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闽南散记(二)与徐霞客跨越时空交集阅读:3358/2
相关目的地:漳州
出发时间:
出行天数:
人均: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3895417.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原创】逍遥公子•净行者
时间:2022年9月8日
地点:
福建
漳州
【缘起】
福建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说起
福建
的风景,最不能错过的便是山。在闽、粤交界的地方,有一座“闽南第一山”,尽管这里山高入云,景色秀美,大学士黄道周曾为其命名,却至今仍是一处少有人问津的隐秘之地。
提起悬空寺,人们一定会像我一样,绝对自信地认为特指
山西
悬空寺。然而,令我没有想到,这次来到
厦门
,才知道在闽南也有一座建于悬崖上,已有千年历史,不仅气势丝毫不输于
山西
悬空寺,而且徐霞客还曾经到访过,但至今却仍然鲜为人知的南方“悬空寺”。
打开导航地图,发现这座深藏在闽南第一山——灵
通山
中,被封为
中国
最美的“悬空寺”,就在
漳州
。于是,我们告别埭美,便迅速驱车前往,一心想去实现一场与徐霞客跨越时空的交集,去破解一个亘古之谜。
【游】灵通山
灵通山
驱车来到灵
通山
景区大门口,远远地就能看见峰峰相连,蔚为壮观的灵
通山
如屏风一般,耸立于慈云禅院后。
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这座大山可不是堆积而成的,是喷出来的!亿万年前,深藏在海洋底下的
漳州
,将地心的激情尽情地释放后,漫长岁月里又经历了无数次的喷发、沉积、崩塌和流水切割,最后独留一座奇特的大山巍然矗立在世人面前。它就是号称“闽南第一山”的灵
通山
。
灵通山
灵
通山
,因年代久远,沧桑变化,山名也跟着变化。传说曾有大鹏鸟常来此栖息,称大鹏山;又因此山尽是枫树,秋日层林尽染,满山红遍,又称大枫山;随着枫树的减少,唯见此山高耸入云,人们又称大峰山,并载入史册。直至明黄道周为大峰岩题“灵应感通”四个字后,人们始称大峰岩为灵通岩,把大峰山称之为灵
通山
。
灵通山
站在慈云禅院前,仰望灵通岩,用镜头一点点地将山上的风景拉近,再拉近,突然间我便被那些镶嵌在陡峭崖壁上的红色建筑深深地震撼了……那就是传说中的“
中国
南方最美悬空寺”。
灵通山
灵
通山
景区的大门和售票处就在慈云禅院旁,每人20元,每车10元,不贵。
开车通过售票处后,沿盘山公路没开多远,就见到了停车场。将车停好,从这里开始,我们就要开始一段寻访两位先贤足迹的登山之旅。
灵通山
拐了三四个弯后,来到一片开阔平地,远远地看到一座小亭立于小山坡上。那里是欣赏摩崖石刻“石佛迎客”最好的角度。
灵通山
小亭对面的一块巨石上用行书字体刻着“佛”字,红色大字中间镶一尊金色佛像,清新飘逸又不失庄重、典雅。因位于山脚下,古被称之为“石佛迎客”。
灵通山
往上没走多远路过一座小庙,据说里面供奉着黄道周神像。从这里才算开始真正的爬山了。
灵通山
蜿蜒而上,一路上,翠竹绿树夹道欢迎般地林立两旁。山路足够宽,可以容得下一侧上一侧下。我在这条路上听下山的人们说,这样的石阶一共有1400多个,顿时倍感脚步沉重,恨不得一屁股坐在地上不走了。
灵通山
还没有看到悬空寺,怎么能停止向上的脚步。上山的水泥路平缓地深入密林,左边山谷深不见底,右边奇石嶙峋。
走了一段,林中渐渐响起清脆的蝉鸣鸟叫,猛然间想起:“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深感最是应景。
灵通山
拾级而上,只见路边的一块大石头上用红字书写着“望月听泉”四个字。刚见到这四个字时,它着实让我们一行人猜了好一阵,直到下山时才得到准确的答案。
灵通山
“望月听泉”瀑布高不过两米多,清澈的流水从石缝冲出,倾泻而下撞在岩石上,发出哗哗的水声,颇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让人心神空灵。
灵通山
正对着望月听泉,有一座小庙,从“土能生金是福德,地可载物为正神”的对联内容来看,这应该是一座土地庙。
灵通山
继续沿着顺溪流修筑的石阶前行,潺潺的流水让略显压抑的大山变得灵动起来,但见山泉在岩石之间悠然穿梭,时而激起串串水花······
灵通山
先后遇到几处落差较大的地方,还形成了小瀑布,虽没有
庐山
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却更精巧、轻盈,闭眼倾听就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灵通山
上山步道大部分都是在树林里,基本上看不到风景,只能到半山腰或者山顶才能看到风景,只见那刀削似的山壁像一幅幅巨墙,散落在墙体上的苍翠植物点缀着表面风化斑驳却又恢宏壮观的山体,构成一幅幅巧夺天工,任人发挥想象的天然画卷。
灵通山
巨象托佛。简直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大象的鼻子、眼睛清晰可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灵通山
笑佛迎客,也称百佛壁。你瞧,迎面的岩石上,几个因风化形成的洞穴,恰到好处地组成了两只眼睛,酷似
弥勒
佛那张笑脸。
灵通山
最为神奇的则是这个321米的世界“第一天然大佛头像”。从这个角度望过去,整座山峰酷似一尊佛祖头像,造型逼真,其眼、下巴、鼻、嘴、额、乃至脸部肌肉纹理、线条都十分清晰,比例准确。
巨大的天然大佛,惟妙惟肖,秀丽的灵
通山
因此也多了几许禅意。
灵通山
来到半山亭,小憩闲谈。登山的乐趣在于每上升到一定高度便能欣赏到别样的风景。登灵
通山
,一步一景,险峰、怪石、林泉、洞穴、摩崖石刻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次第展开,探幽的同时,也是在一次访古。
灵通山
继续前行,豁然开朗,远远地看见灵
通山
峰峰相连,险峻雄奇,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一种阳刚之美,仿若高矮胖瘦不一的六位大汉,巍然矗立在世人面前。
黄道周曾称赞灵
通山
,“三十有六一一与
黄山
相似,或有过焉,无不及者。”从此,灵
通山
又被称之为“小
黄山
”。
灵通山
据考,崇祯六年(1633年)秋天,灵
通山
迎来了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这是他第三次探访
漳州
,且应黄道周之邀,两人畅游灵
通山
。
今天的我们不知道与古人一同踩在古道上的机会有多大,但可以知道的是,我们都一起见过灵
通山
的美景。
灵通岩风景区-灵通寺
心里想着黄道周与徐霞客同游灵
通山
的历史往事,沉重的脚步突然就凭添了许多动力,呼吸似乎也变得轻松了。
猛一抬头,竟然望见前方的山体上的殿宇,如同挂在崖壁,悬空而立。在同伴的相互鼓励下,我们向着今天的目的地开启了最后的冲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