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7000年—滕州博物馆阅读:1686/263
相关目的地:滕州
出发时间:2023-05-01
出行天数:3 天
人均:468RMB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4256693.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滕州博物馆
滕州
市博物馆,位于
山东
省
枣庄
市
滕州
市龙泉广场
东北
侧,荆河西岸,占地面积7300平方米、建筑面积5700平方米 ,是地方综合性博物馆 。
1979年9月,滕县人民政府行文正式成立滕县博物馆。1986年,迁入文物保护单位一王家祠堂。1987年元旦,文化部原副部长周巍峙亲临揭幕,正式对外开放,1995年,迁至
滕州
市学院路82号。2020年初,
滕州
市博物馆新馆全面建成,并对外开放 ;12月21日,被评为第四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
截至2021年末,
滕州
市博物馆官网显示,现有藏品52038件/套,实际包含藏品数量为82072件,时代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到夏商周各个历史时期。其
中国
家一级文物56件,二级文物74件,三级文物33件 。
2015年2月,
成功
入选
山东
省“十佳博物馆”。2015年3月,三件文物入选“齐鲁瑰宝”。
滕州博物馆
因下雨的原因,博物馆暂停了沿着正门台阶直上二楼主展厅的
通道
,很人性化的改由一楼的东门进入,进入博物馆后有扶梯可以直达二楼,二楼大厅展示
滕州
历史的巨大铜浮雕还是很气派的
滕州博物馆
《滕文长风—滕州历史文化展》
滕州博物馆
滕始于黄帝,因境内泉水“腾涌”而得名,公元1182年金朝设滕阳州,1184年改为
滕州
,这是
滕州
名字最早的起源。
滕州
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考古发掘的距今7300年的“北辛文化”遗址,表明这里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 。
滕州
是“科圣”墨子、“工匠祖师”鲁班、造车鼻祖奚仲、孟尝君、毛遂的故里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曾被封于
山东
滕州
故为滕王,且于
滕州
筑一阁楼名以“滕王阁”(
中国
历史上第一座),后滕王李元婴调任
江南
洪州,因思念故地
滕州
修筑了“滕王阁” [3] 第二座
南昌
滕王阁和第三座
阆中
滕王阁均源于此。
滕州
还是
中国
最美生态旅游示范市 、境内有景点
微山
湖湿地红荷风景区、龙山、狐山、莲青山、古滕八景等。
滕州博物馆
滕州
的历史沿革简图
滕州博物馆
滕州博物馆
滕州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就非常优越,早在一万多年前的细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生活在了这片依山傍水、广阔富饶的土地上;细石器时代是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阶段,细小的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是其主要文明特征。
滕州博物馆
石制削器、石核(细石器时代 采集于前掌大遗址)
滕州博物馆
滕州博物馆
北辛文化的农业特征,一是粟粒碳化颗粒的发现,二是大量磨制生产工具的出土。
从出土的北辛鼎、红顶钵、指甲印纹钵、红陶壶来看,当时的制陶烧陶技术已比较先进,这些器物不仅讲究生活的实用性,而且还讲究审美的艺术性。特别是红顶钵,据考古学家说,为东方的彩陶找到了渊源;在一件陶器的底部还发现了一对酷似鸟足的刻画符号,被文字学家和历史学家誉为“文字的起源”、“文明的曙光”。因此说,北辛文化代表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文明。
滕州博物馆
农业生产工具,石制的有斧、铲、刀;鹿角制的锄等。
滕州博物馆
滕州博物馆
狩猎、捕捞工具骨镞、鹿角矛形器、弹丸、骨鱼镖、陶网坠、骨梭等
滕州博物馆
采集工具蚌镰、石斧、石刀
滕州博物馆
北辛文化的陶器以夹砂黄褐陶和泥质红陶为主,有少量黑陶。夹砂陶火候较低,陶胎较厚;泥质陶火候较高,质地细腻。全部陶器都是手制的,尚处在原始阶段,出土的器皿种类单调,造形简单,主要有鼎、釜、罐、钵、壶等。这些陶器均为当时人们的生活用具。
滕州博物馆
滕州博物馆
磨制精细的骨针和陶纺轮的出现,使利用野生纤维和动物毛绒纺线编织,缝制穿着成为可能。因此可以说当时的北辛人们已由身披兽皮、腰围树叶的时代进入了穿衣阶段。
北辛文化墓葬发现很少,成人葬式为仰身直肢,流行用红陶钵覆盖死者脸部的葬俗,多数墓有一二件随葬品。
滕州博物馆
滕州博物馆
滕州博物馆
滕州博物馆
滕州博物馆
早期除使用一些磨制粗糙保留打制疤痕的石铲、石斧外,已大量使用磨砺精良的穿孔斧、刀、铲等,收割工具还有骨镰和蚌镰,加工谷物的工具则是石杵和石磨盘、石磨棒。在这一文化的中晚期,出现了有肩石铲、石镐和一些鹿角锄。
滕州博物馆
滕州博物馆
陶器生产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早期均手制,砂质陶火候较低,陶器种类不多,造型简单,仅见觚形器、盆、钵、罐、杯、鼎、豆、大口尊等。中期开始使用轮制技术,有了少量的轮制小件器物;烧制出火候较高的灰白色陶器;器类增多,出现了实足鬹、背壶、簋形器等。
晚期已使用快轮生产大件陶器,如大汶口墓中就随葬有轮制的大陶盆;制陶原料有了新的来源,发现了坩子土,用以烧制一种质地坚硬、胎壁薄匀、色泽明丽的白色、黄色、粉红色细砂陶器,统称为白陶,这类细砂陶器有袋足鬹、三足盉、宽肩壶和筒形豆等。这时所烧制的薄胎磨光黑陶高柄杯,代表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为以后
山东
龙山文化蛋壳陶的问世准备了条件。大汶口文化还发现有仿动物造型的陶制工艺美术品,中期所生产的兽形提梁器堪称工艺美术史上的珍品;晚期这类发现增多,反映出工艺技术的纯熟和制陶业的兴旺发达。发现的大汶口文化陶窑甚少。制石、制玉业较发达。早期就已大量生产出磨制精致的石器,较多地使用穿孔技术。
滕州博物馆
滕州博物馆
人面纹玉饰(岗上遗址),入选百件“齐鲁瑰宝”
滕州博物馆
人面纹玉饰是迄今为止发现时代最早的人面纹,来自6000多年前的人类画像是一件难得的古代艺术品,玉质深褐色,高32.0mm,宽39.0mm,体扁平,呈四边略外凸的方形,背部中央有一垂直的凸脊,脊上有一横穿,可供穿系。
其正面阴线刻出人的头型和五官,面部作正视状,以阴线刻橄榄形眼眶,眶内刻一横线作目,双目横连,以一阴线刻等腰三角形作鼻。口为一阴线刻短横线,面部表情祥和,虽五官比例不甚协调,但轮廓俱现,为大汶口文化时期(大约6500年至4500年)较早的人面纹玉饰。1976年
滕州
市东
沙河
镇岗上遗址出土。人面纹玉饰的面部表情祥和,是彰显身份权力的信物,当然也不排除是原始社会异性之间爱慕因素的产物。
滕州博物馆
滕州博物馆
贫富分化:早期墓葬在后期随葬品出现多寡不一的现象,并且表现的比较显著,多者达四五十件,寡者一件都没有。中期以后随葬品的多寡不一较之前更加突出,多者达六十余件,寡者则一无所有。富有的大墓,不但随葬品多,而且很精致,并用数量较多的象征财富多寡的猪下颌骨和猪头随葬,甚至用整猪、整狗随葬。中期的部分大墓和中型墓设有二层台及原木搭成的葬具。
滕州博物馆
陶杯
滕州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