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偷得几日闲,移步乡间觅清欢。 —敖城,小左心灵休憩的“伊甸园”阅读:1994/6
相关目的地:吉安
出发时间:2022-10-10
出行天数:27 天
人均: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3869581.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题记】
“所谓旅游,就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去看别人呆腻的地方。”深表赞同!前几年,我不断独行,那一次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绝不是浮光掠影般的拍照打卡,并附上到此一游,而是在朝前走的过程中找寻不一样的自己。这三年疫情搁浅了前行的脚步,却让我想借着“游记”写写家乡。
此次休假于我,尝试将心态换成行走的旅客时,我对故乡便有了更多的眷恋。
在这里,一个叫敖城的小镇,是我此翻旅行的起点,也是终点!
第一章【风景篇】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现如今,乡愁是一张核酸报告,我在
南京
城头,故乡说:“你先在那头,暂时别回这头。”开个玩笑,言归正传。乡愁于我而言,就是一座山,一条河,一道桥,一片地,一盏灯,一间屋,一个家。
禾河追雾
禾河,就是我乡愁里的那一条河。这次“旅行”的起点,就从它开始吧!2019年,我在
郴州
小江东观雾时就在想,禾河上应该也有雾,搞个渔民撒个网,就不至于跑到
湖南
来看雾,那时我得给它取个名,叫“雾漫云禾”~~~是不是还挺诗意。禾河每年必去,但雾一次也没见到。以至于我怀疑它到底会不会“产”雾。不过也有可能是去太晚,雾早就散了的缘故。
直到有一天,这个困扰我几年的疑问竟在朋友圈里找到答案。有时,如果不想走太远,也可以多刷刷朋友圈,没准儿就能发现惊喜。不管怎么说,鉴定完毕,有雾!一张照片,坚定了我要亲眼目睹云雾在禾河缭绕的决心。
话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5点半不到,我就被生物钟叫醒,想起今早儿的“重大”时刻,索性爬起来,简单洗漱后,在家人还在睡梦中,我跨上“小马达”向禾河疾驰而去。
初秋的清晨,气候湿润,风里透着寒意。山里的水汽毫不留情的拍在我的脸上,像涂上一层爽肤水。十几分钟的功夫,我便看到了它。禾河夹在重重叠叠的山峦间,山并不高,水是翠绿翠绿的。
只见河上的“精灵”——洁白的云雾,正在水面嬉戏,虽然只有薄薄的一层,却足以振奋人心,这么多年了,我终于看到它了。
(注:个人技术问题,雾拍的不明显)
停下车,我被江水彻底唤醒。在
布袋
口,有几搜“年事渐高”的渔船。小时候,这里异常热闹,淘沙的,捕鱼的,船只来来往往,到了五六月还有竹筏载着我们去对面山腰上摘野杨梅,如今,青山依旧苍翠,只是故人消失不
见。
继续往前,一排鱼竿吸引了我的眼球,钓鱼郎
们却早不见踪影,兴许这会儿他们还沉浸在老婆孩子的温柔乡,早将上钩的鱼儿抛之脑后。
采一把小花、捡几颗松果待会回家就可以插瓶了。望着河面,我不禁出了神。
青山绿水,是文学的基础底色。每每看到这种场景,脑海里总会浮现“春风动春心,流目瞩山林,山林多奇采,阳鸟吐清音”这样的诗句。
禾河水似潜龙,缠绕在高高低低的山脚下,林中虫鸟呼朋引伴,奏响一支秋日交响曲。
岁月忽远忽近,禾河依然固执的等待着要来的人,那年,它等来了骨灰级驴友徐霞客,这年,它又等来了我这个徐霞客发烧友。
转念一想,它未必在刻意等谁,只安安静静地在那里,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没多久,太阳从东边升起,阳光照射下的水面更迷人。在森林氧吧“吸”足了氧,不知不觉走到了八一大桥,在桥上遥望,恍惚间,我看到一女子在河中站立。咦,在竹筏上的那个女的是谁呢?
哦,不好意思,那是去年的我,走错片场了。这张照片是拿来凑数的,毕竟是旧照了,为什么放进来,原因很简单,没有人物的风景是不完整的,不然如何证明我大
江西
山美水美人更美呢!(我又开始不正经了)。最后正儿八经放张美女图吧,上次来还是和姑姑两个人一起来,这次就不带她了,毕竟,我现在是游客的身份了。
禾河说到这里该结束了,我明显已经跑进了天河了,再说下去,我会跑题,今天目标明确,只谈敖城!7点了,我的肚子开始抗议,它不停的告诉我,该回去吃炒粉了。
小镇觅食
在
江西
玩,不吃粉是对
江西
的不尊重。来
吉安
玩,不吃一碗
吉安
炒粉绝对是遗憾。
简单一碗米粉是
江西
人一天的正确打开方式。本想在家做,嫌麻烦,还是直接来了街道上。这家店,已经开了20多年了。在
南昌
拌粉和瓦罐汤红遍大
江南
北的时候,我只留恋家门口一碗手工米粉。
10块就能吃到这家店的顶配,这就是农村人的惬意!吃完后,逛了逛菜场,可能是因为疫情原因,菜场很冷清,和昔日的热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蹲在地上拍照时,一老太问我,姑娘你拍地板干嘛?我笑了笑,没有说话。买了一点老太自己种的菜和新鲜出炉的烤栗子,心满意足的回了家。
老村探访
敖城有两种黄,一种是油菜花的明黄,另一种是稻穗?的金黄。
黄色明亮,灿烂又温暖,它代表孕育万物的大地,是一切元素的根本。错过了春天的黄,却在秋天得到了补偿,这条通往老村的小路,我走过了30年,再次踏上,芬芳依旧。
漫步在田埂,看家乡忽远忽近,想起春耕时水草丰腴,灰褐色的泥巴裸露在水面上,老牛和农夫合力运作,经过了两个季节的奋力生长,这片土地已然悄悄变换了模样!稻子吐穗完成,正在经历一个饱满的过程!它们从顶部开
始黄,开始绚烂。
往前走,又到了里脊洲,这是我童年的乐园,如果童年的快乐有10分,那么其中5分便是里脊洲给的,那时候还不懂世界如此之大,我们困于一隅却不自知,还固执地以为我的未来也会和村里的大多数人一样,在这个山沟沟里完成既定的贫穷或者稍微富足的一生。
到村口时,忽地想起20多年前我家养的一条老黄狗,每到放学的点,它都准时出现在村口,迎接着它的小主人回家,现在迎接我的只有紧闭的屋门。
村民的生活用水,一半由古井提供,另一半则是压水井挑大梁,喝水不要钱,也不要电,只是需要费点儿力气,小时候最不喜欢“凑水”,现在想喝上一口清甜的井水已相当不易,不经意间,这种井已经被时代抛弃了。
回到以前居住的老房子,院子里依旧生龙活虎,土鸡土鸭是我家的一份子,妈妈每天都会给它们送口粮,鸭子偶尔也送去河边玩耍一会儿,这几只小兔子是姑姑送给奶奶养的,轮胎床还是我去年的创意,有生活区,休息区,娱乐区,真是三只幸福的兔子,但是鸡鸭就比较惨,我回来之日就是它们受难之时。再此默默说上一句“阿弥陀佛”。
在老村转悠时,一路上也能不时闯进几辆电动车,那是村民来乡下喂鸡喂鸭,当然也有些老人回来种点蔬菜,吃点纯天然的食物总能让他们感到安心。“你挥锄头来他种菜,这样怎能不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