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一座低调的千年老城——江南宋城,虽经岁月风雨,繁花依旧似锦。阅读:538/1
相关目的地:赣州
出发时间:2023-12-29
出行天数:1 天
人均: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4414468.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提及宋城,大家往往首先想到是南宋都城
临安
(
杭州
),其次是北宋都城
东京
(
开封
),可能谁也不会想到在
赣州
也有一座 “
江南
宋城”。“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代词人辛弃疾的千古绝句大家不会陌生吧,这是他担任
江西
提点刑狱时,登宋城郁孤台时有感而抒。透过历史的云烟,在
赣州
你会看到客家宋代历史文化遗存仍灿若星河;“
江南
第一石窟”通天岩,宋代古城墙,“
江南
四大孔庙之一”的
赣州
文庙,巍峨肃穆的宋代慈云塔,规模宏大的宋代七鲤古瓷窑,享誉古今的排水系统“福寿沟”,还有
江南
名楼郁孤台、八境台,游龙般的古浮桥,独具特色的客家围屋等。而这里宋代的文化古迹保存完好、品位较高的就有上千处,引众多的海内外专家学者慕名而来,经考察后,被专家誉为“宋城博物馆”,1994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江南宋城历史文化旅游区
赣州
因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北承赣江长江水运,南接大庾岭古驿道转珠江入
广州
,是南北货运必经的水路枢纽,呈现着繁荣兴旺的景象,成为宋代全国30座名城之一。
赣州
古城又称“
江南
宋城”,位于
江西
母亲河——赣江源头章、贡二水之间。始建于东晋
永和
五年(公元349年),到唐末五代时期(公元885年),卢光稠起兵占据当时的
赣州
,将
赣州
古城面积由原来的1平方公里扩建为到3平方公里,基本奠定了
赣州
古城的框架,至宋代完成古城六街的空间布置,而后历经一千六百多风雨,街巷主格局基本不变,堪称奇迹。在宋代,
赣州
城迎来了文化和经济的繁荣,成为当时30座名城之一。至今在
江南
宋城保留了宋代砖城墙、地下工程福寿沟、江面古浮桥等众多宋代遗迹。特别是宋代古城墙,虽历经千年,依旧保存有全国唯一的宋代原址原砖古城墙3664米,保留有超过百种历代铭文砖,铭文砖镶嵌在城墙上,犹如一部记录城市历程的史书,记载着
赣州
这座古城的千年过往,成为城市文化的核心组成。
赣州古城墙
赣州古城墙
八境台
八境台
赣州古城墙
“一座
赣州
城,半部宋代史。”
赣州
荟萃了古城墙、古石窟、古窑址、古码头、古浮桥等宋代名胜古迹遗存,当你在暇闲之余,穿上汉服,到
赣州
江南
宋城,来一场穿越之旅,一起遇见最美虔城。当你身穿汉服漫步在古朴蜿蜒的宋城墙上,眼前脚下是一江清流奔涌北上,头顶是苍穹碧空万里,远处田舍烟云飘渺,近处街坊鳞次栉比,好似一幅美丽的
赣州
版《清明上河图》,如此美好的场景,怎能错过。
赣州古城墙
江南宋城历史文化旅游区
郁孤台
军门楼
郁孤台
赣州古城墙
江西
省简称“赣”,“赣”字因章江、贡江两条支流汇合为赣江,取自“章”和“贡”二字的合体,而两江合流之处,正是今天的
赣州
,简称“虔”,别称“虔城”、“赣南”。
赣州
的文化底蕴深厚,保留了诸多两宋遗址,走进
赣州
古城,如同置身于“宋城博物馆”,因此它又有了“
江南
宋城”的美誉。
江南宋城历史文化旅游区
江南宋城历史文化旅游区
江南宋城历史文化旅游区
八境台
江南
宋城最著名景点就是位于章江,贡江二江汇合处的八镜台,八境台建在
赣州
古城
东北
隅的古城墙上,凭江而立的八境台,飞檐斗拱,画梁朱柱,雄伟壮丽。八境台始建于北宋嘉佑年间,1984年改建为高28米的3层仿宋代建筑。登上此台,城外的山水田园之美,城内的亭台楼阁之秀,尽收眼底,
赣州
八景一览无遗,犹如身临其境,因郡守孔宗瀚筑台后绘制《虔州八境图》,并以图求诗于苏轼而得名。
八境台
郁孤台
赣州古城墙
赣州古城墙
赣州
古城墙始建于汉代,距今已有二千年的历史,现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建于北宋嘉佑年间,是
江南
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城墙,也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北宋砖墙之一。漫步在古朴蜿蜒的城墙上,只见城外一江清流,远处山间田舍烟云飘渺,近处街坊鳞次栉比,让人感到犹如置身于一幅美丽的《清明上河图》之中。
赣州古城墙
赣州古城墙
八境台
军门楼
江南宋城历史文化旅游区
蒋经国旧居
四贤坊
站在建国路口远远就能看到四贤坊矗立在
江南
宋城前的广场上,广场上有四贤坊、军门楼和上井亭三处主体建筑和值得
赣州
人记住的并对
赣州
有卓越贡献的四位历史人物的雕像,分别是宋代的赵抃、周敦颐、刘彝和文天祥。这宋代牌坊建筑始建于明代,为纪念对
赣州
有卓越贡献的四位历史人物而立,是宋城前庭,军门楼后面还有一系列建筑,包括古街、府衙等,这些建筑都是根据历史记载和绘画,按原样修建,较为系统地展示古代
赣州
的风貌。
江南宋城历史文化旅游区
江南宋城历史文化旅游区
现在的四贤坊是在原址的基础上重建修缮的,主体建筑仍保持宋代风貌。整组建筑气势恢宏,青石栏杆、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无不彰显古朴大气的气质。四位贤人的铜像立于广场中央,仿佛在注视着这座古城的发展变迁。
江南宋城历史文化旅游区
四贤坊两侧书写着两幅对联为“赵抃疏险滩,刘彝福寿惠千古;濂溪创理学,
文山
丹心昭四贤”,凝视着四贤坊上的这副楹联,不由得想起与这座城市富有渊源的诸多先贤,他们的政功墨迹让
赣州
更加璀璨夺目、熠熠生辉。纵观历史,社会的文明进步,总有一些杰出人物身处时代关节点,在其中穿针引线。城因人兴,一座城市的兴盛,往往离不开杰出人物书写的传奇。
江南宋城历史文化旅游区
龟角尾公园
四贤坊所铭记的,正是四位值得
赣州
人记住的人物,宋代的赵抃、周敦颐、刘彝和文天祥。
江南宋城历史文化旅游区
赵抃,北宋嘉祐年间任虔州知府,凿通赣江险滩,凸显了赣江的黄金水道地位,对繁荣
赣州
功不可没。赵抃(1008年-1084年),字阅道,自号知非子,
衢州
西安
(今
浙江
省
衢州
市柯城区)人,北宋名臣、词人。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中进士,为
武安
军节度推官。历知崇安、海陵、江原三县,通判泗州。至和元年(1054年),为殿中侍御史。赵抃弹劾不避权幸,京师目为“铁面御史”。嘉祐元年(1056年),出知睦州,移梓州路转运使,旋改益州。召为右司谏,因论事出知虔州。英宗即位后,赵抃奉使契丹。还朝后进
河北
都转运使。治平元年(1064年),出知
成都
。神宗即位后,以知谏院召还,拜参知政事。熙宁三年(1070年),因反对“青苗法”去位。外知
杭州
、
青州
等地。熙宁十年(1077年),再知
杭州
。元丰二年(1079年),以太子少保致仕居乡。元丰七年(1084年)逝世,年七十七。追赠太子少师,谥号“清献”。
江南宋城历史文化旅游区
周敦颐,号濂溪,与赵抃同时代,曾任虔州通判,理学开山鼻祖,《爱莲说》即出自于他的笔下。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原名敦实,字茂叔,因避宋英宗名讳而改名为敦颐,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楼田堡(今
湖南
道县
)人。与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
中国
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理学家。周敦颐出身官宦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养。他的舅舅郑向是龙图阁大学士,对周敦颐影响颇多,使他得到了荫补入仕的机会。在为母服丧期满后,周敦颐开始了他的地方仕宦生涯,历任郴县县令、合州判官、
永州
通判、邵州知州等职。他恪尽职守,清正廉洁,造福百姓,凭借自己的才能受到赏识和举荐,最后升职为
广南
东路提点刑狱。作为学者型官僚,周敦颐延续了自汉代以来的官教合一的传统,在理政之余,还讲学授课,并有多部著作传世。他的文学造诣也很高,被誉为“文以载道”的典范。熙宁六年(1073年),周敦颐去世,宋神宗赐谥“元”,人称“元公”。
江南宋城历史文化旅游区
刘彝,北宋熙宁年间任虔州知军,亲自督建的福寿沟这一闻名中外的地下排水系统,至今仍在造福
赣州
人民。刘彝(1017—1086年),字执中,
福州
怀安
(今
福建
省
福州
市
仓山
区建新镇刘宅村)人。北宋著名水利专家,刘若思之子。早年师从胡瑗,清介仁义。庆历年间,中进士,起家
邵武
县尉,历任
高邮
主簿、朐山县令。宋神宗即位后,担任都水监丞,迁两浙转运判官,出知虔州,改知桂州,引发交趾之乱,坐贬均州团练副使。元祐初年(1086年),授都水丞,去世,时年七十。著有《七经中议》170卷、《明善集》30卷、《居阳集》30卷。
江南宋城历史文化旅游区
文天祥,南宋德祐年间任知州,当时元兵南侵,他在
赣州
组织义军前往
临安
勤王,诗作《过零丁洋》传诵千古。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浮休道人、
文山
。
江南
西路吉州庐
陵县
(今
江西
省
吉安
市青原区富田镇)人,汉族江右民系 ,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二十一岁的文天祥中进士第一,成为状元。一度掌理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直言斥责宦官董宋臣,讥讽权相贾似道而遭到贬斥,数度沉浮,在三十七岁时自请致仕。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南下攻宋,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士卒勤王,被任命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
平江
府。在援救
常州
时,因内部失和而退守
余杭
。随后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与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主帅伯颜被拘留,于押解北上途中逃归。不久后在
福州
参与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又自赴南剑州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再攻
江西
,终因势孤力单败退
广东
。祥兴元年(1278年)卫王赵昺继位后,拜少保,封信国公。后在五坡岭被俘,押至元大都,被囚三年,屡经威逼利诱,仍誓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3年1月),文天祥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明代时追赐谥号“忠烈” 。文天祥多有忠愤慷慨之文,其诗风至德祐年间后一变,气势豪放,允称诗史。他在《过零丁洋》中所作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气势磅礴,情调高亢,激励了后世众多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