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撰十年》35:九华山,夜宿延华寺阅读:1111/2
相关目的地:池州
出发时间:2022-08-20
出行天数:3 天
人均:1500RMB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3804894.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序
想对自己过去的十年做个总结,从2011到2021。
也不算是“突然”,从想法的酝酿到今天的落笔,也有一年了吧,以前“不敢写”,没底气,现在敢写,但说不清哪来的底气。
为什么从2011开始?细想,或许真正意义上,我是从那一年开始了“自我探索”——背包旅行。一晃十年,所以说这一次首先是对过去的总结、肯定和告别。
然后另一个想法就是:调整好状态,开启下一个十年。不敢说2021是一个分水岭,但至少很多事情都发生了改变,特别是我的心态,从“出去”到“归来”。
关于这个“十年”怎么写?我的确犯了难,花了很长时间,断断续续整理完1个T硬盘后,对着十年的图片和视频,总算理清了一条路:摒弃时间轴线,避免太多分支事件的杂乱无章。采用“城市回顾”的单点介绍,然后数十个城市串起我的足迹,我的十年。
而每个城市里,又有着一个“十年”。城市里的“那人、那山、那笑脸”都将是我的情感重点。
零
岁数小的时候,老人曾和我说过:要相信缘分这东西,和你有缘,兜兜转转后肯定还会再见,逃是逃不掉的。
当时并不理解这句话,看的很浅,如今快四十不惑,所以再回头看,多多少少有了一些感悟。
缘分真的很奇妙,生活中的你肯定也有体会。当然这不只是简单地男女之间的情情爱爱,还有很多种,
比如
我和九华山、延华寺的缘分。
一
第一次去九华山是2013年春节,是继2012年春节
洛阳
行之后,又一个不安生的年。
为什么去,忘了。倒不是去看望在那里的一个朋友。
说来也巧,在
青岛
曾有一位很好的姐姐,上大学的某天突然听说:她抛开一切去了九华山。我当时有点震惊,不过虽然不能理解,但也默默支持她的决定,必有苦衷。后来即使去了九华山,我也没想去打扰她,九华山那么多庙,找起来也不是件易事。不曾想,她修行的寺庙就在我前行的路上,非常好找。后来简单见了一面,聊了5分钟,匆匆离开。还是那句话,不打扰是最好的祝福。
这只是个插曲,接着聊2013年春节的九华山之行。火车先到
合肥
站,然后旅游专线汽车到达九华山,一路也挺费时费力的,舟车劳顿。还是现在方便,
青岛
已经开通
池州
的动车,航班也有了。
合肥
火车站,还存留的印象便是满格的过年气氛,匆匆忙忙的都是从外地赶回家过年的人,我又一次“独行+逆行”。
▲ 2013年春节的
合肥
火车站
到达九华山后,第一晚住在山上。在九华街找了一户农家,条件一般,但价格一点不便宜。也能理解,任何景区都一样,更何况这里是信徒的朝拜圣地。据朋友说,每年的农历七月三十日是“地藏王
菩萨
圣诞日”,所以前前后后那一个月,山上是“一床板难求”。
九华街那一块挺漂亮的。当时正值冬天,山上还有雪,由于是正月财神节前一天,所以大部队还没上山,能稍微“安静”一些。
▲ 2013年的我
天台
是九华山的重点,很多人都会去。上山的路分两种,索道+徒步。当时年轻气盛,选择负重徒步上山,一个40L的背包始终不离身,即便里面很多东西用不上,但就是要有“驴友”那个范儿,想想当时也是真能装X。
当时也是雪后,上山的台阶本来就窄、陡、险,又加上一层冰,所以很难行走。呼哧呼哧三个小时后,一身汗,寒风一吹,真心不舒服。不过这还不是我后悔的事,最后悔的是:把无辜的朋友拖进来了,人家是正经的游客,皮鞋+皮包,过年新买的衣服,所以到现在我还万分内疚,不是简单遭罪的事情,而是万一有危险呢。
九华山,2018年我又去了一次,时隔五年的又一个冬天。记得站在百岁宫上往下望,九华街真美。相较第一次,真的有了很多新的感慨,相比匆匆赶路,那一次心静的很,安安稳稳坐在山顶,看着眼前的一切。
这种心态的变化,一方面与阅历增加有关,另一方面我想也与那些年我多次来到九华山的延华寺有关,逐渐加深了对这片佛地的了解。
二
其实,现在在我心中,延华寺可能就是九华山的全部了。
先说说它的大体情况。据师父说,整个九华山就是一朵莲花,莲心就是九华街那里,然后在外围大大小小的花瓣上分布了上百个寺庙,而延华寺就是其中之一。在一个叫
天柱
峰的山顶上,孤零零的存在着,所以天气好的时候,我坐在延华寺的石阶上,能清楚看见对面九华街的房子影像,特别是晚上,那一抹“人间繁华”的光带。
有时候,在延华寺待久了,难免会有些孤独,所以也会向往对面的人间烟火。
▲ 这是站在百岁宫拍下的照片,延华寺就藏在对面的雾气中,可能在照片之外的某点上
▲ 站在延华寺望百岁宫
▲ 夜色下的九华街
我是2017年3月第一次去的延华寺。当时和
青岛
的一位朋友偶然聊到九华山,她便提到了延华寺,不知怎么,就一拍即合,毫不犹豫的来了。
第一次来时,我没想到上山的路这么曲折、废脚。习惯了九华山景区的公交车,冷不丁要徒步,还真有点吃不消。
先从山下开了一段车,到达山腰的一个村子。说是个村子,其实也不到十户人,老人居多。不下山的理由:无非是难舍故土,适应不了县城的生活节奏。另外山上还有茶园要照料,所以为啥要搬下去,去“体验”城市的拥挤?
村子里有一间老房子引起我的注意,正面写着:
天柱
馆。
听村里老人说,这个房子为明代兴修的一个学堂,后在民国时期重建,砖木结构,两层三开间,门廊为八字形。虽然现在有些破旧,但恰恰是这种破旧,让我每次都会有意识的停下脚步看两眼。也不知道看什么,总感觉它在这里,最合适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