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翠色火中绽放 | 在江西景德镇、浮梁、南昌的小时光阅读:3487/8
相关目的地:景德镇
出发时间:2022-10-03
出行天数:4 天
人均:3000RMB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3917247.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写在前面】
国庆长假不出游,总觉得对不起调休的辛苦。在临近假期的九月末,在否决了多个目的地后,我和高高将目光放在了
江西
省。一是不算大热旅游地,机票酒店价格在国庆档颇具竞争力;第二也是因为
江西
防控不错,太太平平没有疫情;其三、因为
景德镇
也在近年来国内人文之旅的后起之秀;最后,我对
江西
总是有一种特殊的情怀。
于是在这个假期,我和高高计划从
上海
直飞
景德镇
,再取道
南昌
,最后坐高铁返回
上海
。短短四天,经历了舒适的
春日
杨柳风,挑战了38度的闷热酷暑,体验了暮秋的雨,感受寒潮带来的10度的冬夜,四天感受四季,也想和你们分享一下这些小时光。
景德镇
千年瓷都,千万人家斗彩忙,瓷的技艺经过千年火淬,愈发精湛美丽。在瓷的万千变化里,窥探中华的历史。
有不容错过的夜景的
景德镇
御窑博物馆,让人徜徉在红砖的建筑美学里。
远离市区,隐藏在山峦间的三宝村,是感受茶艺陶艺的艺术聚落。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
浮梁
买茶去”,琵琶行中的
浮梁
,如今有了大地艺术节的门面担当,大地之灯。
浮梁
浮梁
陶溪川的日与夜,感受白日的悠闲与夜晚的喧闹。
南昌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无论是旧时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亦或是近年来红色之城的烙印,来感受这座城市独有的历史人文。
【第一日】初至景德
上海
离
景德镇
的距离不远,飞机航行仅需一个多小时。
估计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全程爬升得不高,又因为当日天气晴朗,甚少有云层干扰,坐在靠近窗边的位置,底下的景色净收眼底,与地图上的坐标相对应,以高空俯视的视角来看也是很新奇的体验。
千岛湖(飞机版视角)
在
浙江
连绵多山的地貌中,千岛湖看起来真的很特殊诶。还没去过千岛湖的我很好奇。
景德镇
市郊,远山连绵,因为
江西
连日干旱,三月多未下一滴雨,空气也稍显污浊。
·小黄鱼·爱厨房
虽然有段子调侃
江西
是
阿卡
林省,意味她被江浙沪经济圈环绕却默默无闻。但这个假期,
江西
省站起来了!选择来
景德镇
旅游的人并不少,热门店铺动辄排队一小时起。在各大榜单均推荐的“回家吃饭”均爆满,我们选择了司机师傅推荐的本地人爱去的赣菜馆——【小黄鱼·爱厨房】,却也难逃排队的命运。
店里能坐10人以上的大桌占比比较多,看来平时做的是聚餐的生意,假期出游,一般还是2~4人为主,大部分就餐都需要和旁人拼桌。
特色餐招牌小黄鱼,小黄鱼先炸的酥脆,在浸入秘制的红油汤中。小黄鱼酥的不用怕骨头和刺,但会觉得吃口有点偏咸辣,不过这也是
江西
菜一贯的风格。小黄鱼比较瘦小,和日常喝的肥美的黄鱼汤口感完全不一样,酥脆的口感里没有绵软的鱼肉的感觉,更像是一道鲜辣的下酒菜。
龙脊炖豆冲,豆冲也是豆制品,泡在汤里,每一个疏密的结构中,都吸满了汤汁。龙脊应该是猪肉,在长时间的炖煮中酥软的筷子一夹就断,加上依旧保持着爽脆口感的木耳,是一道可以一试的菜品。就是吃惯辣的人会觉得略有点清淡,加上一勺小黄鱼的辣油,味道会变得更加鲜活起来。
这家餐厅的热门菜系居然有茄子烧黄豆这种搭配,作为爱茄子星人一定得试试。黄豆软糯,茄子鲜咸,加上一点点小辣椒带来的滋味,奇妙的搭配是
江西
那边的家常烧法。爱茄子星人觉得不妨一试。
·中国陶瓷博物馆
景德镇
虽小,博物馆却很多,午后烈日炎炎,准备逛逛博物馆避暑。
陶瓷馆作为一所陶瓷艺术专业性博物馆,有五代的青瓷、白瓷;宋代的青白瓷;元代的青花瓷、卵白瓷、釉里红;明代的青花瓷、五彩瓷、斗彩、各类颜色釉瓷;清代的数十类精品陶瓷,还有近代的艺术性陶瓷。以瓷为媒介,看泱泱中华历史。
出发前也看过一些瓷的纪录片,如B站的《《我是你的瓷儿》,对青花十二月花神杯有所了解。
十二月花神杯不仅指代某件名品,更是一种自雍正时期起,官窑瓷器中的经典杯型。一杯一花,腹壁一面绘画,另一面题诗。每只杯上绘一种应时花卉,以水仙花开始,然后以此为迎春花、桃花、牡丹花、石榴花、荷花、兰花、桂花、菊花、芙蓉花、月季花和梅花。每一种花又指代历史上的著名女性,并题上相应的诗句。
胎体轻薄、器型精巧绝伦,造型规整优美,胎质乳白、器薄如纸、晶莹剔透。就是很遗憾这套杯型底下和后面没有放置镜子,无法细细观赏。
好喜欢的一对竹节制陶瓷笔筒。
郎窑红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抹艳色,它是我国名贵铜红釉中色彩最鲜艳的一种。
因其于十八世纪始产于清朝督陶宫——郎廷极所督烧的郎窑,故称“郎窑红”。色彩绚丽,红艳鲜明,且具有一种强烈的玻璃
光泽
,即使在万千瓷器中,也不会忽视郎红的
光泽
。
因工艺的复杂性和烧窑的不稳定性,即使在现代化技术成熟的今天,依旧流传着这么一句: “要想穷,烧郎红”,故此郎红的瓷器也要比别的瓷器身价贵上许多。
一家三口只租借了一个讲解器,妈妈把学习的重任放在儿子耳边。知识的力量令人觉得沉重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