拜西王母,十四岁时入天空山黄花洞修炼。天空山,就是泰山;黄花洞,就是山顶石室。三年修炼丹成,成为泰山女神。
由于泰山神高高在上为统治阶层所崇拜远离普通老百姓,和蔼亲切的泰山老奶奶获得了劳苦大众的信赖。农历四月十八为碧霞元君的传统诞辰日,但自乾隆开始,朝廷在四月十八日这一天垄断了泰山祭祀权,普通庶民只好在三月十五‘换袍日’这一天祭祀。
到泰山时值农历四月十八,为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的传统寿诞。相当意义上这一次也是朝拜之旅。
登泰山传统路线由遥参亭开始,岱庙拜泰山之神,过岱宗坊到达泰山脚下红门。而后不断参拜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不断向上攀登到达南天门。在天街休整一下登上泰山最高处玉皇顶。
两天的时间非常充足能过让你领略泰山的。
遥参亭
遥参亭位于是岱庙建筑群南北轴线上的第一组建筑,实为岱庙的入口。自此向北轴线直抵泰顶的南天门,古代帝王凡有事於岱宗,均先在此草参,再入庙祭祀。遥参亭前临御街,即现在
泰安
的东岳大街。清乾隆三十五睥在门前建造石坊,额上刻字遥参亭。
大门匾书“泰山第一行宫”,内有一额“登泰山起点”
门的一侧有“五岳真形之图”的碑,文字详细介绍了五岳的位置以及主管之神的名称及职责。
五岳图是表示五岳形状的,东岳泰山形体庞大,如巨人端坐,老态龙钟,肃穆威严,因有泰山如人坐之说;西岳华山形体陡峭奇险,壁立如削,因有华山如壁立之说,南岳衡山形体如鸟翼,
光泽
秀美,腾空而飞,因有衡山如鸟飞之说;北岳恒山,高峻谷深,飞岭纵横,如猿攀跃,因有恒山如猿行之说;中岳嵩山形体如人卧,外观奇伟,内含奥妙,因有嵩山如人卧之说。
东岳真行图的整体形象,似乎说明泰山之上连接着天,下面为水,意为“山泽通气”和“天一生水”。而中间山的形状又像人,也暗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另外,从字形的角度看,它似乎即像龙又相凤。意为泰山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泰山是中华文化的和生之地,是
中国
历史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
进院就见一座仪门映入眼帘。虽说是门现在一直关着起影壁的作用。应该是和孔府里的重华门一个作用,只在有重要人物到来重大仪式时才会开。
因为这是碧霞元君的一处行宫,因此主殿供奉的就是泰山老奶奶。
殿前泰山老奶奶的印
在泰山老奶奶像前供上鲜果,恭恭敬敬磕上几个头,祈求平安。
东西两侧配殿分别是观音大士和王母娘娘
从旁边的月亮门穿到后边就看到遥参亭了,古代祭祀泰山先要在这里举行简单的参拜仪式,以表示对泰山神的虔诚。因此又称草参亭。
岱庙坊
遥参亭和岱庙之间一座高大精美的石牌楼成为分界线。岱庙坊,又名玲珑坊。
清康
熙年间
山东
布政使施天裔重修岱庙时创建,并撰书楹联:峻极于天,赞化体元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
背面是
山东
巡抚兵部右侍郎赵祥星题联并书:为众岳之统宗,万国是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掺群灵之总摄,
九州
待命荡荡乎功孰与京。
正阳门
岱庙城堞高筑,周长三华里,高三丈,四周8个门。
岱庙的正门
正阳
门有三个门洞,每个洞有两扇朱红大门,门上镶有81个铁制馒钉,有铺首,象征着岱庙的尊严,古时候只有帝王才能从中间门进入。庙墙四角有角楼,按八卦各随其方而名:
东北
为艮,东南为巽,
西北
为乾,西南为坤。
汉柏凌寒
进来之后就见古柏参天立于两侧。东侧有一棵汉武帝亲植的挂印封侯柏。主干与侧枝的交接处之上长了一个奇特的树瘤,越看越像一只顽皮的猴子在猴头猴脑地东张西望,胸前还挂着一个似圆似方的印牌,这就是岱庙八景之一的挂印封侯(猴)。
前面十字路口向东走向汉柏院。门前一通高大的石碑呈现于眼前。《宣和重修泰岳庙记》又称《宣和碑》,立于宋宣和六年(1124年)三月。碑高9.25米,宽2.1米,龟趺螭首。龟座高1.85米,宽3米,长5米,重4万余斤,为岱庙诸碑之冠。
传说宋徽宗于宣和年间重修岱庙后要立丰碑纪念,并定下尺寸,必须超过岱庙内所有石碑。
然后宣诏天下名匠限期完成,违者处斩。这下可苦了石匠,历经磨难终于找到了石碑料却寻不到石龟料,个个急得团团转。
这时石匠头儿在梦境中见到大汶河的沙滩里有块巨大的石块,第二天便带领匠人到沙滩里挖掘,结果与梦境相合。
龟座凿好后,却运不进庙门,众人又慌了。匠头儿便朝着石龟拜了三拜说:既然山神显灵就请救人救到底吧!
灵石
果然开口说:欲想救众人,必先自身损!匠头儿激动地连连叩头说:只要你能进庙门,那怕我粉身碎骨!话音刚落,忽听轰隆一声巨响,从庙门上空掉下一过梁,恰恰把匠头的双腿砸断了。
石龟进门了,众人得救了,匠人那舍己救人的精神传颂至今。
碑阴有明代万历十六年即公元1588年
山东
巡抚李戴和巡按吴龙征的题刻;万代瞻仰四个大字。
汉柏院有古柏5株,传为汉武帝东封时所植。如今扭结上耸,苍劲葱郁若虬龙蟠曲。虽已肤剥心枯,却新枝继生。古人誉为汉柏凌寒,为
泰安
八景之一。
进入汉柏院右手一株枯荣参半的柏树格外显眼,叫做苍龙吐虬。它是由两棵树组成的,一棵是桧柏,它是真正的汉柏;一棵是侧柏,是后植的,桧柏几乎是包着侧柏。古柏老桧互生。
而今,年轻的侧柏已枯死,倒是古老的汉柏生机不减当年。其主干,树瘤遍布,老态龙钟,而枝叶俊秀,生气无穷。其两大主枝,一枝挺拔向上,一枝盘旋于下。向上的主枝已枯,但风骨遒劲,不失生命;另一枝弯曲如带,绕侧柏平洒向下,刚柔相济,相互对应,真是生也峥嵘,死也峥嵘,使人驻足遐想。
这颗树干下部,有一处砍伐的痕迹,并有红色浸染,这就是古柏八景之“赤眉斧痕”。是新莽时期赤眉军留下的痕迹。
连理柏为汉武帝亲植。双干连理,同根同生。 此柏深受乾隆皇帝宠爱,亲手绘“御制汉柏图”并刊碑立在树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