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乐,因人而名----琅琊醉翁亭阅读:1267/2
相关目的地:滁州
出发时间:2022-12-21
出行天数:1 天
人均: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3873773.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一千年前,因为一个人建了一座亭,因为这个人写了一篇文。从此,这个人和这篇文火遍华夏大地,传诵流传千年。这个亭叫做醉翁亭,这个人——他就是北宋官员欧阳修。
“琅琊榜首,江左梅郎”。2015年,随着电视剧《琅琊榜》的热播,琅琊山被广大观众所熟悉。颜值、智慧、心计以及历尽苦难的梅长苏成为偶像。潇洒、飘逸、医术高超的蔺少主也备受观众喜爱。
“琅琊”本身就是鲁东南的古地名,大概在现在的
临沂
、
青岛
、
日照
一带,核心区域在
临沂
。即使到了民国,
临沂
也一度被张宗昌改名为琅琊道。借助热播剧宣传当地旅游资源,
江苏
南京
,
山东
等各地声称自己是琅琊山和琅琊阁所在地,甚至纷纷改名,做法无可非议,况且琅琊这个名字不难听,文化底蕴也足。
从历史的角度看,“琅琊”这个词已经随着司马氏、王氏等家族的开枝散叶而分散到各地,像
滁州
琅琊山得名却是因为
山东
苏北的琅琊郡,就因琅琊王曾率兵驻军
滁州
,而古人拍马屁就把摩陀岭叫做琅琊山,所以争论琅琊台到底在哪毫无意义。
滁州
琅琊山位于
滁州
市西南约5公里,古称摩陀岭。相传西晋时琅琊王司马伷率兵伐吴,曾驻跸于此。东晋元帝司马睿在称帝前也是琅琊王,曾在此避乱,故后人改名为“琅琊山”。琅琊山主要以茂林、幽洞、碧湖、流泉为主要景观。山间有始建于唐代的琅琊寺,有卜家墩古遗址留下的大量古迹和文物,还有著名碑刻唐吴道子画观音像、唐李幼卿等摩崖碑刻近百处。
野芳园原名“盆景园”。始建于1985年8月,是进入琅琊山山门牌坊后的第一个景区。此园的建筑风格仿
苏州
园林建筑的基本特点,亭堂建筑飞檐翘角,白色马头墙,嵌砌漏窗,上复青灰色的筒瓦和小瓦,色彩和谐淡雅。园内主要建筑有赏心斋、盆景长廊、拥霞轩和晨曦堂。结合建筑的布局,辟有池沼,置有小桥、亭台、假山,植有枫树、桂花、紫荆、绣球等花木,整个布局聚散相间、疏密有度。
如果说琅琊山琅琊阁的归属有争议的话,四
大名
亭之首的醉翁亭是最不会有异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是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一句。这种平实笔调虽然没有唐代山水文学的雄劲豪迈,但却明心见性而别具情致,尽显“花香暗度人不知”的精彩。
滁州
之行,完全是为了凭吊欧阳修的醉翁亭。欧公在《醉翁亭记》中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把世人一个个弄得神魂颠倒;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高论,更使我们对醉翁亭的仰慕不断升温。
让泉,泉水“甘如醍醐,莹如玻璃”,所以又被称为“玻璃泉”。让泉在醉翁亭前,因位于
滁州
醉翁亭畔的两峰之间,有两峰让出之意,故名曰:让泉。而今多讹为酿泉。泉眼旁用石块砌成方池,水入池中,然后汇入山溪。水池三尺见方,池深二尺左右。泉水的周围用石块砌成方池,上方有康熙年间
滁州
知州王赐魁题写的“让泉”碑刻。欧阳修《题
滁州
醉翁亭》赞其:“声如自空落,泻向两檐前。流入岩下溪,幽泉助涓涓。响不乱人语,其清非管弦。岂不美丝竹?丝竹不胜繁”。
《醉翁亭记》中,有两处提到了“酿泉”:“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第一处的名词“酿泉”,应该是“让泉”。“让泉”,顾名思义,“谦让”之泉。让泉有两个泉眼,但是终年只有一个泉眼流出泉水。两眼泉水相互谦让,交替从两峰之间出水。
“让泉”的命名體现了中华民族谦虚
礼让
的美德。让,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处世态度。
礼让
三分,是涵养大度,也是人生的智慧。在
中国
传统文化中,多有以泉名寄寓深意的例子,欧阳修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醉翁亭记》开头,由山而峰,由峰而泉,并特意点明“让泉”。在“峰回路转”之后,才写醉翁亭的人和事。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明面上写“让泉”,实则寄托着作者的人格追求
和政
治理想。
历经千载,“让泉”依旧活力无限,淙淙流淌。琅琊山景区醉翁亭旁,游人在“让泉”边,驻足流连,思绪无尽。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欧阳修来到
滁州
作太守,认识了琅琊山琅琊寺主持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结为知音。两年后,为了便于欧阳修游玩,智仙和尚在琅琊山的山脚建了一座亭子,欧阳修见到亭子自然是“大喜过望”,亭中饮酒赋诗,喝醉之后于是提笔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且流芳千古的“醉翁亭记”。于是,这个小小的亭子就有了名字——醉翁亭。从此,欧阳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乐饮酒,“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因此得名。
这篇经典散文一经问世,立即就在北宋文坛造成了轰动。然而,欧阳修的学生苏轼却评价这篇文章说:“其辞玩易,盖戏云耳,又不以为奇特也”。苏轼的意思是,这篇文章只是游戏之作,况且内容并没有什么独特的地方,不值得这么夸赞。与苏轼持相同看法的人还有王安石。后者认为,王元之的《竹楼记》,就明显强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不过这篇《醉翁亭记》到了元明时期,却忽然得到了“平反”。到清朝时期,《醉翁亭记》就已经被尊为古代游记中的“绝品”了。
醉翁亭位于琅琊山半山腰的琅琊古道旁,是上琅琊寺的必经之地。1048年,《醉翁亭记》被刻成石碑立在醉翁亭旁边的宝宋斋。1091年,北宋元祐六年,欧阳修的学生苏东坡来到
滁州
,重新书写了“大字版”的《醉翁亭记》,据说有楷书和草书两份,苏轼的书法也被刻成碑立于亭旁。苏轼的墨宝石刻保存了九百多年,遗憾的是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
醉翁亭初建时只有一座亭子,随着名气越来越大,各个朝代的官员人等都到此一游,并有多人在此建造各种亭台水榭。北宋末年,知州唐属在其旁建同醉。到了明代,开
始兴
盛起来,相传当时房屋已建到“数百柱”。可惜后来多次遭到各种祸患被毁,但之后又一次次地重新被修建起来。清代
咸丰
年间,整个庭园成为一片瓦砾。直到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
全椒
观察使薛时雨主持重修,才使醉翁亭恢复了原样。后来又毁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醉翁亭是现代复建的。
跨越石桥,踏四五级石阶,过一道门楣上刻有“醉翁亭”三字的窄窄欧门,连过两道砌有三两级石阶的门槛,眼前便是醉翁亭。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真正做到了一亭一故事,一亭一风景。飞檐翘角在圆拱门的映衬下呼之欲出,古瓦青砖的缝隙见证了千年时光的沧桑。
过了欧门,迎面是一堵漏砖墙,墙下有两个拴马石,墙上有三个漏窗。游人透过漏窗隐约可见醉翁亭,既有
中国
古典园林艺术“避外隐内”的意味,又有“欲扬先抑”的观景效果,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千年醉翁亭,赫然在眼前。 醉翁亭为
中国
传统的歇山式建筑,吻兽伏脊,亭角夸张地飞起,如鸟展翅。亭内可容十多人,南北框门设有格花和浮雕花卉,亭内有晚清时制作的八幅“八仙过海”浮雕。沿亭四周有木栏围护,以供观览山景。醉翁亭的房檐,是经过专人设计改造,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这种如鸟翼伸展的檐角造型,使整个醉翁亭给人以轻巧欲飞之感。加之房屋各部分曲线优美柔和,直线刚毅伸展,曲直相交,刚柔并蓄。这种美在本质上是时间进程的流动美,在个体建筑物上表现出来,显出线的艺术特征,形成微翘的飞檐。
醉翁亭运用了
中国
传统亭子的特点,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这是我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只用几根柱子撑起整个建筑,使其造成一种“亭亭玉立”的形象。方便通风纳凉,也方便观赏山中景色。不同的是,醉翁亭采用独特的解构部署,柱子和屋顶之间采用反复设计校正的比例,使得它的采光较好。
醉翁亭内有两副楹联。南面首联是: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大概意思是:酒没喝多怎么就醉了,还没老就自称是老头?亭内长联是:翁昔醉吟时,想溪山入画,禽鸟亲人,一官迁谪何妨,把酒临风,只范希文素心可证;我来凭眺处,怅琴操无声,梅魂不返,十亩蒿莱重辟,扪碑剔藓,幸苏子瞻墨迹长存。此联是后人以欧阳修的语气书写,上联写欧阳修比肩范仲淹,他喝醉时,面对眼前的湖山美景,想到自己虽遭贬谪,但仍饱含忧国忧民之心。下联说欧离世800年后,虽惆怅琴声不在,《醉翁亭记》碑刻也已磨损,但幸好有苏轼墨迹留存。
亭东的石壁前藤萝低垂,山花掩映,壁上有多处摩崖石刻,皆为记载醉翁亭的兴衰和对该亭的咏歌感叹,其一为南宋人篆书“醉翁亭”三个大字,另一为南宋崖刻“二贤堂”三字隶书。富有诗情画意的醉翁亭不仅是古代文人墨客心之向往的乌托邦,也是当代人孜孜以求的世外
桃源
,曲径幽深的庭院给人以岁月静好之感。
比醉翁亭更珍贵的是周围幸存的历代诗文碑刻,大多出自名家之手,件件都是珍贵文物。南宋至明清,醉翁亭周围陆续建了二贤堂、宝宋斋、意在亭、古梅亭、怡亭、览余台等九个亭台堂阁,形成一组建筑群,各有特色,合称“醉翁九景”。可惜这些古建筑都毁于太平天国时期,如今看到的都是复建的。
二贤堂位于醉翁亭北面三间劈山而筑的瓦房,是人们为纪念
滁州
前后两任太守王禹偁和欧阳修所建。走入堂内,迎面便看到王禹偁、欧阳修的两尊立式塑像,一人手拿书卷,一人轻捻胡须。二人长袍着身,颇有儒雅之风。二贤堂堂内有二联,一曰:“谪往
黄冈
执周易焚香默坐岂消遣乎,贬来滁上辟丰山酌酒述文非独乐也”,二曰:“醒来欲少胸无累,醉后心闲梦亦清 ”。
意在亭位于琅琊山菱溪石南侧,原名“皆春亭”。在亭四周凿石引水,仿东晋书圣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场景建“
曲水
流觞”,是游人戏水饮酒的场所。意在亭的名字取自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一句。意在亭楹联是:酒冽泉香招客饮;山光水色入樽来。
亭子前弯弯绕绕的细流让简单的一座古建筑顿时增加了意韵,让人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所描绘的“引以为
曲水
流觞”,“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的情景。饮着用让泉酿制的醇酒,边欣赏琅琊美景,是人生的一大享受。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些文人,才让
中国
的饮酒文化真正变得优雅起来。
影香亭位于意在亭西侧拾级而上池中的石礅上,原名“见梅亭”。
清康
熙二十四年(1685)
滁州
知州王赐魁因坐在此亭中能看见亭北古梅的倒影,又能闻到梅花的香味,所以把此亭易名为“影香亭”。影香亭上楹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一副摘句联。联出自宋代林逋《梅花》诗中的两句,上句写梅的姿态,下句写梅的清香。