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八夜福建自驾行阅读:2w/11
相关目的地:泉州
出发时间:2023-02-25
出行天数:
人均: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4224568.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待继续慢慢填充文字细节和照片)
9天8夜,跨越652公里,车程近12个小时——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长途自驾。
D1:
成都
-
晋江
机场-张林远华饭店(姜母鸭发源地)-
南安市
(走错路)-
洛阳
桥-
泉州
木偶剧院-西街
下图为
洛阳
桥参观线路(来自博客《来去
泉州
》):
D2:开元寺-鲤城区巷子
下图为开元寺参观线路(来自博客《来去
泉州
》):
下图为鲤鱼区巷子参观路线(来自博客《来去
泉州
》):
D3:关岳庙-锡兰侨民故居-古董街-清净寺-府文庙-天后宫-德济门遗址-泉郡天王宫-泉郡青龙慈济宫-泉郡富美宫
下图为参观路线图(来自博客《来去
泉州
》):
D4:
小岞镇
-大岞村-小西埕
D5:田螺坑土楼群-洪坑土楼群
D6:初溪土楼群-林邦村
D7:台品樱花茶园
D8:冠豸山
D9:冠豸山-
成都
风打洛阳桥头
听说
洛阳
江涨潮的时候,我正站在忠惠蔡公祠的三绝碑前,馋
洛阳
江的紫鱼。耳机里,
泉州
老李正聊起这种生于江海汇合之处、冷热水交替之“渊”的江鱼,肉质肥美、体内多籽,八九月份最是鲜美。
此碑为我国“十大三绝碑”之一,以文章、刻工、书法为三绝。可惜下碑已经遗失,现存的是1965年根据旧碑的拓印重刻的,石材不再是上碑采用的黑釉石,而是普通的花岗岩,雕刻起来也更为容易,用不上当年篆刻世家上官家的刻工——
碑上所书《
万安
桥记》记录了
洛阳
桥修建的始末,彼时还称“
万安
桥”,因为风高浪急着实不
大安
全。此处是南北必通之途,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垒趾于渊,梁空以行,养蛎固基,耗时7年,才修筑了这座大型跨海梁式石桥。
“垒趾于渊”是采用了近代才开始使用的新型桥基——筏形基础。在建造前,先向水下抛石,形成相互连结的整体桥基,再在桥基上立桥墩。桥墩呈船尖造型,有效缓解了湍急的水流对桥身的冲击。
“梁空以行”是为了铺设桥面——重达十余吨的巨大石板,利用涨潮时的水面高度,通过浮排便可架设到桥墩之上。
“养蛎固基”则是在桥基表面人工养殖了大量牡蛎,牡蛎的附着起到了进一步加固的作用,是世界上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中的先例。
可惜,待到我们慢悠悠行至
洛阳
桥头,海水已经淹没了大半桥墩,属实没看见半只牡蛎的影子。而这一切源起此时——我全副心神都在馋
洛阳
江的紫鱼,全然未把涨潮之事往心里去。
除了鱼,我也馋蔡襄笔下的荔枝。此人乃北宋名臣,主持修建了
洛阳
桥,所著《茶录》论述了宋代茶文化,译著远销海外;一册《荔枝谱》乃全世界最早的果艺栽培类专著,却不仅写栽,也写味道,直看得人口舌生津。他还写得一手好字,书法与苏轼、黄庭坚、米芾齐名,史称“苏黄米蔡”,此三绝碑其中一绝正是蔡襄的字。
泉州
老李在《来去
泉州
》的播客里言:有另一种说法,“苏黄米蔡”之“蔡”实为北宋宰相蔡京,但后世多视其为奸臣,故以小了一辈的蔡襄代之。这让我想到《大明王朝1566》中的严嵩,为皇帝捞钱不见得是见不得王朝兴盛,也不见得是王朝衰败的根源。
除了蔡襄,碑上所记“执其事”者还有5人,其中有“浮图”师徒二人:义波和宗善,都是得道高僧。老李言:传说义波曾经以脚代薪,烧火做饭,结果被人喊破,才失了这只脚。而这位义波和尚的“真身祠”就在
洛阳
桥的那头,供奉着他的肉身佛像,只可惜沦为了被破的“四旧”。
这一路,我们很是遇见了一些“四旧”,有旧馆驿古街巷内“失而复得”的“董杨两姓宗祠”,也有为了不被“破”而上书革命口号的明清土楼。
蔡公祠正殿两侧有廊道,陈列着历代重修蔡公祠留下的碑,恰逢傍晚,光影极美——
其中有一块碑字虽丑,却很有意思:《泉郡守五岳蔡公德政碑》——
此碑纪念的是与蔡襄(前蔡)齐名的蔡善继,史称后蔡。此公来
泉州
任太守即修“江上塔”,塔成而
泉州
时隔420年又出状元庄济昌,一时夺了状元的风头,老百姓争相称颂,说是因他修的塔才出的状元。来
泉州
之前,蔡善继曾任
广东
香山知县,还曾有“单车驶澳”的壮举。彼时,
葡萄牙
人已取得
澳门
的居住权,因一起刑事案件,澳葡闹事,36岁的蔡善继只身前往
澳门
,平息骚乱,还在事后订立了《制澳十则》,自此常有犯了事的
葡萄牙
人被拖到蔡公香山堂前“打屁股”,也算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大“奇观”。
第二日,我们去逛鲤鱼区的巷子,路过了一处宅院,其屋主正是这位被太守抢了风头的状元庄济昌的后代。
——此碑落款中还有一位姓“世”的举人,据称是锡兰(
斯里兰卡
)一位因政变留滞
泉州
的王子的后裔,得明朝天顺帝赐“世”为姓。百年后,“世”姓家族中竟出了这么位举人。
从蔡公祠出来,我本意是想跟着“老李”再去瞧一瞧隔壁巷子里的土地庙。谁成想在巷子口遇到了两位当地的阿嚒,蹲在墙角冲我一阵比划,说着听不懂的闽南话,我被唬得退了出来,她俩就捂着嘴笑,又指了指巷子,做作揖状。现在回想起来,大抵阿嚒没什么恶意,只是想告诉我巷子里头有神仙可以拜。
一路上我们遇到好些阿嚒,头裹着花头巾,坐在街边熟练地开蚝壳——
蚝壳也被
泉州
人用来盖房子。我们原计划当天还要去蟳蜅村看蚝壳建成的蚝壳厝——能抵御台风,素有“千年砖,万年蚵壳”的美誉,未曾想租好车从机场开出来就导错了目的地,直接一路开到了
南安市
,是
泉州
所辖的另一个县级市,一来一回耽搁了近3个小时。最后只好放弃了蚝壳厝和蟳蜅女。蟳蜅女是
福建
三大渔女之一,盘头插花,戴丁香耳坠,着大裾衫、宽脚裤,装扮极具辨识度。
这是以蟳蜅女的发饰为灵感创作的簪花兔——
在离开
泉州
的头一天晚上,我们意外邂逅了簪花兔的创作者之一:骨力。而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此时,我们还不紧不慢地走在去往
洛阳
桥头的路上。
沿着爬满刺桐的红墙,一路行至刘氏宗祠,雕栏画柱,很是气势恢宏。木雕上刚新镀了金,显得辉煌夺目,檐下高高悬挂着大红灯笼,在风中猎猎有声——
老李言:刘氏,乃南宋抗金名将刘琦的后代。此人与岳飞齐名,曾指挥过
顺昌
之战,以少胜多,大败金兵,其后果断上交兵权,举家南迁,繁衍至今。
据说,目前我们所在的村子叫桥南村,而整个桥南村都姓刘,都是他的后代。可谓是真正的有勇有谋,不失大义,却也不忘小节,善战也善播种。
而刘氏家庙,让我们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
泉州
浓厚的宗祠文化——
家庙四角、梁壁有大量石雕和泥塑,主题包括了忠孝节义的勉励(诸葛进表、望云思亲、苏武牧羊、琴鹤还乡)、吉祥如意的期许(松鹤延年、鹿竹同春)等等。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屋脊上的剪瓷——
这是闽
南特
有的建筑工艺——在泥塑的基础上,将烧制好的瓷片剪成需要的形状,贴雕出各色花鸟鱼虫、人物造像,立体生动,可长年经受日晒雨淋、海碱侵袭而不褪色。
泉州
各地遍布家庙宗祠,也多有类似的石刻泥塑、剪瓷造像。我想除了光耀门楣,
泉州
人是真的信仰祖先崇拜,也受益于祖先崇拜。他们有的是从中原迁徙而来的客家人,有的是远渡重洋不改乡音的华侨,一路上舍弃了太多因而亟待抓住所仅剩的能证明自己有所属的东西,譬如供奉祖先的祠堂,再譬如郡望堂号——每个姓氏都有对应的郡望堂号,会高悬在家宅的门楣之上。于是,离家的人有了归家之所,寻根之人能寻得根之所在。我在逛鲤鱼区的巷子时,视线所及之处皆是一块块郡望堂号的牌匾:
彭城衍派姓刘;
龙山衍派姓曾;
金陵衍派姓余;
……
耳机里,老李会不时考较听众,迫使我也着实记住了几个。
跟随老李转进一处小巷子,就瞧见了这座色彩鲜亮的庙宇:石门古地,供奉的是闽南当地的医药神保生大帝。我妈身体不好,一听是医药神,于是拜得愈发虔诚,叫我也得摸一摸庙宇前头屏风上剪瓷工艺的“福”字,我在心中默念:“愿妈妈后半辈子,顺遂如意。”
保生大帝,历史上确有其人,乃北宋年间民间的一位济世良医,去世后被朝廷追封为大
道真
人、保生大帝,乡民们也争相建庙供奉尊为医神。
我后来才知道,
泉州
有许多类似的民间信仰。譬如
洛阳
桥另一侧的昭惠庙,供奉的是第一代海神,是唐朝末年一个叫李元溥的
四川
人,安史之乱逃到
泉州
,一边开粥铺施粥救人,一边教授当地人更为先进的耕种方式。过世后,先是被乡民供奉为山神,因其蓄须,又称白须公。及至宋朝,有人为修古寺需要木头,白须公托梦于有缘人,又发山洪冲下来许多适宜的木材。自此,白须公又被奉为水神。蔡襄任内曾四次向白须公求雨,皆
都灵
验。于是,
洛阳
桥建成之后,蔡襄建昭惠庙,又将白须公奉为海神,又称通远王。因此,作为第三代海神的妈祖也只能算作这位
四川
来的通远王的后辈。之所以如今只知妈祖,而不知通远王,是因为元朝年间为了“去汉化”,
蒙古
人严厉打压原来的神祇,妈祖从此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在石门古地,我第一次看到
福建
的石雕龙柱,浮雕的蟠龙矫健灵动,线条舒展流畅,图案繁而不杂,直看的我啧啧称奇——
后来才知道,这种石雕龙柱多见于庙宇祠堂,而
中国
石雕界素有“北有
曲阳
,南有
惠安
”之说,
惠安
正是与“蟳蜅女”齐名的
福建
三大渔女中的另外一“女”的“
惠安
女”的家乡,而
惠安
石雕更是一柱难求,“董杨两姓宗祠”的后人不无骄傲地向我介绍了他们修缮宗祠时用到的蟠龙柱正是
惠安
的石雕技艺,其精致程度远非而今机器批量生产出的所能比拟。
抵达
洛阳
桥之前,老李还引我们看了“出砖入石”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