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控眼中的泉州 只花3元就能领略无数宝藏之风采阅读:1.6w/33
相关目的地:泉州
出发时间:2023-01-15
出行天数:5 天
人均:4100RMB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4055383.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前言
翻开书籍,细细研读,有关于
泉州
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古诗大部分诞生于唐宋时期,而且无数人文骚客皆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了“刺桐”这一植物,唐朝王毂的《刺桐花》、唐朝陈陶的《
泉州
刺桐花咏兼呈赵使君》、宋朝丁谓的《咏
泉州
刺桐》、宋朝王十鹏的《刺桐花》。刺桐花之于
泉州
就像芙蓉花之于我的故乡
成都
一般,两者交相辉映,成就彼此。不过甚为遗憾,这次
泉州
行,我没有机会一睹刺桐盛开之美景。
既然无缘刺桐,那就穿梭于这座历史底蕴深厚的城市,去瞻仰护佑航海远行之人的妈祖,感受千年古寺的闹与静;祈祷真主和天主的庇佑,也许不灵,毕竟两个宗教之间有着太多的摩擦;探寻道教于鲤城的兴盛之所;步行于
中山
街和西街感受
泉州
的烟火气。三天半的时间虽不长,但我与母亲却依然探寻了不少古迹。而这次旅行中的遗憾,只有下次补齐。
东方第一大港曾经的兴盛
唐、宋、元、明时期,
中国
在世界上的地位之高,堪比鼎盛时期的漂亮国。彼时,日韩臣服于我们,
蒙古
铁蹄直逼
维也纳
,经济之发达更是让世界侧目。无数海外商贾聚集于长安、
泉州
这两座城市。前者是矗立在陆上
丝绸之路
上的十三朝古都,而后者则是海上
丝绸之路
的起点,更是曾经的东方第一大港。
如果你不是一个历史地理控,恐怕你很难理解缘何曾经的东方第一大港属于
泉州
。放眼如今
中国
的海港,
上海
、
广州
、
青岛
的名气皆远超于它。要梳理一座海港兴起之因由,无外乎要从硬件和软件上寻找答案。从硬件来看,
泉州
海岸线曲折交错,素有“三湾十二港”之称。《隆庆府志》中记载着:“泉居八闽之南,山势蜿蜒,不见刻削;海港透逸,不至波扬。”除了地理优势外,唐宋时期,
泉州
出产之福船,凭借载重量大,结构坚固,抗风力强的特点,成为了商贾之首选。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福船(鸟船属于福船的一种)是一种尖底木质帆船,与广船、沙船并称为
中国
的三大古船。作为主要航行于
浙江
南部、
福建
及
广东
东部一带洋面的海洋木帆船,位于船首的“龙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大小形状都颇有讲究,龙骨每长一丈配龙目长四寸,而且这样的设计还具有特殊寓意,渔船的眼睛往下看,意在寻找鱼群,商船的眼睛朝前看,意在识途。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作为服务于海上贸易的船只,福船最值得称道之处乃是设计了“水密隔舱”。这种设计在船只发生触礁等事故时,船舱不至于整体进水而沉没;其次可以分类存储货物;最后安装的舱板可以起到加固船体的作用。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从上面这张照片中,可以看见在福船中货物均是分门别类进行放置。载有瓷器、绸缎、茶叶等货物的福船,从
泉州
港出发驶向南洋、大食(中古时期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兰帝国)、
东非
、
地中海
沿岸,而来自异域的奇珍异宝通过
泉州
港进入内地。由于
泉州
在当时别名刺
桐城
,所以这些
泉州
出产的绸缎和瓷器,被称为刺桐绸、刺桐缎、刺桐瓷器。
优异的地理位置和适宜出海的福船是
泉州
港崛起之基础,而当时各朝代对于对外贸易的鼓励则成为了
泉州
港繁荣的助推器。唐朝要求地方官对待外商“接以仁恩,使其感悦”。南宋
绍兴
六年(公元1136年),
泉州
推出“抽解物货,累价及五万贯十万贯者,补官有差”的招商政策,同时,尊重外商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热情款待外国贡使。元朝时,其他海港“番舶货物,十五抽一”,“惟
泉州
三十取一,用为定制”。这些措施的实施,无形中扩大了
泉州
港在对外贸易竞争中的优势。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到了宋元时期,往返
泉州
的海上航线已经达到了四条:从
泉州
到
爪哇岛
或
苏门答腊
岛;从
泉州
经
广州
,再经南
印度
的故临前往大食;从
泉州
经大食中转亚丁湾进入
东非
沿海;从
泉州
经大食往西抵达
地中海
沿岸的
欧洲
地区。经由这些航线,无数的外国人云集
泉州
,并给予了这座城市高度的评价。马可波罗称
泉州
为“光明之城”(俗称不夜城),远比
亚历山大
港更为繁盛。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在
意大利
商人兼学者雅各·德
安科纳
在他所著《光之城》一书中记录了他在
泉州
的见闻:“整个江面上布满了一艘艘令人惊奇的货船”。这里的居民种族、语言、文化多样,商人无数,“有法兰克人、
萨拉
森人、
印度
人、犹太人……”从他的描述中,不难发现
泉州
是一座十分包容的城市,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于这座曾经的东方第一大港中互相交融,互相影响,熠熠生辉。虽历经数百年岁月之洗礼,我依然能在这座城市中找到各主流宗教遗留下来的瑰宝,这也是这座城市能够吸引我的关键所在。
古泉州港的地标万寿塔和六胜塔
了解完
泉州
兴盛之缘由后,我并不急于带领各位看官立马走进
泉州
市区,那是因为在
泉州
的外围矗立着两座各具特色且极富实用意义的宝塔,它们是引领无数船只驶入
泉州
港的地标建筑。在古代,船只均没有配备定位系统,只有依靠地标建筑来判断是否抵达
泉州
港。为此古人在宝盖山与金钗山之巅修建了万寿塔和六胜塔作为引领船只进入
泉州
港的地标。
一路驱车来到宝盖山脚下,不见游客之身影,只见满目翠绿让人心旷神怡,山风吹拂着树叶所发出的沙沙声,时刻提醒着我们已经远离城市,可以尽情地深呼吸。乘坐观光游览车(每人5元)上山,并不能直接抵达宝塔脚下,从半山腰开始,游客需要靠着自己的双腿登上山顶,用自己的双眼去发现与山脚截然不同之风景。
姑嫂塔
从山脚的翠绿到山顶的苍凉,宝盖山的风景为何会发生如此巨变,我并不得知,但是正因为万寿塔是建在这样一小块蛮荒之地中,才与被绿植包围的六胜塔形成了反差。站在塔底,仰望这座于南宋
绍兴
年间由僧人介殊募缘,以花岗岩为材料且内部构造奇特的地标建筑,我不由得心生佩服之情。细看此塔,塔门前建一石构方形单檐歇山顶门亭,进入塔内,五层空心楼阁式的设计让我想登塔之愿望破灭。
不能登塔已是遗憾,更让我郁闷之处在于,山顶吹过的强风让刚刚还清晰可见的蓝天,瞬间被云层所覆盖,久久不散。不过正因有云层的加持,原本只是让我感到宏伟的万寿塔有了一丝神秘感,塔内雕刻之佛像,隐隐让我内心有了一丝难以言喻的波动。
和众多名胜古迹一样,万寿塔并不只有一个名字,关锁塔、姑嫂塔皆是万寿塔的别称。前者的由来源于介殊募缘兴建此塔,是作为“关锁(风)水口”镇塔之用,后者的由来源于一出悲剧,穷困的海生为了谋生,前往南洋,与妻子和妹妹约定三年后回到
泉州
,没想到在即将回到
泉州
港之时,却因为发生海难就此殒命大海,姑嫂两人喜尽悲来,双双跳崖,后人为了纪念姑嫂,所以赋予此塔“姑嫂塔”之名。
姑嫂塔
登高望远从来都是爬山最大乐趣之一。虽然宝盖山仅209米高,但是并不妨碍我极目远眺,薄雾之中现代化的建筑和湛蓝的大海若隐若现,朦胧之美展现无遗。把时间拨回到明朝,万寿塔为郑和船队返航起到了指示作用。遥想那宏大的舰队,是
哥伦布
、达伽马、麦哲伦船队所不能比拟的,可惜的是,
欧洲
通过地理大发现走向了强大,而我们则在压制商业,闭关锁国中走向了衰落。时至现代,我们才从新开启对外贸易之路,但
泉州
已经不复当年之盛况。
姑嫂塔
从万寿塔到六胜塔有13公里多的车程,也许是临近年关,一路上车辆不多,很顺畅地抵达了六胜塔。相比万寿塔,六胜塔更是无人问津。缓步走到
塔下
,此时阳光透过云层,照样塔身,沐浴着冬日阳光的六胜塔此时更显气势恢宏。
六胜塔
六胜塔始建于北宋
政和
初年,是由僧人祖慧、宗什与石湖乡绅薛公素,为弘扬佛法、庇护乡里,募资而建,又以
印度
佛教“六胜缘”为之取名“六胜塔”。这座由花岗岩砌筑的八角形五层佛塔,塔基由双层须弥座构成,塔身由外壁、回廊、塔心三部分组成,塔的每层间隔设有四个券形门和四个方形龛,门与龛上下层相错设置。门与龛的两旁雕有金刚、力神等佛教形象。第一层金刚神,第二层信奉佛教的名流和僧侣,第三层护法神,第四层罗汉,第五层
菩萨
,端的栩栩如生。
六胜塔
相比现代化的
灯塔
。万寿塔和六胜塔作为古代引领海船前进的地标建筑,融入了佛教之精粹,使之拥有了更加浓厚的庄严之感。如果把二者进行比较,万寿塔更加稳重浑厚,六胜塔更加精美俊秀。二塔虽如此宏伟,但时过境迁,人类不打断以创新技术赋能航海业,精准定位早已实现,这些传统地标建筑就此失去了引航作用,被多数人遗忘在角落,饱经风吹日晒,幸而得到精心维护,我这样的人文爱好者才能在千年过后一睹它们的雄姿。
石湖港区
绕行六胜塔一圈之际,无意间透过树丛,遥望到了现代化港口。曾经闭关锁国的
中国
,在列强的枪炮下,被迫打开国门,东西方文化在一种畸形的状态下融合,很多国人也远走他乡谋生。而改革开放后的
中国
,选择了主动拥抱世界,拥抱全球化,众多海港因此而得益,
泉州
也迎来了蝶变新生。
“包容”是古泉州繁盛的根源之一
当年从世界各地来此经商的商船顺着万寿塔和六胜塔的指引,停靠在了
泉州
港。走出船舱的船员们并不知道眼前这座让他们啧啧称赞之城市,其建设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了漫长的岁月。
泉州
于唐代建城,彼时因为环植刺桐,故而命名为刺
桐城
,到了宋代,因为城市整体轮廓并不规整,形似葫芦,故又名葫芦城,元代时期,又称为鲤城。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虽然唐代是我国封建时期最为昌盛的朝代,但是
泉州
并未因此得益,这是因为当时
中国
的经济政治中心依然在北方,处于东南角的
泉州
很难沐浴到从长安散发出来的繁盛之光。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路上
丝绸之路
受阻,但海上
丝绸之路
依然通畅,
泉州
乘着这股东风持续加强海上贸易的推进,不少海外器物随着商船来到
泉州
,例如下面这件孔雀蓝釉陶瓶。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孔雀蓝釉陶瓶是10世纪从波斯舶来的器物,它出土于闽国第三主王延钧妻子刘华的墓中。古波斯用这类器皿盛油,于墓内点灯,在古代葬俗中被称为长明灯,为了让器身稳定,往往将器底埋入地下。刘华墓采用花岗岩石构建而成,地面也使用石板铺成,无法将器底埋入地下,闽国人制作石雕莲花座以稳定器物。
而
泉州
作为陶瓷生产圣地,其输出的陶瓷产品也是别具一格,其中“军持”就是一大特殊品类,甚至还出现过定制款。那么何为军持呢?军持又称净瓶,特征为有流无把,最早属于佛教用器,传自
印度
,是云游僧人盛水洗手的用具。后来,随着阿拉伯商人东来,伊斯兰教传入
东南亚
,军持成为穆斯林贮水、随身携带以备旅途中做礼拜时净手用的器物。南宋居住在
泉州
的阿拉伯籍诗人蒲寿宬就曾写下“明月照我牗,独手携军持”的诗句,反映了军持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下面这款宋
德化
窑青白釉缠枝纹军持,以
中国
古代传统纹饰之一的缠枝纹作为装饰。这种纹饰盛行于元代以后。明代或称为“转枝”,以植物的枝杆或蔓藤作骨架,向上下、左右延伸,形成波线式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循环往复,变化无穷。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上一个展品名字中提到的“
德化
窑”是
中国
古代南方著名的瓷窑,因窑址位于
福建
省
德化
县而得名。
德化
瓷器烧造始于宋而终于清。产品丰富多彩,独具风格,是我国南方一处著名的烧瓷窑场。
德化
窑以烧制白瓷著称,在宋代已有生产,但成为全国制瓷业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品种,是从明代开始的。两宋时期,
德化
窑所出之作品就是下面这张图中的盒、碗、盘、碟、执壶等为主。它们随着商船远行万里,在很多国家都出土了
德化
窑所产之珍品。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相比陶瓷作品,真正让我感受到
泉州
之包容的乃是那些刻有异国元素的雕刻。有的展现出了日常生活之内容,有的则充满了浓浓宗教气息。下图中的艾哈玛德墓碑石上写有波斯文,记载了“艾哈玛德·本·和加·哈吉姆·艾勒德死于艾哈玛德家族母亲所在的城市——刺
桐城
”。从内容中不难看出,艾哈玛德是一名混血儿。可见当时中外通婚在当时已经不是一件稀罕事。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基督教传教士如果以现在私企老板角度来看,毫无疑问是一群值得信赖的勤劳之人。他们不惜远渡重洋来
中国
传教。在这座开放的城市留下了独特的遗产——刺桐十字架。刺桐十字架最精彩之处在于它是不同宗教文化交融的产物,在十字架的周围点缀有莲花、华盖、翔云等装饰,而这些装饰大多源自佛教。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在古
泉州
,不仅佛教寺庙遍地开花,就连
印度
教土也来此传教,眼前这座毗湿奴石雕像就是最好的证明。此毗湿奴立雕像,戴一顶高帽,两眼下垂,鼻梁高耸,两耳垂肩,有四只手,各持法宝,其中一只手作无畏状。上体袒裸,下肢似有罗衣束住,立在一个半月形的莲座上。
毗湿奴在
印度
教中拥有极高的地位,是
印度
教三相神之一。梵天主管“创造”、湿婆主掌“毁灭”,而毗湿奴主管“维护”,被视为众生的保护之神。毗湿奴性格温和,对信仰虔诚的信徒施予恩惠,且常化身成各种形象拯救危难的世界,
印度
人大多信仰湿婆和毗湿奴,甚至说佛教的佛陀也是毗湿奴化身。在
尼泊尔
和
泰国
,国王也被认为是毗湿奴化身。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石龛中雕刻的四臂神像是毗湿奴之妻拉克希米,亦称吉祥天女,是
印度
教中象征财富和繁荣的女神。只见女神袒露着上体,丰胸细腰,下身着裙子,趺坐于怒放的莲花(莲花是拉克希米的重要象征)中。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说完毗湿奴,我们来看湿婆,湿婆是
印度
教三相神之一,和神话中诸多神一样,由于湿婆的全知全能性,因此湿婆的性别并不固定,而是根据相的不同随时变化。主要有林伽相、恐怖相、温柔相、超人相、三面相、舞王相、璃伽之主相、半女之主相等变相。而他的妻子却有三位,分别是帕尔瓦蒂、迦利和杜尔伽。而这个石构件中所提到的湿婆之妻指的是迦利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