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安侗寨 | 岁月遗存的田园生活阅读:2227/42
相关目的地:黔东南
出发时间:2023-01-19
出行天数:9 天
人均:1RMB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4065703.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去
堂安
侗寨是个偶然,从
湛江
回
重庆
途中,准备顺路去
肇兴
侗寨,才知道
肇兴
旁边有个
堂安
梯田,顺着导航到了
堂安
梯田,才发现这里也有一个侗寨,名为
堂安
。
堂安
,
贵州
黔东南
,这里有小众的梯田和高山之巅的原始侗寨,纯朴而又真实,值得前往。
逛——堂安侗寨
跟着导航,我们一路上山,弯多路窄,好些路段车道过窄,不好错车。
到达
堂安
侗寨,有个寨门,看样子是后来新健的。寨门前有一个免费停车场,大约可以停二十多台车吧,私家车是不能开进寨子的。
堂安
侗寨位于
贵州
省
黎平
县的
肇兴
乡,据说,寨子居住着侗族村民一百余户,全寨人以赢、陆两姓为主,还有潘、蓝、吴、杨、石七种姓氏,大家和睦相处,犹如一个大家庭。
堂安
侗寨三面环山,一面是空旷的梯田,房屋大多数取南北向视野广阔。峰峦叠嶂,阡陌纵横,梯田层叠。山腰间的民居依山就势,悬空吊脚,井然有序。
从寨门进去,只有一条主道,铺设有石板路,路的两侧为木制的侗家吊脚楼。有些房屋外墙还画有彩绘,主要是一些侗家生活场景描述。
路过寨子的小广场,广场边立有约翰.杰斯特龙的纪念碑。约翰是世界著名的生态博物馆学家,1952年出生于
挪威
王国的图顿,他是中挪文化合作项目
贵州
生态博物馆群的科学顾问。为了
堂安
侗族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他不远万里,曾经于1995年和2000年两次到
堂安
进行科学考察。
杰斯特龙先生倾注了所有心血,尊重侗族人民的风俗习惯,热爱侗族文化,受到侗族人民的哀心爱戴和城挚欢迎,2001年4月6日,他在
俄罗斯
西伯利亚从事研究工作时心脏病突发,猝然去世。为了纪念这位国际友人,
堂安
侗族大民于2002年植下了这棵杉树,并称为“约翰.杰斯特龙树”。
鼓楼是侗寨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也是寨子的吉祥物,侗家人的灵魂所在。高高的鼓楼矗立在寨子中央,格外醒目。
在侗族村寨里,鼓楼不仅仅是一座建筑,也是人们喜爱的集会和议事的场所。更多的时候,它是一个浓缩的精神家园,有了鼓楼才有侗寨,才有鼓楼下“摆古”的老人,才有了流传千百年的侗族传说。
鼓楼旁边的戏台,是侗族人们展示淳朴艺术天赋的场所。每到演侗戏的日子,戏台上下热闹非凡,台上唱得不亦乐乎,台下听得津津有味,不论台上台下都是那样的专注和热情。鼓楼、戏楼、歌坪形成三位一体,典型的侗族村寨的特征。
瓢井,鼓楼上坎有一处清泉,冬暖夏凉,四季长流。瓢井是用来盛泉水的石斗,由青石打造,由于其左右各有一凹槽,形似木瓢而得名。据说正是因为有这股泉水,才有了
堂安
,要知道生活在
堂安
这样海拔935米的高坡上,没有水将意味着什么。而且,瓢井的水特别清爽甘甜,不仅寨子里的人喜欢喝,就是7公里之外的
肇兴
人也常常来这里挑水喝。
寨中四通八达,小径曲曲。寨中步道均用青石板墁地。九条出寨子的路口都建有寨门,寨子中的附属设施还有禾晾、谷仓、水碾、石碓榨油房、鱼塘、井亭、祭萨塘等建筑物,都具有它们的独特文化个性。
小山坡路边,三位侗家奶奶坐在路边石头上上,其中一位边弹边唱,声音很好听,手里的乐器我们不认识,她们说了两遍,我们也没有听懂。室外不到5℃,路口风也大,她们不惧寒冷,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点缀于村落中的风雨桥本是为田间劳作的人们遮风挡雨的场所,但是最留恋它的还是未婚嫁的侗族青年男女。这是他们表达爱意的地方。一群群侗族小伙子汇集在风雨桥,一边弹琵琶或者拉牛腿琴,一边向对面心爱的姑娘唱着动听的情歌。姑娘们则一边就着月光做针线活,一边用各种歌词考验小伙子的智慧和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